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形而上学仅仅当作一种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对形而上学原本意义的严重遮蔽。形而上学首先是"第一哲学",它由亚里士多德有意识地建立,之后构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当中,也不仅仅存在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这种"知性思维方式"仅仅是黑格尔所批评的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思维方式,而决不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全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作为西方最大的形而上学家,恰好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所以,把片面、孤立、静止和不承认矛盾的思维方式当作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代名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李彰有 《新高考》2007,(12):7-9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讲联系的观点,第八课讲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的联系是: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状态,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如下: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课中哲学常识内容多,概念多,原理抽象,而学生的经验、知识又相对有限,有时很难理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注意更多地使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努力让每堂课都充满乐趣和思考,提高了教学效率。一、引用寓言故事哲学常识部分讲到,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形而上学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史中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在西方哲学中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从黑格尔开始,才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形而上学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系,科学地揭示了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了“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从而彻底击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熟知并不等于真知。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解,从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入手.分析了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核心,指出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只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不断演进过程。同时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只是他改变了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创立了实践批判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形而上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形而上学的误解,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如不学好矛盾概念,就不可能学好唯物辩证法的其他原理,就不可能了解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实质,就不可能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它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有些同学往往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谓矛盾概念混同于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把一些不团结的现象,如争吵,冲突称之为矛盾,把团结友爱,协同一致视为不存在矛盾,把前言不对后语看作为矛盾等。显然,这是对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缺乏科学的理解。也只有学好矛盾概念,真正理解它,才能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学会全面看问题,克服片面性,少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我们应当下力气学好矛盾概念。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诸矛盾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形而上学基础,这就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对现代性批判的彻底性要求导致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基础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两大根基——抽象本体和抽象的人进行批判,颠覆其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而走向哲学革命,最终创立以实践作为其哲学根本观点的"新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是其哲学革命出场的现实路径,而其哲学革命则是其现代性批判彻底化的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下列两句话中的“形而上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1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 ,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高二《思想政治》上册第 14 1页 )2 黑格尔曾形象地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他说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 ,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高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第 2 7页 )第一句中“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句中“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意思。其实 ,“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公元一世纪 ,古希腊…  相似文献   

11.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设计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反相成与相辅相成"的思维方式有益于拓展设计思路,是一个"从问题到问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是设计师需要重视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理解与把握是否真实准确,直接涉及到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及其理论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现有哲学教科书关于辩证法基本范畴的论说方式就明显违背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精神,也就是脱离现实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来论说辩证法范畴。因此,有必要立足于现实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一词,由于唯物辩证法的广泛宣传,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是一个贬义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不是片面的吗?忽视事物自身的矛盾性、运动性怎么解释事物的发展?是的,形而上学相对于现代人的思维,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可是,当我们追溯历史,看看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如何突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以迅猛的速度发展,我们就会发现形而上学在自然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并不完全起着消极作用,相反地在一定的时期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例如,在西方,形而上学占统治地位之时,也正是自然科学产生、蓬勃发展之日。本文旨在说明形而上学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阐明它在历史中的作用,以纠正长期以来对形而上学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14.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引发了许多问题的讨论,即: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见解,一种是唯物辩证法的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在这两种发展观之间存在着三个原则性的分歧: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分歧。但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其它分歧,归根到底都是由承认不承认矛盾这一根本分歧引起的。理由如下: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分歧,是由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这一根本分歧引起的。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孤立地看问题。这种发展观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隔离的,没有联系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  相似文献   

16.
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 ,哲学史界已有许多论述 ,但这些论述都是在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即以超经验的事物为对象的哲学的意义上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性质。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看 ,作为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就的黑格尔哲学 ,存在着与其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哲学史界已有许多论述,但这些论述都是在形而上学的本来意义即以超经验的事物为对象的哲学的意义上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性质,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看,作为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就的黑格尔哲学,存在着与其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活生生的"事物周期性自己运动和自我发展的理论概括。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中,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而且还能够使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成为它的某些特殊的极限情况。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思维方式最主要、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二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邓小平的思维方式不仅承袭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显著特点——整体性,即系统性,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他的系统性思维特性得到加深、提升和科学化。这一思维特性在邓小平发展观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知识全球化引发出对作为知识根据与基础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激烈讨论。尽管各个民族形而上学的超越性相同,但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及其道德伦理目标不尽相同。如何在新一轮的知识论研究中更深入地触及这一哲学主题,不仅标志着东西方文化新一轮的思想碰撞,更是哲学以生存方式为新视角的中西哲学比较主题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