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目前研究的“动态生成”课堂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预设”。充分“预设”是课堂的本源、催化剂;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在此.笔者也来谈谈如何精心预设.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2.
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教育机智及时捕捉课堂中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中.珍视解题“偏差”,适时调整预设;倾听合理之言,适时调整预设;关注情感体验,适时调整预设.唯有如此,数学课堂才能优质高效,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3.
叶澜说:“要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体验,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才能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课堂教学焕发异彩.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课堂的生成呢? 一、精心预设——有效生成的基础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如果没有预设,生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4.
罗炼琦 《贵州教育》2009,(10):25-26
教研过程是管理者与教师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管理者既要努力促进教师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研时机,锁定教研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并通过适度放大,发挥“非预设生成”的特有功效,让教师的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从深层次促进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一种质的转变。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遭遇“意外”→善待“意外”→期待新的“意外”,课堂“意外”的这“三步曲”,饱含着教师应有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偶然的、非预期的课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真实课堂中师生的共同“遭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表现,也是课堂生活中人与人积极互动的结果。但只要教师用智慧去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它,做课堂的“麦田守望者”;让思想冲破牢笼,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适度主导,做“意外”的“助产士”,就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创造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陈慧 《湖北教育》2006,(3):34-36
“预设”与“生成”是近年来很流行的教育名词。预设.即教师课的的教学设计;生成.即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实际发生的过程。现在.生成往往特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正确地把握生成能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生成离不开预设,做足预设,才会生成精彩。”我们于近期开展的预设与生成主题研讨活动主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一、直奔主题嵇建明: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王仁红: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有目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固然重要,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预设”应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多向交流的动态建构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预设”有弹性、有留白、富有动态,教学活动也就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因此.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教师因势利导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那么,怎样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0.
曹海燕 《考试周刊》2011,(74):56-57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是目前实践层面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从某种程度上说,“预设”与“生成”有着共同的本质.“生成”是一种“即时性反思”的过程。辩证地看.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成功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更其实意味着“充分的预设”。而不是想当然地“去预设”,充分的预设既有量的限定。又有质的规约。  相似文献   

11.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关系。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预设的有效性、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预留生成空间,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而且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快意.  相似文献   

13.
廖娟 《今日教育》2005,(7):41-42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的问题已成为课改进行推广阶段的研究热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注重“生成性”已形成共识。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曾一度认为:只要课堂中的生成是孩子们兴趣所在。教师就应该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改变原来的预设,带领孩子去体验另一种精彩。但是,在一次尝试课中.使我对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有了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组相对的概念.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预先对阅读教学的课堂环节、教学进程等所作的展望性设计。所谓“生成”.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情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预设进行调整.并灵活地据情施教,以达到阅读教学效益最优化的一种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必须将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统一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已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常会听到预设之外的“声音”,这是师生智慧火花的碰撞。它不但能给人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超越预设的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生成”与“预设”这个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课程观的精髓在于将幼儿视为主体,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生成,从热点问题、幼儿的个体表现、预设的活动中捕捉教育契机,调整教师预设;并合理引导,正确采取主题生成中的策略,或幼儿自发生成主题时的“从”、或师生共同产生主题时的“引”、或教师生成主题时的“推”,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怎样在主题生成中合理引导幼儿呢?  相似文献   

17.
“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词语,“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任何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活动下生成的过程,它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面性的特点,“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生成”.  相似文献   

18.
陈东 《教育》2007,(18)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预设中必须有生成,生成又离不开预设。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教师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曾爱华 《江西教育》2003,(20):16-17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教师、学生借助文本交往互动、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就意味着师生带着各自对文本的体验、感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沟通情感、提升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学习进程、学习结果,更要理解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即时生成的学习需要和体验。直面学生的体验,教学才能充满人性美和生命活力!案例背景: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作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往往和“预设、封闭”,“关注教材、教案,心中无学生”等联系在一起。竞赛课、接待课、公开课,这些非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如果说一点也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各种问题和信息,凭借自身的数学素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互动交往、知识迁移、尝试探究、质疑问难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