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想象不仅仅表现在形与形、形与质之间的关系上,更奇妙的是表现在情与理之间产生了中国古诗话中称之为"无理而妙"的现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渔者是个耐人寻味的形象.本文试从柳宗元和张志和的三首诗诠释渔者的深味,也借以阐述自己对"无理而妙"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陈绍琴 《成才之路》2014,(19):57-57
正"秘妙",是王国维先生的用语,类似于"诗眼",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诗词中言语情趣的"亮点"。换句话说,就是"心中有,笔下无"、难以用文字尽述的情趣或隐含意味。针对不同的诗词,"秘妙"有时是一个字,正如"杨柳绿千里"的"绿"的意蕴;"秘妙"有时是一个词,恰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穹庐"的博大;有时它又是一个场景,如"日出江花红胜火"中那一片红得胜过火焰的江花;更有时,它不在字里行间,却在读者胸臆中。找准诗词  相似文献   

3.
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根据题目的特点,有时要把"数"的问题转化为"形"来解决,或把"形"的问题转化为"数"来研究,使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呈现,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之目的.作为解题方法的"数形结合法",常见的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数"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几何意义,找出其所反映的"形"之间的关系,借助于函数的图象或几何图形解决;二是对于"形"的问题,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或寻找其数量关系,用"数"的分析加以解决.下面就数形结  相似文献   

4.
禅宗创生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艺术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理与艺术思维、审美感悟的共通之处在于感性中的直觉领悟:刹那间见千古,平凡中出奇幻,自然中有妙谛,简易中含深趣.受其影响,中日传统文学审美观念中都追求"悟"与"空"、"淡"与"味".追求在顿悟、妙悟中达到空无境界是二者的共同点.中国的艺术审美观注重表现空灵冲淡之"淡",以清幽脱俗为美,讲求含蓄的"韵"之味;日本的艺术审美观则偏好于闲寂枯淡之"淡",以平淡素简为美,讲求曲折的"情"之味.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诱人的魅力就于它的模糊美。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展现"意中有意,味外有味"那种意味独特的艺  相似文献   

6.
李延奎 《山东教育》2013,(27):27-28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地位"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这是华罗庚教授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深刻、透彻的阐释。事实上,数形结合思想,就是用联系的观点,根据数的结构特征,构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图形,利用图形的性质和规律,解决"数"的问题;或将图形的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转化成"数"的信息,弱化或消除"形"的推理,从而将"形"的问题转化成数量关系来解决。利用数形结合,能够有效地讲解有关基本概念、定理,解题中运用它能够使复杂的问题"形象"、明了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中数学中大多是"以形助数",比较常见的是运用在解方程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66):68-69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寥寥数语,将数形之妙说得淋漓尽致。以形辅数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使数学学习的内容更直观和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出最精确的答案,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8.
先秦饮食“形”之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先秦时期,经过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在饮食器具、食材准备以及饮食过程等各方面呈现出深层的精神审美意蕴。先秦饮食审美中的"形"与"色"、"味"、"意"共同构成了先秦饮食的审美追求。"形"以直观、具体的面貌呈现出先秦时期的饮食状态,它是更"表层"的审美追求。先秦饮食"形"之审美主要表现为"饮食器皿之形美"、"食物之形美"、"食物陈设之形美"、"饮食者之形美"等四个方面。先秦先民们所重视的对饮食"形"之审美,均是从实际饮食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合"礼"则显其"形",合乎其"形"则显之美。  相似文献   

9.
"数"和"形"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对于偏重于形象思维的学生而言,数有时"不可言传",如果没有得当的方法,使数跨越到形,学生将陷入数难"言"的窘境.我以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教材为载体,结合多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小学生由数跨越到形做一些尝试性探索. 一、言繁画简,"代言"直观 数学问题是抽象的,有的语言还是"繁"的,因此,我们可以请"画"来"代言",用直观使其"繁"画为"简".  相似文献   

