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认同可以标志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具有特殊的功能。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三个方面。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尝试利用古镇资源,加强对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文化认同的提升和公民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青年学生廉洁意识培育,关乎学生品行灵魂的塑造。廉洁校园建设、国家政治生态优化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在微时代,青年学生廉洁意识的培养和建树有其特殊性和艰巨性。通过分析微时代学生廉洁意识认同危机的特点及成因,解读微时代青年学生廉洁意识培育的现实困境,探寻培育学生廉洁意识的路径,着力实现微时代青年学生廉洁意识的广泛认同和行动践行。  相似文献   

3.
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度得到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但面临着边境地区"相对封闭性"与"全方位开放"的复杂性,跨境民族"情感亲近"与学校教育"隐性排斥",学校国家认同教育偏差与民族文化传承不足,特殊的家庭问题与家庭教育缺位冲击或弱化国家认同等困境.为此,应加大社会支持,保障跨境民族青少年权利;坚持学校主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注重家庭培育,营造稳定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形成多维联动、协调有序的强大合力来增强国认同.  相似文献   

4.
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调查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认同作为高层次的认同,是国内单一民族认同和地域认同的升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坚实基础.调查表明,新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国家意识,对国家具有较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但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始终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对我国实施分裂与渗透的突破口,他们的干扰和破坏已对新疆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也使新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面临着挑战.为此,新疆高校应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树立国家认同的理念,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强化国家认同教育,营造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的社会大环境,确保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认同,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担当意识,首先表现在对国家的认同上。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其中的“民魂”就是一种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6.
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民族认同量表、国家认同量表、心理资本量表、民族交往态度量表,对民族地区的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究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和民族交往态度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整体情况较好;(2)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3)民族认同对国家认同的直接效应显著,心理资本、民族交往态度可以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单独起到中介作用,也可以共同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是一种高层次的现代文明意识.公民身份是人们国家属性的反映,对公民身份的认可是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达,国家认同是超越其他认同的高级认同.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通过公民教育,要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协调、统一起来,不仅有效激发各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保留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致断裂与消失.在我国现阶段正确认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意识教育是"四个认同"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国家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国家认同问题,统一于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之中。不断加强和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各民族大学生,践行民族院校办学宗旨和使命,体现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9.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10.
历史认同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在现代性、社会转型背景下,认同危机顺势而生;在现代性视域下,认同危机也具有全球性。认同是多样的,历史认同是基本认同之一。历史认同包括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理解。历史承载着培养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能,历史认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青年学生历史教育,需要强化民族精神、纵向横向比较、历史现实贯通和他山之石的视角。中国梦从历史中走来,中国梦的认同与认同历史、历史认同连接在一起。在当下中国,对中国梦的认同是历史认同的核心表现。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族群归属体现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因此,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着力点应是中华文化认同。全球化对中华文化认同形成了冲击,应通过加强母语教育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强各民族文化整合来增强国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2.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国精神、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是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旨归。民族精神与国家认同的本质共通,使国家认同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维度与理论根基,任何民族精神都带有该民族所依附国家的国民特色与国家特征,具有极强的国家蕴意。将国家认同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视域,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主题从本质上是对国家认同构成要素的集中强调。反思全球化时代跨国家认同与次国家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双向夹击,能够有效地回应民族精神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和整合,如何在维持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认同是其关键。以移民为主体、民族极为多元的美国,在民族认同上采取的是以族群为核心的文化策略,而对国家认同则采取了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政治化策略,并通过民族建设、国家建设以及公民意识培养等举措予以大力强化,从而实现了文化多元基础上的政治一体。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现有的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普遍水平较高,且与汉族学生差异不大;但仍然存在造成国家认同危机的潜在因素,对民族国家来说,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仍然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以群际接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方式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阐述了青年学生政治不参与的原因,并据以提出解决青年学生政治不参与的对策,一是国家要促进政治参与的法制化;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三是青年学生要从国家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发展、个人成长成才的高度,勇于担负时代和民族赋予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出于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考虑,需要增强国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每个主权国家都会设立国家通用语言并加以推广使用,而教育无疑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重要而有效的渠道与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面对新疆特殊的民情、区情,分析新疆各民族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上存在某些不一致的原因,找出新疆各民族增强国家意识的途径和方式,对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将我国建成文化强国,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精神传统、地理风光与领土主权等产生的归属感。在中国和新加坡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教科书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中新两国小学品德教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教科书在政治实体与效能、行为文化、历史人物、自然地理层面存在共性之处;亦在政治认同的视域丰富性、文化认同的方向、民族认同的趋向以及地理认同的偏重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比较的结果,本研究认为,两版教科书均需注重地理认同,加强领土主权意识教育;同时,部编版要加大民族认同比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名创版则需要平衡国家认同各层面比重,健全学生国家认同的知与情。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是全球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国家安全危机。本文以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为例,主要论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的内容,分析构建当代国家认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