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而其中的德育思想处于龙头地位,是整个教育思想之魂,本文从邓小平德育为首思想、德育的培养目标、德育的内容框架、德育教育的方法及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真学习邓小平的德育思想,对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中学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方法的采用直接关系到德育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在中学教学和管理活动中,一些德育工作者把德育过程简单化和形式化,德育工作中出现形形色色的"替代"现象,严重降低中学德育质量,影响学生素质提升,违背我党和国家的教育宗旨。因此有必要提上议事日程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德育能力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能力综论戴锐一对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通常是全方位的。但就德育过程而言,它们有一个基本的分工:政治、思想和知识文化素质决定着德育的方向和深度;身体素质能保障教育者有足够的精力从事繁重而又琐屑的教育活动;至于德育工作者能否适当、有效地对教育对象施加...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是新时期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二者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我们要在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一、强调贯彻实施针对性教育原则的客观依据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它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必须结合教育对象自身的特点,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取得德育工作的预期效果。我们说搞好德育工作必须坚持针对性原则,主要依据是: (一)教育对象思想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针对性教育原则。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按照正态分布理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存在着左、…  相似文献   

6.
杨琳  周鲁宁 《班主任》2007,(12):3-5
德育载体,指承载、传导德育信息、内容,能为德育工作者所运用,且德育工作者及其教育对象可借以相互作用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创造合适的德育载体,是落实德育地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先决条件。中小学经常凭借的德育载体有思想品德课、学科教学、法制教育、课外活动、文化艺术节、校园美化、校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虽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但它有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明确高职德育的目标。 一、高职德育目标的定位 德育目标,就是通过德育工作者有意识的德育活动或教育,经过一定时期的德育工作过程,使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精神、意识等方面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和质量。高职学生的德育目标由于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因此,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一些特殊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级…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对德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要着力培养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提高他们的威信,德育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邓小平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德育战略方针、战略任务和内容、战略重点、德育工作原则和方法等德育理论问题上都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新概括。邓小平德育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0.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这一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又对德育工作者如何提高高校德育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力图从高校德育的特点、因素之间的辨证关系出发对德育效果本身进行思考和剖析,探索高校德育效果的有效路径。一高校德育效果的特点1.作用产生的潜在性。高校德育一般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同步效应,大量德育效果的产生,往往是在实施教育之后。因为学生某一思想观念的形成、某种政治态度的培养、某种道德观念的确立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一般来说,对学生施加某种教育影响,都会或多或少地使他的思想发生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的显现并不是十分突出罢了。此外,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化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一般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因为德育效果表现的不太明显,而忽视甚至否认它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我们一旦放松了高校德育工作,便会有各种问题产生出来,这正好从反面说明了高校德育效果的潜在性...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指对人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以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形成社会要求的优良品德.然而,在文化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初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困难.本文将分析初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并以德育的新要求和新趋势为要求,提出有利于德育工作更好进行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大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大学的德育工作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担负者特别重要的责任。要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探索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德育过程的规律,是进行德育工作,确定德育原则和方法的客观依据。只有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德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学德育过程与中学德育过程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主义大学与资本主义大学有相同处也有区别,但作为德育过程则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这些情况,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大学德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性。大学德育过程与中学德育过程的联系是:都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组织纪律教育的过程。中学德育过程为大学德育过程打基础,大学德育过程是中学德育过程的继续和发展。看不到这种联系,就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新形势、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结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特点,对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德育,在我国是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从三者的关系看,我认为,小学阶段要以品德教育为主,兼顾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不能偏废。下面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一、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已成为我...  相似文献   

15.
论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步骤。从体现德育价值、完善德育过程、德育的基本矛盾决定、德育工作对象的特点、丰富德育理论体系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这就是说,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言而喻,心理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与基础,了解心理教育中"共感理解"的含义、优势及其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与具体方法、原则并在德育中具体应用,可帮助德育工作者摆脱旧有的强制说教的束缚,使德育工作者与学生达到一种内心真正的理解,让德育促使学生身心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这就是说,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言而喻,心理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与基础,了解心理教育中“共感理解”的含义、优势及其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与具体方法、原则并在德育中具体应用,可帮助德育工作者摆脱旧有的强制说教的束缚,使德育工作者与学生达到一种内心真正的理解,让德育促使学生身心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是新时期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二者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我们要在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的德育心理思想是其教育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继承和总结了前人德育心理思想的经验 ,在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 ,细致地分析和总结了德育的意义、德育的过程以及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德育心理思想 ,对于现代教育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学校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教育。在我国1998年3月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