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最能表达人的感情的一种造型元素,色彩可以作为语言在电影中直接表达思想。陆小雅的三部影片《红衣少女》、《红与白》、《热恋》就是很经典的例子。红色是陆小雅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颜色。如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样,红色在陆小雅的电影中时而代表不羁和热烈奔放,时而象征死亡和绝望。在其他色彩如白色等的衬托下,红色的象征意义也会不同。本文分析色彩中的红色在电影中的艺术表达来解读其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2.
电影语言是一种视觉符号,它通过色彩而非文字来展开叙事,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成功运用了色彩这一电影语言形式。该片中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环境、情节、人物的生成转换都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完成的,色彩是《英雄》中真正的“主角”。  相似文献   

3.
淡妆浓抹总相宜——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的电影之旅亦即“色彩之旅”,色彩即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观照均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透露出来,深深地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画面华美、色彩绚丽、效果极度夸张、冲突对比强烈、细节富有匠意,色彩能指功能充分发挥,承载了张艺谋电影的化表征。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善于用华美的色彩装扮电影,不仅可以带给观众完美的视觉享受,而且也使得他的电影艺术更具有审美价值.对于张艺谋来说色彩是他传达情感、营造氛围、渲染场景的重要元素,是他为影片艺术造型的重要方式,当然这种造型风格是千变万化、不断求变的.张艺谋对电影视觉造型的追求,已经上升为他的电影艺术风格,色彩甚至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是其影片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影》是张艺谋对自己电影风格的一次颠覆和超越。电影用水墨色彩呈现出传统中国国画恬淡冷峻、写意抒怀的风格,"中国故事"完成了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表达"。全片用古典悲剧的风格对古代王权进行新的探讨,实现了导演个人历史思考的完整表达。虽然《影》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无论是对张艺谋本人还是对中国电影,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诞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一种艺术,它的美学特质主要包括"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造型性与运动性",本文主要对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的色彩造型性与镜头运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民俗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艺谋的电影既借鉴了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又吸收了传统民族文化养分。他早期的电影很多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电影中的服装、音乐、语言等方面处处显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民族特色鲜明。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对张艺谋的电影,对中国民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色彩不仅是电影的造型手段,更重要的是构成电影视觉语言的形态。不论是影片整体基调,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人物内心状态的刻画,色彩除了表现意境与渲染氛围外,色彩还会揭示电影主题与主要思想,表现色彩在电影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贯穿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的当下,常常处于时代文化潮头,具有某种文化编年的意味。更准确地说,是当下的时代、社会、文化创造了张艺谋,制造了一种独特的“张艺谋现象”。在张艺谋电影创作的表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社会、时代变迁的轨迹。划分了张艺谋电影的几个主要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影片的艺术与文化特点,进而探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风格变迁、文化流变及文化价值或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最富有才情与声望的小说家余华在1982年创作了小说《活着》。《活着》一经问世,便获得了文坛的巨大震动。其先锋精神与乡村的沉痛现状成为一种灰色的民族记忆。据原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在1994年由导演张艺谋摄制完成,电影《活着》以一种主观的情感色彩进入,将故事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