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它决定文化的发展取向,制约文化内部人们的行为方式。因此,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更新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更新要关注3个方面:一是要确立新的价值取向;二是要形成一致的价值认同;三是要生成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2.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品德发展和情感提升的重要载体,把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实施时政教育自然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最佳方式,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价值颇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与技能不是简单靠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情境中或在相应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教师传授和学习者之间互助,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源,并利用知识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治认同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法治认同需要治理思维从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法治接受理论中的法治认同的提法比法律信仰更为理性;法治认同的基础在于作为人性关怀的法治价值而非作为统治的法律工具;建设法治化的小共同体、执法司法正义和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认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苏旭东 《教育探索》2013,(1):111-112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陷入个体价值诉求方式自我化、集体价值观念淡薄化、价值目标认同分层化、价值认同渠道虚拟化等四个方面的误区。为此,我们要相应地抓好人性化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5.
苏旭东 《教育探索》2012,(10):123-12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陷入个体价值诉求方式实质化、集体价值观念层次化、价值目标认同分层化、价值认同渠道虚拟化等误区,导致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要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理性回归,必须抓好人性化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包含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重意蕴。基于个体差异、生活情境和价值思维,以议题式教学的引入、引导和解决为方式构建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路径,能够在对比重构、体验共情和理性追问中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赛梅 《成才之路》2023,(16):33-36
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关键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这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价值,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策略,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强化学生的政治信念。  相似文献   

8.
法治意识是公民对法治的认识、崇尚与遵循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公民法治意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程序与规则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平等与公正意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要引导他们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按照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培养法治情感,提升法治行为能力,促进整个社会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学段的重要目标。教师通过"活用教材,唤起规则意识""强化体验,认同规则价值""链接生活,促进规则践行"等策略的实施,促使学生完成对规则意义的建构,并将规则内化、落实于日常行为,实现刚性规则的柔性落地。  相似文献   

10.
<正>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显然,只有全面分析上位的普适性的学科核心素养构成,才能在下位的操作性教学实践中培养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突破现有研究框架的束缚,首先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三个测量维度: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四种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类价值准则。然后需要采用结构方程分析代替一般回归分析,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估计量表的变量结构和变量关系,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测量误差,以此来弥补传统回归分析在价值观认同测量方面的不足。基于521名大学生实证调查个案的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取向和准则三个维度上,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测量维度包含的各自四类价值观念的认同水平不尽相同。从整体上看,12类价值观念互相影响的强度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家层面上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最高层次,借助社会层面上价值取向包含的四种价值理念的中介作用,国家倡导的价值目标对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准则发挥正面的积极影响。针对这样的价值认同结构和发展路径,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需要以爱国主义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以利益协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全社会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培养要求如何落地?我结合"实现人生的价值"单元教学,从"基  相似文献   

13.
戎俊 《知识文库》2023,(10):73-75
<正>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价值认同意识,既能提高初中生的认知,又能增强他们的政治信念。由于当今文化具有多样性,初中生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如果靠自己的认知,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认同意识。本文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价值认同意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针对在培养学生价值认同意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策略,希望进一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价值认同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中生的价值认同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4.
认同是关于"我是谁"的反思,主要与主体的所作所为对于自身需要满足所形成的"我具有什么意义"相联系。作为价值关系之纽结的个体必然与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相联系,从中安置人生价值之"根"。个体在认同的两个环节中实现"自我延伸",从而"确立和论证自身",于是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人的尊严决定了认同中的自愿原则和利益原则。在个体认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共识。社会价值观念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时代特征是由认同转化共识的根据。"重叠共识"为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中的个体认同转化为共识提供了两个方向相反的有益启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是社会主体认同的意志表达。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考察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新特点,分析大学生价值认同存在的问题,遵循价值认同规律,努力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制度视野下,由于制度阻力的客观存在,以及制度本身蕴含的价值追求,要求教师与其他变革主体之间达成价值共识,这是制度变迁中教师身份认同所依赖的前提性条件。为此,需要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与渗透,视域融合,重叠共识的寻找等基本方式来达成价值共识,促使每个教师按照制度变迁过程中赋予的专业角色期待与自身认同的价值观念来塑造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17.
教师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行为作风、思维方式、生活信念、人际关系、情绪反应等群体行为。其中人际交往文化是教师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期即对此加以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杨峻岭 《学子》2015,(2):48-49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它反映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体现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诉求。建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  相似文献   

19.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 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深度教学追求发展性教学品质,重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有利于使学生在认知能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51):144-14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价值认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前,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应避免功利式认同模式,回归人自身意义追求的精神认同上。具体实践路径上,应扩展新媒介对主流价值的传播、侧重价值认同工作的情感教育和加强主体自我的理性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