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轩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5-48,89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道德情感既是人类品德结构形成的条件,又是品德的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它是促使人们产生意志和行为的内驱力,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推动和调节作用。本文从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论文的概述,交代了道德情感的含义以及中学生道德情感的特征,第二部分具体交代了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最后一部分交代了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方法。通过以上论述使读者明确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必须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明确指出初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中学生获得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提升与培养,因此,在初中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地将中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公民意识、品质意识等方面的思想加以培养发展完善,使中学生能够从《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中获得关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进步与成熟。本文从《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出发来谈谈其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的关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探析。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育目标应该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中庸》中的经典名句,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可以较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其中对生命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强化。生命教育是人们用来发展健康身心和人格的前提,也是培养中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还不健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道德伦理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教学模式出发,在以往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导,尽可能地使学生获得情感和价值上的认知,使道德法治课程教育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道德形上本体的构建是确保其至上权威性的必要手段,对怎样构建这个问题,从先秦至宋代,历代儒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孟子》、《中庸》、《易传》和周敦颐不仅是其中的代表,而且他们的道德本体论还在内涵上呈现出递进关系,勾勒出儒家在道德本体理论探讨中的三次演进路径:《孟子》以"人心"为道德本体开儒家道德本体理论探讨的先河,《中庸》则以客体之"诚"为道德本体,克服了主体的随意性,完成了对《孟子》主体"人心"的跃升;《易传》巧妙地以"生"赋予道德本体以变动不居的形态,突破天人之间的隔阂,贯通天道人伦;周敦颐以宇宙生存论为基础,以较为清晰的环节连接起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最终构建起超越人伦社会、立足宇宙万物的道德本体论,为儒家学说的至上权威性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其后的宋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义理宏深。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增广贤文》,从《中庸》、《论语》到《大学》,从“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贤们关于道德智慧的思考和熠熠生辉的论述,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闪烁着道德思想的灵光,滋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之树,启迪着炎黄子孙的理性思维,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永流不竭的源集.  相似文献   

8.
正初识经典《中庸》原是《十三经》之一的《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中庸》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后裔子思所作,后来经过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全书33章,不仅涉及思维论和道德论,还涉及天地人生的本体论,是孔子门生传授心得体会和关键方法的重要著作。《中庸》在宋代得到广泛的重视,一方面表现为它从《礼记》中的一篇上升为单独的经,被列入"四书"中,与《论语》《孟子》《大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列,称为  相似文献   

9.
道德观的确立对于中学生成长和成才异常关键,但目前中学生道德观确立面临着道德认知不成熟、不全面,道德情感不积极、不稳定,道德意志不固化、不坚定的现状。影响中学生道德观确立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身特点。帮助中学生确立道德观,需从优化社会德育环境、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对教育要做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个人的经验世界,不能发挥大脑完整的功能,不能保持道德的追求,也不能反映人类的人文文化世界。只有情感才能充当人的内在尺度,才是教育走向创造、实现价值理性的根据。"这是朱小曼老师在《情感道德论》专著中的基本思想。一个完整的人,他的内心必须是健康的,情感必须是丰富的,否则,将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虚脱,甚至被社会所抛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的 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科 目中,情感教育至关重要,情感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了解在青春期时产生的烦恼,有好的方式进行情绪 纾解,进而提升中学生道德素养。那么如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堂展开情感教育呢?文章从生活情境、师生关系以及挖掘教 材三方面进行渗透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正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期,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强.他们在此期间所形成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将深刻影响今后的人生成长.因此当前中学德育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具体落实到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感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健康的道德情感可以陶冶出一个人良好的人格品质。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更需要进行有效的道德情感教育,尤其是在敬畏、责任、荣辱、关怀和感恩情感几方面。为增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学校道德情感教育的构建就日益显示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从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品行在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是离不开道德情感的,道德情感是由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而加强情感教育是完善学生品德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念、理想等,受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正在发生倾斜。  相似文献   

16.
《中庸》"诚"的思想既是古代儒家学者沟通天人合一的精神途径,也是成就物我的道德手段,更是持守中庸的实践工具,从而构建了先秦儒家天道观与人性论的桥梁,成为千百年来儒家学者实现道德超越与日常实践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为极富宗教与哲学意味的儒家经典,《中庸》对儒家的天人观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释.在"天命之谓性"观念的指引下,《中庸》以"诚"贯通天人,揭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内涵.就其实质而言,《中庸》所标举的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的或道德的关系,是以价值关系为纽带形成的超越而内在、内在而超越的关系.《中庸》天人观所透显出的这种特殊品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越发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理论优势和浓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洛学院学报》2019,(1):40-44
《左传》研究中,对传文《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道德动机——"郑志"的分析歧意纷见。借助先秦考古成果与儒家仁学思想,该研究揭示了《左传》撰者深刻的仁学体验以及大胆取舍、以仁学情感作为历史叙事与历史评价圭臬的仁学史观。在仁学"中庸"方法下,《左传》撰者对郑庄公给以"同情的理解",形成了奇诡而庄严的叙事风格,并内在地化解了郑庄公人物形象解读的分歧矛盾。  相似文献   

19.
江晓林 《教育》2015,(10):46
中华文明礼仪源远流长,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中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又是新时期社会道德模范的体现者。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与世界观进一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为更好地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推动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安徽省桐城市嬉子湖中心学校于今年开展了安庆市课题《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有三点"需要"。适应立德树人的需要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文明礼仪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两个方面。礼仪不单是形式,更是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主、文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包含的领域何其广泛,蕴含的哲理何其深邃。语文教学中挖掘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以及能给人教育的道德与情感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情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一、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