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哲学奠定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缺损的现象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活实践诠释的主体间性价值追求,通过构建民主平等、沟通对话为特征的教育交往模式及评价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与实效性的协同共振。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放在与教育者同等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最终达到受教育者在自育中实现个体的独立、自主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彪 《教育导刊》2011,(1):13-16
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正在走向主体间性哲学,这一走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和突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诉求主体间性,交往式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新时期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主体间性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对主体间性方法的兴起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研究显得十分的必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理论作为新兴的哲学范式,近年来逐步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梳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深入辨析,进一步厘清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演进。通过探寻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契合点,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必要性提供科学依据,以期通过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哲学和指导思想转向的必然性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无论从哲学的维度还是现实的维度都具有一定必然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不仅能够克服单一主体性的缺陷,而且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模式、回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世界以及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休闲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投射与应用,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但应看到,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产生于西方,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存在根本区别。明晰价值旨归是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纲与领、根与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紧密结合,统筹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中。通过构建主体间平等交互式教育实践关系,采取丰富有效的教育互动方式,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情境,切实增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借鉴了西方哲学主体间性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的背景而产生的,深刻反思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扬弃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确立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增强其时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实践中也具有价值意义。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分析,研究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述了其特征,并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了我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低的现状,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文就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的要求展开论述,同时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可以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新的姿态走向开放和融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呢?本文认为交往资质、交往实践、交往环境、交往中介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和环节。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可以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新的姿态走向开放和融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呢?本文认为交往资质、交往实践、交往环境、交往中介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和环节。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作为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并科学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现代和谐关系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扬弃,成为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新视角,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建构理想的教育模式等方法来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教育实践的深入,主体性思想政治不再适应教育实际情况,于是,相关专家学者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角度。居峰所著《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2015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主体间性为研究视角,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二者深层互动,构建基于主体间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传统“主体-客体”模式把毕业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毕业生被当作“加工”的对象,造成毕业生主体地位丧失。主体间性视阈将毕业生从传统“主体-客体”模式中解放出来,恢复了毕业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体间性是对传统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贯彻主体间性思想,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理解原则、差异性原则和教育者主导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为主体性、平等性、互动性的特点。运用网络媒介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整合资源、搭建平等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平台;优化环境、构建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拓展载体、形成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局面,有效提升教育实效性,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关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于主体的争论也逐渐升温。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主体间性说等理论。本文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体与客体哲学范畴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以及双主体说主体间性说等理论的分析,认为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者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19.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想追求,是更高境界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客观性、人性和合理性,它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