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益驱动使个体呈现出道德冷漠。道德冷漠将道德参与者割裂为独立的个体,忽略了人际交往的交互性与集结性。关怀伦理既突出对人的感性层面的关怀,更强调对人的内在关系性关怀,因此,关怀伦理能有效消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以关怀伦理为视角探讨道德冷漠的消解,需要对道德动机移置,伦理关系共建,真实心理满足和关怀行为强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并存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价值相对主义和大学生道德价值混乱、大学生道德教育责任迷失等诸多挑战。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宽容意识和道德共识是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道德协商是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双重任务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话语是人们解释世界、传递思想的工具,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自媒体空间的话语生态如一股隐形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主流价值观,揭示其消解德育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对于指导学校德育话语有效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话语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话语与德育关系视角揭示自媒体话语生态对德育有效性的消解机制,主要表现为:自媒体的多元话语阐释侵蚀了道德认知,话语交互原则解构了宏大叙事,话语控制、规约、削弱了德育权威。为实现德育有效话语重构,需要融合多元话语体系以提升道德理论的阐释力,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以重构道德叙事的亲和力,创设德育共享语境以强化学校德育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当今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少年心目中出现了传统榜样道德虚化和偶像去道德化的现象,其社会根源在于文化价值多元导致榜样多元、自主意识增强消解榜样权威、道德失范现象引起榜样迷失、媒介娱乐化解构榜样道德.应通过净化媒介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宽容自主意识、变单向树立为民主指导来重构青少年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5.
论西方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综合取向:道德基础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道德系统不仅包括评价道德水平的道德形式,而且也包括界定道德范畴的道德内容。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传统道德心理研究重视道德形式,忽视情绪因素,未能充分揭示道德判断规律;忽视道德情感与行为,未能系统描述个体道德全貌;忽略文化多样性,反映出有限的道德内容观。随着多学科的发展与交流,新综合取向的道德基础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道德具有先天性、可塑性、直觉性和多元性四个基本特征,包含关爱/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洁净/堕落五元道德内容,后新增自由/压迫共六大道德内容。基于该理论的应用研究,涉及个体心理特征与多元道德内容的关系、不同群体道德内容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道德内容差异性对个体态度的预测三个方面。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不同道德内容对于个体社会行为的交互影响,以及多元道德内容基础上的个体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仰,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个体主体性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个体道德主体性,激发个体道德需要,培养个体道德能力,才能有效促进社会道德内化。为此,应当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主体性培养,在培养个体道德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能力过程中,促进社会道德转向个体道德。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8,(4):68-72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领域,对年轻人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个体价值观意识的形成,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秩序建构的基本任务。然而,核心价值观教育又面临社会多元价值的挑战与冲击。罗尔斯的道德学习理论,试图将价值观念区分为基本的政治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并通过回避道德价值观念而专门指向对基本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可,来消解这一挑战与冲突。  相似文献   

8.
黄海 《教育评论》2014,(5):93-95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问题。文章从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等多维视域,立体探析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即个体层面要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主体精神;提高大学生道德意识水平与道德行为能力;兼顾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个体利益。社会层面要认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多元特点,实施分层教育;正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中外冲突,继承传统道德精华;注重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建构,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9.
RZH(罗素-策墨罗-哈克)标准是衡量狭义逻辑悖论消解方案成败与否的一般标准.逻辑悖论消解中的路径和方法是消解道德悖论的重要资源.剖析"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更新道德理念、厘清道德认知层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是实现道德悖论消解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培养道德能力是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必要性在当前表现得尤其充分,这主要是因为:道德能力是大学生应对社会全面转型和多元价值并存挑战的现实需要;道德能力是大学生抵御道德相对主义和“去道德化”负面影响的客观要求;道德能力是大学生走出信息多样化困扰和道德困惑的内在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11.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在遵守行为规范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胁迫将"得"抛开,只一味地付出,在胁迫下失去本身的自由。道德绑架侵犯个人自由权、使群体受到孤立,滋生社会不公正现象,打破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尊重个人自由,将自己与他人均视为主体,让网络报道呈现事实,从而消解道德绑架问题。本文基于此建立三维结构模型,为探究道德绑架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道德文化建设,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众多,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矛盾、多元价值观导致的矛盾、民众的民主诉求、参政议政需求与制度的矛盾等。而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个体价值多元化、道德失范成本太小、道德行为缺乏共识等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政府、企业和媒体在社会转型时期应通过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面临着与传统社会的不同情境.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新媒体传播介质承担着显著的社会沟通作用.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正在从传统的高度统一逐步走向与离散多样并存,在这个过程中虚拟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增加并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如何在多元文化价值观日益庞杂的新媒体环境下促进青少年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就必须通过新媒体加强主流价值传播,规范道德认知环境,加强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主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15.
道德空间既是一个由空间社会学中社会空间概念延伸而来的范畴,也是伦理学的一个新范畴。它指个体与自身、与外界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是个体的道德气度,是个体在道德关系场域中的得居其位和与外界的共生、共处,也是个体与外界道德关系的充实、充足的展开。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表象空间等相较,道德空间是人的空间,具有属人性;是心理空间,具有内隐性;是精神空间与行为空间的统一,具有内外融贯一致性;是价值空间,是一种道德价值;是个体独立空间与关系空间的统一,具有独享分享并存性。就道德空间与生活的关系来看,道德空间依赖但赋能生活,生活承载并展开道德空间。  相似文献   

16.
叶其全 《天津教育》2006,(10):15-16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问题日趋严重。封闭时代的结束,促使传统的一元道德观念瓦解;开放时代的到来,使得学校德育置于多元道德观念并存且互相冲突的社会环境之中。青少年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成长阶段,可塑性极强,在新旧道德观念并存的大背景下,评价善恶的标准不清,社会评价与道德评价分离,各种复杂的道德问题客观上造成了他们道德价值取向上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凌旁观者研究是校园欺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对校园欺凌的积极干预和有效治理具有负面影响。个体道德认知偏差、学校道德教育乏力、家庭道德环境渲染、社会文化环境制约,是构成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冷漠的主要原因。促进校园欺凌旁观者向敢为者转化,实现伦理复苏,需要提升个体道德认知能力、重建基于关怀的道德、营造反欺凌家庭教育环境、匡正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四位一体"合力作用。深化对校园欺凌旁观者道德研究,对于有效发挥围观群体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积极干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好心不得好报"的道德悖论,也产生了见义勇为的困境: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但见义勇为往往会"好心不得好报",见义不为不对,见义勇为也不对。如何消解这种见义勇为的困境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源相对急剧变动,道德资源的剧烈变动表现为道德生态不容乐观。因此,涵养道德资源是当前至为重要的任务。加强道德建设的传统思路存在着单一的个体主体性倾向与道德教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弊端。当前我国在涵养道德资源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发挥宏观社会力量即社会关系资源尤其是社会制度体系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潜涵于社会生活层面与社会制度层面的善的可能性,积极创新道德教化的方式,以提高道德教化功效,以尽快优化社会道德生态,消解社会道德危机,涵养社会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20.
社会观点采择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认知结构成分,个体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直接促进了人与人的理解和交流,使个体道德发展成为可能。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是当前道德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这一能力的发展能促进个体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形成;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也是个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