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曾出现一批有深远影响的海外通讯作品,邹韬奋的海外通讯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作品涉及题材广泛,反映了作者纵观中西社会文化的开阔视野,折射出作者的思想转变轨迹;这些作品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语言精当、幽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邹韬奋海外通讯为同类作品的写作提供了示范,具有独特的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学谱系中,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经历了从“赵树理方向”到逐渐边缘化的过程。“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指20世纪40—70年代一种以农村阶级斗争、敌对斗争、路线之争为题材,具有主流政治色彩的小说样式。作为被批判的典型作品,赵树理最后一部小说《卖烟叶》是主流农村题材小说的“元小说”和“反叙述”,小说中源于民间的“说故事”叙述模式和写实精神也意味着赵树理对主流农村题材小说形式与内容的潜在颠覆,这构成赵树理被主流文学边缘化的重要内因。因此,赵树理作为新文学主流乡村书写由“乡土小说”向“农村题材小说”转型的重要作家,其写实主义的“民间”色彩蕴含着竹内好所言的“新颖”性,从而沟通并超越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3.
阎真的作品努力表现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时代蜕变期中人文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与尴尬、烦恼与迷惘、突围与挣扎。《曾在天涯》与《沧浪之水》中人物进行突围时却陷入了“回归传统”的误区,而《因为女人》中知识者的堕落与异化,则让人文困境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4.
苏莉,达斡尔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民族文学》《草原》《美文》《天涯》《文艺报》等报刊。有作品入选大学语文教材。出版散文集《旧屋》《天使降临的夏天》,小说集《仲夏夜之温凉时分》。曾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内蒙古自治区“索龙嘎”文学奖等。  相似文献   

5.
署名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和四首拟作构成了《胡笳十八拍》系列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五篇作品皆是关于战争、乱离题材,都是由十八拍合成的长诗,均表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其在发展中体现出这些变化特点:从自言其事发展为他人代言,由“一人之悲”变为“家国之悲”,由个人创作发展为集句,诗体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7.
正梁晓阳入选"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的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近日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梁晓阳笔名梁伊犁,20世纪70年代生。2003年开始在天山脚下吉尔尕朗河畔结庐而居,从事自然人文写作。201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天涯》《散文选刊》《西部》《草原》《鸭绿江》《广西文学》《延安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曾获首届中国西部散文奖。  相似文献   

8.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杰出的文学代表。他的作品《人间天堂》描写了青年阿莫瑞的成长过程,展现了青年一代对“美国梦”狂放的追求,而作者与阿莫瑞在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人们曾对“十七年”文学的创作成就给予了比较多的批评与否定,但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在文学史上仍然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小说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贡献出了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和《三里湾》、《铁木前传》、《山乡巨变》、《创业史》等经典作家作品,以及“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等当代文坛上仅有的几个文学流派,在表现当时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同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在民风民俗描写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也越来越受到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阎真的小说《曾在天涯》成功塑造了高力伟这一新时期留学海外的知识者形象,在百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高力伟在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守;深层叙事是高力伟文化身份的焦虑,而身份的焦虑则与他东方式的自我意识有关。高力伟形象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文化控制与反控制的政治背景下,左翼杂志《文学》在一年内连出四个专号对付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其“创作专号”所刊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精神,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给30年代沉寂的文坛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新型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沈进宇 《读写月报》2023,(27):43-46
<正>所谓的“婉转叙事”即指区别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以国家历史大事为题材,正面叙写历史面貌,热衷塑造时代英雄人物的“国家叙事”“宏大叙事”的一种个性化叙事。它是茹志娟在同时期主流文学中另辟蹊径式的尝试。“在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中,  相似文献   

13.
本期最值得关注的作品是海外作家于晓丹的长篇《一九八0的情人》(《当代》第2期)。近年来,“海外兵团”的创作日益引人瞩目。严歌苓、苏炜、王瑞芸、张翎、袁劲梅、陈河、陈谦等,连续有力作推出。若单以年度佳作论,有时甚或可与大陆文坛抗衡。所谓“海外兵团”也是习惯说法,他们其实是散兵游勇,大都在上世纪80年代出国,除严歌苓外,无一人在出国前以写作成名。如今人在天涯而心怀母语,其沉静的书写,原本只是个人记忆的整理和完成。大概谁也没想到,这几个海外业余作家的创作竞能有如此鹤立鸡群之势。相形之下,大陆文坛的整体浮躁和匮乏昭然若揭。于晓丹曾任《外国文学评论》编辑,翻译过《洛丽培》,此番她向母语世界贡献的不仅是外国文学的深厚功底和海外漂泊的情感积淀,更是自己的青春经验——中国的。1980年代的,只能活一次的青春。同为海外作家的张翎推出了反映早期海外华人生活史的长篇小说《金山》(《人民文学》第4期),显然是一部颇具史诗追求的大作品;苏童也推出了新长篇《河岸》(《收获》第2期),是旧曲新翻还是技艺精进,评者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区文学》一度成为传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阵地,从1990年代中期前以“主旋律化”的香港文学为传播重心到1990年代中期后以“艺术性准则”来取舍相关文本,都体现了期刊鲜明的地方意识形态导向对文学传播的制约。传播语境对于文学传播的这种决定性影响,使得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中,“差异的成分”被过滤稀释,“他者”成为了“自我”的影子。《特区文学》中“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始终是特区文学的和谐分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志刚 《小读者》2012,(1):32-33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支虎虎生威的“文学湘军”.韩少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成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主将。1986年。韩少功南下海南,先后主持中国最具理想情怀的纪实杂志《海南纪实》和最具先锋气质的文化刊物《天涯》。  相似文献   

17.
在《白鹿原》中,朱先生和白灵的形象差距很大,但他们都是“白鹿”的象征,这是作品的一个裂痕.结合作品周边材料分析可以看出,这个表面的裂痕恰好体现了《白鹿原》与20世纪80年代“人的文学”话语谱系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特别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文学的源头和先导,是当今作家创作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和当今读者解读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和参照系统。“五四”及二十年代前半期,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鲁迅是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开拓者,叶绍钧是中坚,张闻天的《路途》有其特殊意义,其他“三派四种”中的作品是其“平均分数”,多写感受,少写性格是其特点,也是其弱点。  相似文献   

19.
坚守和捍卫一种文学的精神——《作品与争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处在变革之中,许多文学期刊甚至由此步入了困境和危机。但《作品与争鸣》杂志不为风潮所动,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认同和精神承担,获得了读者持久的关注。其特色在于:以马列主义文论作为《作品与争鸣》办刊过程中的一条思想主线;以文学的力量,为底层寻常生命而歌,向现实困境发力;以“争鸣”为重头戏,捍卫“原旨”“建设”的文学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孙斐娟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3):44-47,65
在20世纪40-60年代出现的一批反映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创业史》是一部取得突出文学成就,有着承上启下功能的作品。它成功建构了当代中国农村叙事的规范,对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创业史》的创作与批评为中心进行个案解读,由此探讨它在农村题材叙事模式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