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那事·那人·那魂》《一个诚实的人》《那双美丽的眼睛》,……这是“走近巴金,阅读巴金”征文活动中涌现出的好文章在这一篇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同学们对巴金的尊敬和爱戴之情:作为巴金的母校,上海市南洋中学发起这次征文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读巴金的作品,学习巴金讲真话的品格,了解一位“人民作家”的心。巴金并未离我们而去,他的作品和他的精神会永远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去阅读巴金,去走近巴金。  相似文献   

2.
徐虹 《现代语文》2005,(1):10-10
今天上午,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把心交给读者·巴金作品朗诵音乐会”是这样开始的——舒乙站定台前,说:“巴金先生在致冰心的信中曾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现在我们也可以对巴金先生说:‘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25日是巴金先生98岁生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分别于11月23日和24日举办了两场“把心交给读者·巴金作品朗诵音乐会”及“走近巴金·大型图片展览”。人们推开印有巴金手模的现代文学馆的厚重大门,就如同触摸到他温暖的手掌,走入这位文坛巨匠丰富深沉的内心。高高低低挂满展厅四…  相似文献   

3.
卢俊 《现代语文》2006,(10):67-68
坛巨匠巴金先生已离我们而去。在纪念巴金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起他晚年所提倡的“说真话,讲实话”的教诲。巴老正是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用真性情昂首走过他的101个春秋。他的这种精神不由得使我想起今天年轻的语教师,他们在接受时尚生活洗礼时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体温”,在教学过程中有的仅仅是教参的冷眼、应试教育的酷刑,他们在解读教材时没有自己的感悟,没有巴老的“说真话,讲实话”的精神,没有自己的真性情,有的甚至懒于和本对话,借助各式教辅资料上演各种虚假的“语戏”。  相似文献   

4.
近访巴金     
这是老作家单复写于1989年的一篇散文。作者赞扬巴金“是一位有崇高信仰的人,一位对光明执著追求的人,一个充满献身精神的人,理想之光一直不会灭亡的人”。文章通过往日与巴金交往的片断和“近访”的情景,写出巴金可贵的人品。巴金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大师,已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病逝,享年101岁。他在大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作品享誉海内外。他的人品更为世人所称道。我们从这篇散文去品味巴金老人是怎样“疾恶如仇”,又是怎样善待后学者和朋友的。愿少年朋友多读些巴金老人的书,不仅从他的名著、更从他的为人,汲取健康成长的丰富营养。  相似文献   

5.
文艺作品怎样才有审美感染力──巴金在美学上给我们的启示王世德巴金的文艺作品激动了很多人的心,引起了很多人的感情共鸣,能强烈地给人以审美感染,产生巨大的审美作用.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有强烈的感情,不能自已,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而...  相似文献   

6.
文学巨人巴金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却是无比丰富的,特别是他的真诚,为所有的人景仰。我们要纪念巴金,学习巴金,特别要学习他的为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思想与人格建构、思维与审美选择、价值取向等文化心理要素等方面探讨巴金的文化心理结构。以“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主体人格的张扬显示出巴金思想与人格的张力;以“立人”为导向的价值取向使巴金具有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纵横比较的多向思维方式和感性经验使巴金思维具有主观性与开放性的特征。通过对巴金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巴金的精神内涵,以便我们更好地继承他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与鲁迅最像了,他们都是最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鲁迅说他是“抉心自食”,巴金也说他“燃着自己的心”。我想这是他们与传统的中国文学家、与西方古典或现实主义作家最大的区别吧。他们都是来无可寻之路,去无可往之乡呀。现在的中小学生,恐怕是弄不清楚他们这种极为强大的人格精神的。可是我们也不要把巴金说得太深刻、太秀异了。其实,巴金还是有靠的东西的,我想有三样,每个人都离不开。只不过,巴金和鲁迅他们,比较极端罢了。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坛的北斗,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学的巨匠,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坛的定海神针,有人说他是中国文学的灵魂……他就是巴金,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老人,他走了。我在这里要说,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淡泊名利是很多智者、哲人的处世准则,巴金  相似文献   

10.
巴金爷爷小时候 巴金爷爷的第一个老师是他的妈妈。在他小时候,母亲就告诉他要“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她教巴金要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帮助的人;她教巴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bí pú,旧社会里被迫供  相似文献   

