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批改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他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知其数,得到过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回顾我们及其周围语文教师的作文批改,仍然还在从事“徒劳无功”的工作,大到学生作文的布局谋篇,小到纠正错别字、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不仅指出不当,而且提出修改意见,有时甚至是修改完整。我们曾作过这样的问卷调查:当你拿到批改后的作文是,你最关注的是什么?你做过哪几件事?得到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最关注的是“给我打了多少分”,只有少数学生改改错别字而已,有的甚至作文本一发就往书包里一塞,…  相似文献   

2.
袁建 《天津教育》2003,(6):13-15
如果有教师问,我们应“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或许有人会笑他教育观念的落伍,因为“授之以渔”早已成为教师们大力推崇的教学理念。的确,两相比较,教师授学生以捕鱼之法,学生就能源源不断地得到鱼了。然而,从解决问题的最优化角度出发,笔者不禁要发问:一问:“授”对学生学习获得“渔”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渔”即捕鱼的方法,这里指学习方法;“授”即传授。“授之以渔”亦即“向学生传授捕鱼的方法”。毫无疑问,学习方法中有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基本方法,诸如“三种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已…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小学毕业会考早已降下了帷幕,但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尴尬”却未因帷幕的落下而结束。今年的数学毕业会考试卷中第一道判断题是这样的:一个数(零除外)乘16,相当于把这个数缩小6倍。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有意回避这样的问题。理由是像这样的一些知识点如果用这样的形式来考查学生,也真是有点难为学生。因为仅局限于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这句话应该是对的。但如果学生认为这个数是负数,那么把这个数乘16,还相当于把这个数缩小6倍吗?显然是不对的。怎样来说服学生呢?我们总不能因为教材上暂时没有涉及,教师没有教过而否认学生的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4.
搞“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教师,对低中年级学生作业中大量出现的错别字感到很棘手,家长也为此发愁。如何有效地消除错别字呢?这里,笔者试着从出现错别字的原因、类型出发,探讨一些避免出现错别字的办法。一、为什么会出现错别字?  相似文献   

5.
怎样纠正错别字?对于学生在作业本中出现的错别字.大多数教师通常的做法就是将错别字圈出来.让学生订正、抄写.有屡纠不改的.再多抄几遍以加强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自己订正.教师并不做多少个别指导.只将错误率较高的字,在班级集体订正。其实,这些行为都只是让学生订正错别字,而不是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我们应该认识到:“订正错别字”与“纠正错别字”是两个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概念。  相似文献   

6.
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能力,这才是根本.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尝试,在此,将笔者的体会与所得与各位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许多语文老师苦于作文批改,叠大叠的作文本让他们颇费气,既要改病句、错别字,又要写评。可是辛苦过后,学生作文却起色大。有没有比较好的办法解决老的苦恼呢?我认为有,那就是把改”的优先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修改自己的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可指导他们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老把作文修改权“转让”给学生,则了学生思考、改写、提高的机会。次,我让学生以《校园之晨》为题作文。一个学生在文章开头用较多的篇幅,孤立地写了清晨从校门经过的市民赶班的情景。我在…  相似文献   

8.
最近听了不少语文老师上的阅读教学课,发现有些老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总是先给出几个现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这种做法对宴施教学目标有一定好处,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每次作文,不少学生写作文马虎,拟好写作提纲、打好草稿,不经修改,就誊在作文本上,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赶任务直接写在作文本上,结果到处都是错误。教师批改发回去后,学生又不看,连圈的错别字也不  相似文献   

10.
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但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往往存在一些缺陷,或者太简,或者太繁。批改太简,好像“蜻蜓点水”,对学生作文批改不多,最后只有笼统的几句批语,如“句子通顺,中心明确,注意错别字”之类,有的甚至写个“阅”字了事;批改太繁,则是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圈圈点点,划满道道杠杠,而改的越细,学生看起来就越费劲,有的干脆不看。  相似文献   

