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是其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的反映。本文在阐述主观幸福感内涵的基础上,对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并从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两方面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自我有效提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是青少年情绪的体验与生活满意度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有效提升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迫在眉睫,它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积极心理学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初中生心理韧性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以621名初中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初中女生的人际协助和积极认知优于初中男生;独生子女心理韧性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心理韧性优于乡镇学生;是否留守学生其心理韧性无显著差异;高心理韧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学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有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韧性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预测值分别为37.1%、14.2%、10.6%。要针对不同初中生群体开展有效的引导与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青少年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本研究对主观幸福感涵义、特点、研究现状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这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进行量的研究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听障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接纳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接纳量表、亲社会行为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59名听障青少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听障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且家庭支持的预测作用更强;(2)亲社会行为分别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听障青少年自我接纳可以调节中介模型中朋友支持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相对于高自我接纳个体来说,朋友支持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低自我接纳听障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揭示了不同来源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机制,为促进听障青少年社会参与和融入、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4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和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生源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施加学习压力这项生活事件的进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关注农村青少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分析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和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贵州农村1274名初一和初二学生为对象的追踪研究,考察了积极资源和压力风险对农村青少年当前和半年后主观幸福感的累积效应及其作用模式。结果表明:(1)半数以上的农村青少年拥有较低数量的积极资源,面临着中等程度的压力风险。(2)积极资源和压力风险对农村青少年当前主观幸福感的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累积效应。其中,累积资源主要以非线性的正加速模式发挥作用;累积风险以线性模式发挥作用。(3)积极资源和压力风险对农村青少年半年后主观幸福感仍然具有显著累积效应,并且均以线性模式发挥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在提升农村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干预实践中要重视多因素的累积作用,既要关注和缓解个体所面临的多种压力风险,又要注重其多领域积极发展资源的建构。此外,对于当前幸福感,结果显示构建积极资源的作用要比减少压力风险的作用更为迅速,表明有效提升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键是及时构建积极的资源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西安地区三所综合性大学337名大学生(其中贫困大学生16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贫困生主观幸福感较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不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认知评价角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从情感体验角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平衡的结果;从形式上,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从内容上,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财富、人格、文化和年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人格理论、比较理论、目标理论、适应平衡理论和认知动机理论作为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情感评估模式和认知评估模式成为主观幸福感测评的两种基本取向。当前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着"研究领域分布不均"、"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具有还原论和简单化倾向"、"主观评价与客观标准分离"等方面的不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融合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使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福建省农村322名留守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并研究其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结果: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中学生,留守女生的学业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留守男生,独生子女的家庭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喜欢上学的留守中学生的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以及总体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不喜欢上学的留守中学生。相关分析表明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习倦怠呈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可以显著的负向预测学习倦怠。结论:提升留守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大学生社团参与状况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方法:对332名高校学生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并主要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学生投入社团的时间、参与社团的质量均是其主观幸福感认知评价成分——生活满意感的显著正向预测源;大学生在社团中的身份以及参与社团的质量均是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成分中的积极情感的显著正向预测源。结论:高质量的社团参与活动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基于依恋理论,探讨学校归属感、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意义在校园欺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旨在为学校反欺凌干预提供有效信息。利用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学生数据,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除校园欺凌与自我效能感路径外,每个路径在统计上都显著;校园欺凌负向预测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学校归属感和生活意义分别对欺凌行为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中介作用。这些发现表明,侧重于学校归属感和生活意义的干预措施有益于改善遭受校园欺凌的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探讨高职生生活事件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扬州职业大学的859名高职生为对象,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袁和幸福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测试。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专业、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变量问,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高职生生活事件量表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宽裕的高职生生活事件量表显著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上。结论:生活事件是影响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探讨民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特点.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了900名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偏上水平.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上,彝族青少年均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1);在学业满意度上,羌族和彝族青少年显著高于汉族青少年(P〈0.01);在自由满意度上,羌族青少年明显低于彝族青少年(P〈0.05);在负性情感上,彝族青少年的消极体验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01).友谊、学校、学业和自由满意度在年级之间和学习成绩优、良、中、差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环境满意度在青少年母亲职业上有主效应,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在性别、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和从事职业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从交互作用看,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性别与年级、性别与学习成绩、年级与学习成绩之间和青少年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亲职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明显,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在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之间均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主观幸福感(SWB)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包括情感和认知2个方面”,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Diener等认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3个成分。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的整体认知评价,积极情感是指合群、乐观、自尊、愉快等,消极情感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青少年成长型思维模式、坚毅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思维模式量表、十二项简式坚毅量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对475名初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认为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整体处于中上水平;青少年成长型思维模式、坚毅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皆存在显著正相关;青少年成长型思维、坚毅人格能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认知失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认知失败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668名安徽省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认知失败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与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2)手机成瘾在认知失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能够调节认知失败影响手机成瘾的直接路径,认知失败对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消极影响更大;(4)手机成瘾只影响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而且手机成瘾仅在男生群体中单独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认知失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我县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事实依据,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对我市苍南中学、龙港二高和职业中专445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我市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重点高中的学生最高;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不存在专业差异;独生子女学生在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高中生对学业成绩越满意幸福感越强;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快乐感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随机抽取广州地区5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784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测查,探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适应行为的七个因子除了社交适应外都对主观幸福感起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分别解释个体主观幸福感5%—22%、5%—26%的变异,学习适应是生活满意度稳定的正向预测因素,独立生活是负性情感主要且稳定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化和人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般是把这些因素孤立来考察的,但将人格和文化联系起来的调节——缓和模型认为,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快乐平衡)的影响是泛文化的,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通过文化实现的,文化调节着主观幸福感的两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文化也缓和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