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刘向校书叙录,有四个争议问题:一是关于刘向校书的步骤;二是与刘向同时校书的是“杜参”还是“富参”;三是《列子叙录》的真伪;四是《列子叙录》所称“书录”问题。通过对历史献的考证辨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刘向校书过程分为七个步骤较为科学合理;二是“杜参”与“富参”应为一人;三是《列子叙录》虽有后人伪窜的成分,但并非全是伪作;四是《列子叙录》中所称“书录”,应是后人的伪窜附会。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细致分析基础上,指出《列子叙录》为伪说的诸多纰谬,将它作为《列子》非伪书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一书对百余部或存或佚的宋人总集作了考述,卞东波补充考证了17部。今对新发现的17部散佚的宋人总集加以考述。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7,(5):16-21
元代文学研究的重心历来集中在戏剧和散曲方面,对于笔记的研究尚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目前还没有一套类似《全宋笔记》的大型元代笔记基础文献整理丛书面世,少数论文也集中于个别专书或作家的研究,这使得对元代笔记的基本撰作情况做一番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与前代相比,元代笔记明显呈现出衰落态势。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元代史学不发达,而深层原因则在于文学风尚的转移,叙事性作品如小说话本、戏曲剧本已经取代传统抒情文学体裁诗、词、散文,成为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四世纪中国文学主潮。笔记文学在元代的衰微,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5.
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一书对百余部或存或佚的宋人总集作了考述,卞东波补充考证了17部。现存宋人文集、笔记等文献中仍有许多材料值得梳理,通过考证,17部新发现的散佚的宋人总集的编撰情况、内容大概有了较为清晰的眉目。  相似文献   

6.
乐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延续的时间从汉至唐,此后,这一名称虽成为音乐文学的通称,也沿用于词曲,但从乐府研究的角度而言,并不被认同。即使是唐代的乐府,学界在研究中仍然有着不同的认识,叙录过程中并不仅以汉魏乐府为观照点,更留心于唐代乐府在乐府中的地位与存续情况。  相似文献   

7.
学界关于金词具体文本的搜集整理颇有建树,或别集,或总集,或选编,或补遗,为金词研究提供了最可宝贵的文献基础。该文将其集为一编,约略三大类73种,并以叙录出之,对每一种金词词集的版本、源流、选词情况、优劣得失等作出较详实的梳理,以期对当下之金词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漳州历史悠久,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州,中原灿烂的华夏化播传到漳州大地,创下“海滨邹鲁”之美誉,历代人学的作是漳州化史上一份珍贵的献遗产,本着重阐述收入1999年版《辞海》的6部名的编纂及版本源流状况。  相似文献   

9.
《尔雅诂林叙录·书目提要》成于众手,间有疏误。其中的王仁俊《尔雅辑佚续编》一种,条目统计有误,疑将《十三经汉注四十种辑佚书》与《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牵混。《提要》所引胡元玉《雅学考》文字小有脱落,标点不当,致句意不明。麻杲实有其人,《提要》未能辨别。  相似文献   

10.
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旧稿生前时有更定,未见付梓。作古后,友人集资印行。然旧稿删汰处,于旧时藏书家之史料,多有可资,不当任其散失。本文据所见清稿本录之。  相似文献   

11.
自汉武帝以来 ,汉王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这一政策也就成了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编目的指导思想。刘氏父子在校书编目过程中 ,始终是站在维护汉代刘姓王朝统治政权的立场上 ,自觉地以儒家经典为标准 ,对古代的文化典籍系统地进行分类、校勘和整理的。  相似文献   

12.
秦末时期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则受命北上救赵。关于刘邦西征和项羽北上救赵的行军路线,《史记》《汉书》记载简单分散,且颇有歧异。以往学术界或对此问题关注不够,或仅作了较为宏观而粗略的勾勒。通过仔细排比、辨析史料,对刘、项二人的行军路线作出更为细致的复原与分析,认为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北上救赵在抵达安阳之前.其行军路线与刘邦两次西征的行军路线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编辑的始祖--孔子以后,汉代的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整理图书典籍,在中国编辑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堪称历史丰碑.这可从《汉书·艺文志》中得到验证.刘向、刘歆父子所编辑校正的"六艺"、诸子百家、诗赋等,篇目明晰,思想宗旨详明而大观.各自极有针对性的评论,实为公允妥善之学说,为后世有关研究者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1979年至1986年间完成的42万字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以及《无肠集》,共150篇,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散文作品,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文学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及文学范畴。从语言角度来看,《随想录》可作为一部社会语言学教材,质朴、自然、深情、流畅及清新刚健,是《随想录》最大的语言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  相似文献   

15.
秦代末年,楚汉相争,看似稳操胜券的项羽失败了,刘邦却后来居上,这不仅有时代的原因,更有个性上的因素。将二人的个性予以比较,有助于理解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探讨《汉书·艺文志》为何没有著录《楚辞》入手。梳理了《楚辞》一书的结集过程,探讨了《别录》与《楚辞》二书完成时间的先后。认为刘向写《别录》在先。结集《楚辞》在后。所以《别录》中没有收录《楚辞》。班固因袭《七略》既成体例。故不录入。  相似文献   

17.
项羽"乌江自刎",是汉代两大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记录在《史记》、《汉书》中的实录,是特别用一大段文字记录的悲剧英雄谢幕,千百年来没有疑义。2007年2月,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提出"项羽不死于乌江说",引发学术争议。由于冯文无"考"而借用"考证"之名造势,所生发出的学风问题已超出学术之外,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08年11月15日至18日,学术界在安徽和县召开了项羽学术讨论会,着重讨论了项羽"乌江自刎"的问题。这是数十年来不可多见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战"。文章对此作一阶段性的综述,为学术界的深入讨论提供信息资料,以飨对此关注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柳宗元在遭贬后的诗文创作中,大量借助于禽鸟和山水意象,表现自身的迁谪命运,表达内心的幽寂拘囚之感,为唐代及以后文人迁谪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艺术范式,也使迁谪文学增添了新的表现题材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通过目录学的“类”、“序”特殊途径,正式确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正统思想学术地位。以《周易》为六经之首所形成的新的排序,不仅走当时经学思潮的影响下各种思想融汇交流的结果,也与孔子及儒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既是“子学余绪”的挽歌,又是“独尊儒术”的新章。通过《周易》在六经中地位的变迁,体现当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思想融合大趋势,并表明了《周易》的形而上学建构才是它的地位在当时产生飞跃的根本原因。这是古经学与今经学长期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首先阐述《荀子》的成书、编辑以及流传;其次,则针对《荀子》是否能代表荀卿本人思想这个问题之五种观点,比较评述其得失.并不再赘述文本流传的文献学上的问题;而是由思想史的观点,试图阐述刘向、杨惊等人之编纂所带来的思想意义.另外,有鉴于中文学界对《荀子》版本流传至日本之后的过程较不太熟悉的情形,故本文也将叙述《荀子》“台州刊本”东传之后,直到1884年黎庶昌将之重刊于《古逸丛书》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