11.
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自编入小学教材以来,其文本意蕴从美的角度、善的角度、博爱的角度、环保的角度等被人们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人们探讨了“天堂”的美、神奇与和谐,感受了鸟的快乐与无忧,并为它建构了各种极具个性的学习模式。然而,捧起文本,再仔细品读,发现巴金先生似乎不只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在他的文章里“鸟”与“天堂”都是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巴金的原名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介绍巴金的生平为:“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此说有误。巴金原名应为李尧棠。巴金先生所著的五卷集《随想录》封面上有极其醒目的个人小传:“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另外,我们从该书第三卷《病中集》第102篇《我的哥哥李尧林》一文中,也可得知巴金先生的原名是李尧棠。旧时代男人有“名”亦常有“字”,而“名”和“字”有别,不能混为一谈。古时小孩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自称称名,对长辈或平辈称字以表示尊敬或客气。巴金曾解释他的…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故事     
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却把自己当普通人、平凡人、老实人。下面采撷几个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故事一:笔名的由来巴金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他到法国后,在小城沙多吉里念法文。在这个地方他认识了几个中国的朋友,有一个北方同学叫巴恩波,跟巴金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去了巴黎。第二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巴金与他不熟,但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心里很痛苦,因此笔名中“巴”字就是因为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是巴金的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他起的。那个时候,巴金翻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  相似文献   

14.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消费主义文化开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青年人的价值观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很多人理想信念的缺失.巴金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贯穿他的一生,巴金的理想主义是超越了时代的,对我们当下这个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时代有重要启示意义.通过对巴金理想主义的解读使当代青年更好地了解巴金的理想主义,呼吁当代青年对理想主义的重视,以期让巴金理想主义为当代青年价值目标建构树立一个榜样.  相似文献   

15.
巴金是我国当代一位独具风格,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被誉为当今世界文学的珍品。1982年,他是“但丁国际奖”东方第一名获奖者;1983年又获得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1984年,他在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曾经说过:“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秀作品,我们更需要史诗般的杰作,需要无愧于我们时代的艺术瑰宝,需要与我们灿烂的文化,与人类最优秀的文学名著可以媲美的精品。”可以认为,巴金以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他的代表作,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巴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了。据报导,在法国就掀起了“巴金热”,他的小说《寒夜》译成法文后,在法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巴黎所有书店都贴满了“巴金——《寒夜》;《寒夜》——巴金”的广告招贴。巴黎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提名巴金作为诺贝尔文学奖金的候选人。  相似文献   

17.
从报上得知,中国文坛圣洁的领袖,敬爱的巴金老人与世长辞了!心里顿时一惊。巴金老人是否去了他笔墨里的“鸟的天堂”? 最早知道“巴金”这个名字,是在上小学时学了他的《海上日出》之后。我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那富有魅力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1952年3月,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率领一个创作小组赴朝鲜抗美援朝前线采访。3月22日巴金先生和17位文艺工作者一起,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见面。会见中,彭德怀司令员以他的朴实和气度,吸引了从国内去的文艺工作者;以他坚定的立场以及对民族、对祖国的爱,感染了所有的同志。会见结束后,创作小组的同志在讨论彭司令员的谈话时,都希望巴金先生写一篇“会见记”来记录这次有意义的会面。由于内容的丰富和主人公的感染力,巴金先生在25日晚上8时开始,用了三个多小时,“一挥而就”(巴金自述)地写了《我们会见彭德怀司令员》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巴金少年时代就开始阅读俄国文学作品。“五四”时期,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涌进中国.十几岁的巴金当时正在成都求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新文学作品和翻译文学作品,对俄国文学尤其感到兴趣。他掌握英文以后,又读了不少俄国作品的英译本。直到晚年,他还对早年的读书生活留有深刻的印象。1990年4月11日,巴金在接受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时说:“我始终记得,十四、五岁的时候,俄罗斯文学唤醒了一个中国青年的灵魂,使我懂得热爱文学,追求人民的友谊,使我在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一个艺术家的良心。直…  相似文献   

20.
巴金逝世前,每天需大量输血,气管被切开,进食需从喉管进入胃中。对于他而言,死反倒是一种解脱,而活着却是一种痛苦。每每想及巴金的最后日子,常常让人慨然系之。巴金之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如此死死挺着,无非“亏欠”两字:医生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领导自始至终关心着他,亲人榻前嘘寒问暖……这些都让巴金觉得亏欠大家,无法偿还,所以巴金有句遗言:“我为大家活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