1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习惯讲解每个知识点和每道练习题;学生则习惯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在笔记上,课后还要整理、背诵。教师不断提醒自己:要本着对学生、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讲得越细越好;学生则不断鼓励自己:要好好学、好好记。老师“一声叹息”:真累啊!学生“一声叹息”:真难啊!这种给了学生“鱼”,而不教捕鱼方法的教学方法,既辛苦了老师又累坏了学生,但教与学的效率却并不高。这是因为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做到这一点,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在东滩初中视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比较少。他们究竟是怎样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呢?听老师们说:“要想学生少写错别字,教师自己必须先注意,要把正确的字教给学生,教师写错了,学生也会跟着写错。”这话很对。我们在别的学校就看到过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把“欺骗”错写成“期骗”,学生在笔记里也就写成了“期骗”;物理老师把“电量”写成“电(?)”,学生的作业里也写了“电(?)”。东滩初中的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注意消灭错别字,语文老师也的确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13.
班花     
我们一些教师在批阅大堆大堆的作文时不禁喟然长叹:批改又有什么用呢?学生最多瞧一眼分数便顺势塞入课桌。作文课上,学生看着教师捧来一大撂作文本,几乎同时发出“又上作文课”的怨叹。一些学生化用鲁迅的诗来凋侃作文课上的自己:“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烂笔头。”作文课惨遭冷遇,其中缘由何在?  相似文献   

14.
过去各校对教师批改作文的要求是每篇都要“精批细改”和“满纸见红”,并把它当作衡量语文教师工作态度的标准,这种作法的工作量大,学生也得不到多大益处,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所关心的只是“分数”,有的连评语都不看,更谈不上看批改的内容了,这就无从领会教师字斟句酌的良苦用心。这种批改方法可以说是“无效劳动”和“得不偿失”。怎样才能做到既能减轻教师的繁重工作量又能使学生得到较大的效益呢?根据实践经验的体会,我认为发动学生批改是个较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也经常布置预习作业:“今晚的作业是预习下一节.”一句话下去,学生随便地打开书看一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这样的预习对学习新课有作用吗?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倒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 有人认为,学生写错别字大部分是对字义不明了,不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造成的。例如“袖”为什么不可写成“礻”旁,“座”为什么不可写成“坐”等等。其实这些道理学生也不见得都不懂,懂了,有的也照样写错,写别。这又为什么? 我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  相似文献   

17.
提问之美     
一、美在学生参与广泛有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雨果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题是针对第19自然段阿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炉子怎么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提出的:炉子淹了,火当然灭了,后面这句话是不是多余的?”组织学生讨论后,一位学生认为“:像雨果这样的大作家,怎会语言啰唆?这不是多余的,可能在别的地方还保留着火种。”对于这种说法,只有1"3的学生表示赞同;也有学生不同意这种解释,认为“:从意思上来看是多余的,但这恰恰表现了人在紧急情况下出现的语无伦次或语言啰唆,也…  相似文献   

18.
学生每每拿到作文本,最关心的是自己这次得了多少分,而对老师的“精批细改”极少去推敲,顶多只是看一下眉批总批,订正几个病句错别字.至于为何这么批,缘何这么改,与原文区别在哪里,思考者更少了.老师的一番心血和苦功,学生未必肯领情,因为他们大多把分数的高低看成作文成败与否,而不能透过分数这一表面现象找到根本.长期下去,事倍功半,学生很难掌握写好作文的门道,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难了.  相似文献   

19.
浏览一下学校的一些园地、墙报,你就会惊奇地发现,错别字不断闪现,令人不忍卒睹。我们不禁要问,文化阵地错别字为何如此泛滥?难道教师、学生真的视而不见?其实不然,只要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情况便非常清楚了。一、教师的错别字,本不应该,但似乎错在情理之中,人人见而不言。曾见到一学校校门口高悬着《门卫工作守则》,其上赫然写着:门卫不能“善”(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中,多处把学生不能“佩戴首饰”,写成“佩带手饰”,不能“打磕睡”,写成“趴台、扒台、爬台”等等,就连考试规则,也错把试卷“装钉”写成“装订”,真是花样…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是“授人以渔”,这不仅可以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掌握了这种能力,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