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转识成智源自佛教,"识"是"心识","智"是"智慧",哲学家冯契对此进行了基于唯物主义的改造,他认为"转识成智"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即让认识主体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体认,使知识"转化"为认识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言行准则,将"知识"转化为主体自我求知、做事、做人的"素养"。基于冯契的观点,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培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思想政治课主题教学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由智慧转化为德性"的能力。试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例,探究转识成智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写道:"与过去不一样的是,现在的儿童不得不生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转识成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自身知识进行转化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教师的"转识成智"有其内在、理论和现实上的必要性。"转识成智"理论为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即理论之识转为选择之智,实践之识转为化雨之智,借鉴之识转为创造之智。  相似文献   

4.
"转识成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取向,而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转识成智"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智慧范型的教育,引导未来教师在建构式学习中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培育其理论智慧;二是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时空与有效的实践指导,努力将他们置身于未来将要面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进行实际操练,培育其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5.
"转识成智"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取向,而师范院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转识成智"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二:一是通过智慧范型的教育,引导未来教师在建构式学习中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提高其理论素养;二是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时空与有效的实践指导,努力将他们置身于未来需要面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进行实际操练,培育其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以智慧型创新人才为主流的社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智慧。因此,"转识成智"成了课程与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实现"知识人"到"智慧人"的转变;释放人的天性,实现个体精神自由;是当代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实现课程与教学中的"转识成智",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学习者的个体认知经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根据我自己30余年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尤其是与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交往的体会,我要求同学们把"转识成智"贯穿其中。一"转识成智"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识"由梵文意译而来,有多种含义,一般是指一切精神现象。"智"也由梵文意译而来,音译为"般若",一般指人们通过修习佛教道理所产生的辨别现象、判断是非善恶的能  相似文献   

8.
周世东 《江苏教育》2014,(12):39-43
长期以来,在教学的知识使命问题上,人们较多地关注了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而忽视了“转识成智”的价值。所谓“转识成智”,是指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转识成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通道。  相似文献   

9.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教学不能单纯的以知识的积累为目的,其价值追求应该是"转识成智",也就是说,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受教育者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积累和应用,最终实现自身智慧的养成。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主体内容,有着丰富、广博的教育内容。因此,与时俱进地为儒家教育方法注入时代特色,将其教育思想批判地应用到现代教学中,能够凸显主体本位和实践本位的教学思想。也正是从这个视角上来说,儒家教育思想蕴涵了一种必要路径,能够实现受教育者"转识成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知识与智慧属于意识活动的两个不同层次。知识告诉人们对象"是什么"、"怎么样";智慧能够把人引向好的生活。智慧来自于知识,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现代大学以培养人为目标,它的使命中必然包含着"转识成智"的内容。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哲学教育在"转识成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大学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哲学教育,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以知识生长点为根,引领学生理解知识的充分广度、知识的充分深度和知识的充分关联度,是构建深度教学的3个行动准则.深度教学能把知识所凝结的思想要素、智慧成分和德性涵养充分表现出来,做到转识成知、转知成智.  相似文献   

12.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育的重心,从知识教育转向智慧教育。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需要知识的滋润,知识需要智慧的提升。转识成智的首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回归心灵的圣洁,回归生命的灵动,在感悟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另一条途径就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高品质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激发与孕育生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毋庸质疑,对每一个学习者而言,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个人经由知识的掌握而达到自身智慧的养成,即"转识成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手脑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凸显了主体本位、能力本位、实践本位的教学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蕴涵了实现个人"转识成智"的一种必要路径。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我国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转识成智"在哲学领域集中了知识与智慧的探讨,但仅有知识的传授已不能充分诠释教育的本质.养成智慧,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转识成智"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对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也是如此.唯有在道德知识的基础上生成道德智慧,才能实现德育提升人格魅力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转识成智"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哲学问题,而且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从根本上涉及到当代教育观念的整体转变和教育实践的整体转型.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就应该以结合CAI,PBL,SEMINAR等教学手段与技术实现"转识成智",展现出政治思想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的道德教育中,"转识成智"成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一层面。但不容忽视的是,智慧须向现实生活回归,指导人生存在的不同境界,才能克服其抽象的形而上学性,"由智化境"构成道德教育的第二层面。由此,道德教育的价值趋向呈现为"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二维镜像,把形而上的超越性与主体存在的现实性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知行合一、智慧与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借用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智慧说理论,可以对美学家滕守尧先生提出的"神性智慧"作出形而上学的阐发;通过从形上层面界定神性智慧的概念,阐述转识成智的可能性,进而把对儿童神性智慧的守护与存养同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教育理论相结合,从而尝试寻找一条在儿童教育中进行生命关怀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演化过程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机制,可以看出课程知识教学中知识与智慧的"联姻"状况,这也使得"转识成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当下课堂中存在着课程知识教学被遮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离身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的"主体架空"与"情境无涉";"工具理性":课程知识教学的"事实中立"与"教化拜物";"意义迷失":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屏蔽"与"智慧窄化"。课程知识教学的解蔽过程,即"破"遮蔽而"立"本原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具身体悟":课程知识教学的"主体在场"与"情境嵌入";"视域融合":课程知识教学的"价值负载"与"教育学化";"意义回归":课程知识教学的"对话敞开"与"智慧生成"。最终,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圆融"的智慧境界。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的智慧教育,就是要"转识成智",帮助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和智慧生活奠基。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打造了教师智慧发展的新范式;以问题、参与、体验为核心要素,开拓了学生智慧学习的新路径;突出发展性、生活化、选择性,建设了课程智慧建构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20.
转识成智的教育是超越知识本位、培育智慧主体的教育,“减负·增效·提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在模型建构、科学推理中,由表及里溯源追问、由浅入深探究挖掘、由点到面拓宽展开,让学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学习中,不断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而在突出重点、巧释疑点、破解难点中化知为能、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