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初三英语的张教师因为有急事,临时与教政治的柯老师调课。当柯老是匆匆忙忙出现在初三(1)班教室门口时,学生们先是一怔,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更有甚者高喊“万岁!我们可以不上英语课啦!”  相似文献   

2.
何洪坤 《考试周刊》2012,(80):124-124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初中的体育课上.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个孩子的身体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转变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合作中激活思维和心智,从根本上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王贝贝 《考试周刊》2010,(14):218-218
如何使课堂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系列问题似乎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位教师。尤其是作为中职学校的老师。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适值青春期,因而往往比较“叛逆”:活泼贪玩,因而“厌学”心理严重;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种种原因综合作用,使得中职学校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等一系列现象。当然,作为中职教师,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蒋玉琴 《江苏教育》2004,(12B):20-21
“意外”,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教学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课堂的“意外”也随之而来。她的产生在学生的情理之中,而又在教师的意料之外;她的出现如火花般稍纵即逝,而充分利用她,又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她引人人胜,而又发人深思。课堂“意外”在给教师带来几分惊喜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这是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的教学理念。但是,扪心自问,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教师做到了呢?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在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讲台上,老师神经紧绷,喋喋不休,声嘶力竭地讲解、分析、维持纪律……讲台下,学生萎靡不振,交头接耳,更有甚者打起了瞌睡。于是乎,本应是水乳交融、心情愉悦的45分钟,带给教师的却是一种无奈的挣扎。原因何在?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听了黎加厚教授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介绍,笔者大受启发,获益匪浅。一、翻转课堂的内涵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这是一种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  相似文献   

6.
认真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2期吴山青老师的《一个换方问题的解法》和2007年第6期汤兆祥、周春芝老师的《“换方问题”解法之我见》(以下简称“吴文”、“汤文”)两篇文童后,很欣赏、敬佩三位教师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态度,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我园正在建构实施的“四季天趣园”园本课程,以“天趣相伴,美好生长”为核心理念,是幼儿园多年来深厚“天趣文化”的积淀,是教师与幼儿在园共同生活的实践与感悟,更是幼儿园未来继续前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认真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2期吴山青老师的《一个换方问题的解法》和2007年第6期汤兆祥、周春芝老师的《"换方问题"解法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在课堂教学新旧交替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老师还抱着传统的、常规的东西不放。注重形式不求实效,手拿新教材、沿用旧教法的现象还存在于我们的一些课堂。前不久.在我校“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引发了我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春满园——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的幼儿教师~~  相似文献   

11.
屠力 《广西教育》2010,(1):43-44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指出:“珍惜课堂时间,就是珍惜学生的生命。”就课堂教学而言,要解决好教学时间限定性与课本知识容量丰富性的矛盾、知识的积累与能力形成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学习的高效率,其方法是较多的。如何让教学时间中的“边角料”利用得更充分,如何让每一分钟对每个学生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赵嘉奇校长选了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怎能才把校园变成“笑园”? 现阶段中国的校园,特别是有升学任务在身的初中、高中,学生疲于奔命,教师职业倦怠,学校演变为一个升学的流水线,每个学段成为一个工艺环节。每个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的是枯燥乏味、穷于应付的生活。青春的活力被压抑,充满趣味的文化认知被题海战术所取代,这如何能笑得起来?所以,欲使校园变成“笑园”,不能仅从校园环境、师生关系、组织活动这几个方面考虑(这固然也很重要),而是要挖掘它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工科力学专业,文章对在力学课堂中实施“春风化雨5分钟”思政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从力学史、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力学人才的要求等角度建立思政与力学课程的联系,既有助于学生领悟力学课程的概念方法,又能润物无声地输送精神源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内动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思政教育成为感染人、引领人、塑造人的持久力量。  相似文献   

15.
李怡 《语文天地》2014,(9):29-30
有效的预设不会成为生成的“桎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怎样的预设才是有效的预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都说“距离产生美”,我想这应该是对普通人之间的交往而言的。对于教师与学生,当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纽带时,距离未必会产生美,甚至会产生教师不可承受之重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负积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德育个体性功能的研究吸引了很多德育研究者的关注,围绕德育个体性功能所展开的讨论也十分热烈。就此问题争议和商榷的焦点集中在这样几个核心问题上:以利他和超越性为本质特征的德育究竟能为个体带来什么?道德活动是否也服从人类目的性活动付出和回报的一般规则?在道德活动中,个体除了牺牲和奉献以外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获得个人的收益?在德育中对个体获益的冀求是否有悖德育超越性特征和利他的旨归?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都切中了德育个体性功能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德—得”之间的关系。于德育个体性功能的讨论而言,德中是否…  相似文献   

18.
刘驰 《广西教育》2014,(17):88-88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数学教师大胆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法,让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立体式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创新,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但是,一些课堂教学在表面“精彩”的背后却掩盖着一些引人深思的教学形式。以下是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得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对话”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已成为讨论新课程教学的惯用话语。一时间,分组讨论与多向对话如胡椒粉和味精一般,做什么菜都要撒一点,结果或出现“万马齐喑”的冷场局面,或出现“众马乱驰”的尴尬局面,就是没有产生理想中的“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效果,无形中“对话”式教学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将对话理论引入语文教学并非是为了求新求异,而是要促进语文教学的积极变革,让语文课堂能真正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学校也在德育方面注入了更多的精力,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多样的德育活动,力求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毋庸讳言,当前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依然不高。在对基层班主任的培训和座谈中,笔者常常问及班主任和校领导对于道德和德育的理解,但大多认为道德就是各种规则、规范;德育就是通过管理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并遵守这些规范。囿于理念上的偏差,我们学校的德育越加强,离道德的本义就越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