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拜读王叔磐、孙玉湊、张凤翔、吴继昌、吴学恒五同志选注的《元代少数民族诗选》(以下简称《诗选》),获益不小。对人们了解元代诗歌的发展,了解元代少数民族的诗歌创作,了解汉民族对各少数民族在文学发展上的影响和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概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歌上,真正用汉语写作且有一定成就的少数民族诗人是不多的。元代维吾尔族诗人萨都刺即使在力量雄厚的汉族诗人群里,其诗词也象夜明珠那样,闪耀者奇异的光彩。萨都刺(1300—1355),字天锡,号直斋。出生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北方这座不大的古城里。他年幼时体弱多病,然而他生性倔强,又非常勤奋好学,所以他终于在公元1327年(泰定四年)考中进士。后宫至河  相似文献   

3.
在对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文化进行选择时,容易陷入用汉族文化解释少数民族文化的汉族文化中心论,或过分彰显民族文化,排斥汉民族文化的民族文化中心论,或者对两者简单叠加的误区。课程决策者和课程实践者对课程的认识偏差是误区的主要根源。要复归课程文化的民族品性,树立课程文化多元平等、互惠共生的理念。注意课程文化选择时的多方参与,鼓励教材使用多样化,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民族课程的主辅关系,编制适合双语教学的课程。协调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课程文化中的关系,实现两者在课程文化中的权利平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曾居住过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发展着自己的原始文化,并不断地与先进而又悠久的中原文化相互碰撞.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冼礼,通过自身的变革,把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融入汉族文化的生命洪流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使他们的原始部落文化进人文明的境界,同时又给汉民族注入了  相似文献   

5.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一统国度,少数民族诗人为元代乐府诗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有雍古族诗人马祖常、答失蛮后裔萨都剌、维吾尔族诗人贯云石、突厥诗人迺贤等。他们参与创作的事实,不仅反映的是少数民族诗人在元代乐府诗创作中的异军突起,更是构成了乐府诗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而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为主,形式上以歌行类乐府为主的创作格局,又形成了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乐府诗的最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6.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民族 ,各少数民族历来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吸纳。哈尼族吸纳汉民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从朦胧到明朗、无意识到有意识、个别到群体逐渐普及、循序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 ,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和渗透 ,二者相得益彰 ,推动了哈尼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努拉·尼·古诺是当代专用爱尔兰语(凯尔特语/盖尔语)创作并专注本土文化的爱尔兰诗人中声名卓著的一位。她在现代诗歌创作中重振爱尔兰语的成就,倍受褒扬。本文旨在简介诗人努拉·尼·古诺并分析她诗歌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10):21-24
元代科举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现象一直受人诟病,很多学者认为其不平等现象是民族歧视的直接表现。作者通过对史料分析得出:元代科举制度中的不平等现象不应论作歧视,而是元代在科举制度中的民族倾斜政策的体现,其旨在鼓励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学习汉族儒家文化,并积极参加科举。这一政策加强了元代民族融合,促进了汉族儒家文化在偏远边疆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和入内地定居的少数民族潜心于汉语文学的研究并取得各自成就的文人,应该全面地系统地进行研究,承认他们应有的地位。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题。基于这一目的,本文特就个人涉猎所及,谈谈自己对元代西域诗人兼诗评家辛文房和他的《唐才子传》的评介。不妥之处,请各族同志教正。  相似文献   

10.
(一) 元代杂剧中,不仅有大量北方汉族的方言俗语,仔细翻检,发现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即蒙古语、女真语、契丹语及其它少数民族的语言。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在文学剧作中同时出现,甚至在舞台上用于演出,  相似文献   

11.
朝鲜族著名诗人南永前是一位勤奋耕耘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的图腾诗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成就卓著。他创作的图腾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属于自己的路"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元代宫廷仍然保持着游牧时期大量食羊的习惯,但烹饪方法却大不相同。草原上食羊多以炙烤和煮食为主,而宫廷食羊则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文化中蒸、炒、炸等技术手段和食疗养生的观念,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食羊法,并且更加注重御膳的美观。文章以《饮膳正要》为中心,考察元代宫廷饮食中关于食羊的记录,发现蒙汉民族的饮食传统文化互相影响,融会互通,这种文化融合体现在食羊的方法上,也印证了各民族共融共通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6,(4):13-17
温斌教授的著作《民族文化交融与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以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文化交融的角度切入文学历史,在对史料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交融与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刻、全面的论述。作者对民族文化史与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关系的研究,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灿烂面貌,而且其分析的元代民族文化交融对当今中国的统一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种语言的方方面面。汉民族文化影响着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汉民族文化成就了汉语完整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文学的繁荣,这种情况尤以元代为最。 追随中国文学发展的足迹来到元代,我们会发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景观:大批卓越的西域少数民族诗人登上文学圣坛,他们用汉语进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众多昭炳千古的辞章。清代学人顾嗣立是这样描述的:“有元之兴,西北子弟,尽为横经,涵养既深,异才并出”。元代勃兴的新体诗歌——散曲的创作,就呈现出这种空前的盛况。  相似文献   

16.
元代回回人萨都剌的诗作具有民族本色,其游历经商的生活经历使得诗作中亦有对于游的描写,然不同于李白游侠和庄子之游,实质还是近于少数民族的游牧,也即为生计而游,而作为用汉语创作的诗人,萨都剌的诗作又有着明显的少数民族学作汉人诗的特点。本色与模拟的交融,学效汉族诗人,诗律的尚未成熟,思想感情中的儒家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民族痕迹,这些构成了萨都刺诗歌的整体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双向互动中来完成的,但目前的文学传播与教育却是单向流动的,由占主流地位的汉民族文学向各少数民族流动,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史课程,少数民族要一如继往地熟读汉民族经典,汉民族也应该全面系统地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汲取双方文学作品中所承载和蕴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从民族身份的认同升华到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徐昌才 《初中生》2006,(31):36-37
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诗人,他诗文成就卓著,还是一条硬汉子,他两度题诗玄都观见证了他的铁骨豪情.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背景以及时代审美风尚的变迁,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曲词诗歌创作呈现出了一种有异于中原汉族作家的独特审美风格,从而使文坛的传统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汉民族传统节日蕴含深厚的生命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生命教育内涵,通过文本涉及的节日内容进行或多或少的生命教育渗透,通过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进行系统的生命内涵解析,通过汉民族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对比进行双向或多向的生命教育,以此引导少数民族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生命实践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