10.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形结合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中"以形助数"是其主要方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深刻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函数的图象、方程的曲线、集合的韦恩图或数轴表示等,是"以形示数",而解析几何的方程、斜率、距离公式、向量的坐标表示等则是"以数助形",还有导数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数形结合"的知识平台.  相似文献   

11.
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数与形的有机结合.这种数与形的转化,其实质就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与突破,是由"线"思维向"面"思维甚至向"立体"的空间思维的跨越.通过对"形"的研究,能有效地解决"数"的问题,同时"形"更能直观形象揭示"数"的内在规律.下面就两道不等式的证明题与大家共享数形给合解题之妙.  相似文献   

12.
著名诗人杨万里晚年的诗歌创作,不但讲究"活""妙"之法,而且追求诗歌的余韵。他善以画家、作家的二重身份来观照审美对象,用流畅典雅韵味馥郁的基调将诗歌的"生""活""味""韵"表现得隽永精致。他在作诗时,专注"捕景捉物",强调诗歌在明志达意的同时要不失诗歌之"余韵",这不仅指诗歌的"言外言,意外意",还指诗歌情之"余韵"。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须引领学生"学"语文之"妙","思"语文之"妙","习"语文之"妙","用"语文之"妙"。妙觉语文,即觉悟语文之妙,习得语文之妙。既是"妙觉语文",则应以"真善美慧"为其基石,并初探"言语共生课"、"传承共主课"、"体验共鸣课"与"思辨共创课"四种课型。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还是位多方有涉猎并取得不小成就的专家,如美食、养生等。本文从"内外兼养"、"养生修心"、"有味清欢"三个方面,提出苏东坡养生方法是内在的儒仁、道心、佛性的融合,外在的清淡、正味、平和的守常,因以文化论之。  相似文献   

15.
2.奇怪夸张的造型 八大山人的取物造型,在中国的水墨写意画史上有着独特的建树.他的绘画造型,以神取形、以意舍形,在抽象和具象之间达到平衡,夸张变形而不失"常理",笔简而形具,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可归结为:夸张变形的手法,怪而丑的审美追求,近乎抽象的率意笔法.八大山人画风之奇,清代高秉在《指头画说》中曾说:"画有以简淡为贵者,右丞云林是也;有以工艳为贵者,大小李将军十洲是也;有以厚为贵者,荆关董巨仲圭子就是也;有以奇为贵者,八大山人是也."高秉将画风分为"简淡"、"工艳"、"厚"、"奇"四类,认为八大山人的画风"以奇为贵".  相似文献   

16.
"三味互鉴"教学法即是:以形鉴真、以文观意,以音弘言。"三味互鉴"教学法就是在具体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争取"形、文、音"与"真、意、言"诸般递次逐层深入的形神合一。掌握古人的诗词文句、诗中理趣,感而遂通,心领内隐神韵。具体地说,古诗文教学中可以"三味互鉴"、"三味齐参",亦可一味专执,管中窥豹,得其真味。  相似文献   

17.
在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求职者永远处于弱势,当急于找工作的迫切心情被某些人利用,从中牟取利益,招聘也就变了味.黑心中介收了钱却不介绍工作;要上岗得先交数千元的"抵押金";交了数百元的"上岗费",却发现招聘单位突然从人间蒸发;月薪两万元的前提条件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销售指标……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与形这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来优化教学,以此提升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优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数形结合",优化概念教学;借助"数形结合",培养空间观念;借助"数形结合",优化数学解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96):54-55
"数"与"形"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形对数进行直观表现,数对形进行量化",借助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性质的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模型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了解,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数学运算的算理,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通过数量化、公式化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性质,借助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更好地展现知识的建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培养与灌输、方法掌握与灵活运用,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20.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小学生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教学理念,更应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过程,以实现"数"与"形"跨领域验证教学。用"数"推理,在形象思维中引进逻辑思维,增进学生的研究结论的信度;以"形"解数,在逻辑思维中引进形象思维,增进学生对数学理解;构建"数形空间",把握跨领域教学的"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