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校园碳足迹计算——以三峡大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婷  张霞  艾仕超  黄钰铃 《大众科技》2012,(7):102-104,79
通过对三峡大学校园不同功能区的碳足迹进行计算,得到学生区2009年度每月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4.70~251.45吨、居民区为114.14~423.41吨、教学行政区为53.88~206.53吨,公共活动区为0.40~76.08吨。对数据进一步分析研究,为校园碳减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博  穆月英 《资源科学》2015,37(1):175-183
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研究对构建低碳蔬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命周期法和多目标灰靶决策模型,利用2013年实地调查数据对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总碳排放中以间接碳排放为主,来自工业的投入品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原因;2总体上看,设施蔬菜生产系统光合作用碳汇大于总碳排放,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3大棚优于温室,但两者的总碳排放均小于光合作用碳汇,对生态环境均具有正外部性;4各地区碳足迹的优劣顺序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平谷区、延庆县、密云县和怀柔区,且前四个地区对生态环境具有正外部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推进低碳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浓缩型苹果汁为应用案例,介绍了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果汁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学,以及该方法学操作过程和规范,从而为产业在碳足迹实际核算过程中提供操作指导。通过量化的浓缩型苹果汁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环节,还可以为组织与个体发现碳减排机会,促进碳标识的推行。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时代,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竞争。近年来,江苏省技术创新产业化成就显著,但仍存在着转化率低、转化效益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产业化保障机制不成熟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江苏省实际,从政府公共服务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政策协同机制等角度提出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韵  师华定  曾贤刚 《资源科学》2011,33(4):653-658
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个新的概念——"碳足迹"应运而生。碳足迹是从消费端出发的CO2排放量,用来衡量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活动排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比传统意义上的碳排量更加形象而科学。在我国,电力行业作为CO2减排的主力军,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了解电力企业的碳足迹情况对于电力企业的节能减排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文章基于碳足迹评估核算的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自下而上,以山西省吕梁市某燃煤电厂为案例,对其碳足迹进行分析评估,得到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分布,发现电力企业的碳减排潜力主要在于锅炉燃煤和煤炭开采,但在运输、尾气脱硫等部分的碳排放绝对量也是不可忽视的,电力企业在节能减排时应全面统筹,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设计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总体框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目标是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敏感性、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指数;在评价思路,以“活动—压力—反应—绩效”为分析框架,描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方法等进行探讨。根据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与思路,对江苏省循环经济进行了描述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经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分项指标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表现,即在减量投入和污染减排这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在循环利用方面有待加强。最后,文章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黑龙江省2002—2016年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改进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研究农作物产量与碳足迹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对二者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二者之间呈"波浪"型曲线形状;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与单位面积碳足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产量变化会导致碳足迹变化,而碳足迹变化并不会引起产量的改变。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农资产品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寻求新兴技术是黑龙江省实现农作物生产低碳发展的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居民消费碳足迹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会娟  耿涌 《资源科学》2012,34(3):494-50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碳足迹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居民消费碳足迹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北京市2007年居民消费直接碳足迹和隐含碳足迹的特征。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碳足迹总量约7993万t,约为农村居民碳足迹总量1195.55万t的7倍。其中城镇居民碳足迹以隐含碳足迹为主,农村居民碳足迹以直接碳足迹为主。从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构成来看,城镇居民以食品、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为主,分别为35.2%,14.1%和13.8%;农村居民主要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信为主,分别为32.4%,21.9%和12.3%。此外,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交通和通信碳足迹增加明显。最后针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碳足迹的特征,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有效预估风险是复杂系统必须具备的运行能力.对社会风险的系统研究应反映在两个方面:是否存在高风险的单个指标以及对社会各系统进行动态、综合评判及较准确的预测.在构建社会风险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江苏省的面板数据系统评价江苏省社会风险状态,进而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风险管理者提供有益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结合湖北省谷竹高速公路项目,从工期、投资、质量和安全四个角度分析工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了风险评价,得出了各风险因素的权重。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hm2和84.32t/hm2: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C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单一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土壤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地、草地生态系统等,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整个生态系统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利用ArcGIS9.3分析1985到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根据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和植被碳储量,并分析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975.72Tg,其中土壤碳储量为922.03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94.5%,土壤平均碳密度为9.41kg/m2,植被碳储量为53.69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5.5%,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791kg/m2;②1985-2005年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共减少9.73Tg,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7.54Tg,植被有机碳储量减少2.19Tg,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有机碳的释放,释放量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1%;③建设占用耕地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总体而言,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平衡的扰动并不大;④应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增加碳汇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式来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碳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评价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为促进和提高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江苏省2012—2016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期刊数量以及排名,调研上述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情况。【结果】 近年来江苏省入选“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的期刊数量不增反减,并且部分入选期刊的排名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建议江苏省科技期刊借鉴优秀期刊办刊经验,约组高水平论文、扩大传播渠道、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加入国际开放获取平台、举办国际会议,通过提高国际显示度,进一步推动江苏省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及其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兰  刘友兆  郑华伟 《资源科学》2012,34(6):1108-1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江苏省面对外部减排压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的变化情况,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承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建立"脱钩"努力指标来考察政府减排努力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果。研究发现,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总体持续增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对土地承载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几种正效应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土地规模〉能源结构,且能源强度效应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有限,江苏省实现碳减排任重道远;2002年-2008年年间政府的减排努力达到的"脱钩"效果不理想,但有效缩小了碳排放增加快于经济增长的差距,使得年度上脱钩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焦文献  陈兴鹏  贾卓 《资源科学》2012,34(3):559-565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0.091hm2/人上升为2009年的0.191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碳足迹产值由1990年的1.18万元/hm2增加为2009年的2.51万元/hm2,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1990年的0.10上升至2009年的0.24。人口和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回归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16.
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祁悦  谢高地  盖力强  张彩霞  李士美 《资源科学》2010,32(11):2053-2058
碳足迹是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用来衡量人类的能源活动排碳对大气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本文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缺省方法——表观消费量法,分别估算了1992年-2007年全国碳足迹,以及2007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碳足迹。结果显示,自1992年以来15年间中国碳足迹增长了近两倍,尤其是2001年以后,碳足迹的增长速度显著增加;其中固体化石燃料碳足迹所占比重最大,2007年达到82%;山东、江苏、内蒙等地碳足迹较大,青海、甘肃等碳足迹较小;目前人均碳足迹与世界上其他规模类似的经济体还有一定差距,宁夏、内蒙古、上海市等人均碳足迹较大,而海南、四川、广西的人均碳足迹最小;西部省份的碳足迹强度普遍高于中东部地区,其中碳足迹强度最大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小的是北京市;碳足迹密度方面,上海市碳足迹密度最大,并且显著高于其他省份。从这些结果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大增加了化石能源的消费,碳足迹从而增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增长,中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模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做为一种偏重生态的可持续评估手段,生态足迹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学者主张将生态足迹指标与其它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以创建复合指标的方法来评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性,从而弥补生态足迹方法的这一不足。不过,该手段忽视了生态足迹指标本身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试图对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作用做出相关分析,研究建立了江苏省1995年~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作为模型因变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占用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8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令人满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强烈驱动作用。模型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江苏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测算江苏省农业碳排放基础上,应用STIRPAT模型研究江苏省2000—2015年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13%;城镇化率、农村人口、富裕度、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每发生1%的变动分别会引起江苏省农业碳排放1.04%、0.82%、0.23%、0.18%、0.13%的变化,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有重大影响。为推动江苏省农业碳减排,必须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走绿色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推行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加大低碳农业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何蓓蓓  梅艳 《资源科学》2009,31(11):1973-1981
本研究选取1985年~2007年江苏省的生态足迹、经济数据,构建生态足迹消耗与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变量的计量模型,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的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在实际取值区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二者的演化规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②经济结构变量对生态足迹消耗以及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产生影响,固定资产投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加大资源的消耗量,并刺激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促使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更加陡峭,相反,产业结构的升级则缓解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