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2.
装修     
很多人不喜欢装修。在将新居布置完毕顺利入住后,就再也懒得动了。因为装修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噪音太大,会打扰邻居,和装修队有可能闹纠纷,家具搬进搬出费心费力。然而,我却喜欢装修,尤其期待邻居装修。邻居敲开我家屋门,很不好意思地说:  相似文献   

3.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08,(8):57-57
<正>爱说笑!有一位台湾人叫"阿忠"(台语)和家人移民到美国。一天早上阿忠在家门前扫地,突然看到隔壁的邻居就和他打招呼:"我阿忠啦!"(台)隔壁的邻居就回他:"Good morning!"  相似文献   

4.
事出有因:一家三口吃完韭菜馅水饺后,剧烈腹痛、呕吐,住进了医院。一检查,原来这韭菜是灌过有机磷农药不久,就割下上市。于是,如何让市民吃上放心菜,就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 市面菜上的农药余毒,让市民每天都惴惴不安。我的邻居,买菜回家后,总在清水盆里泡上半天,希望余毒能溶入水中。我问这功效究竟有多大?邻居回答:“谁知道!图个心净呗!”其不放心之状可见一斑,无怪乎有人买菜专挑有虫眼的呢?  相似文献   

5.
高科技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近来,有位摄影同行向我诉说,他拍摄的一幅获奖新闻摄影作品,在入选一本新书时遭到编辑的变形处理,使原来照片中亭亭玉立的女教师被变成了又矮又胖又横脸的挫墩子,令作者哭笑不得。也有同志反映:他的一个邻居上了报纸,不知怎么搞的,“脸变长了”。 目前,这种新闻照片使用中随意变形的现象,并非一两例,而是大有蔓延之势。此事非同小可,应当引起各报刊编辑部高度重视。 新闻照片不是哈哈镜。据了解,有的编辑在处理版面时,正好版面空一块,为了不改排文字,就图省事把照片拉长或是压扁…  相似文献   

6.
长辈的幸福     
我有两位邻居,不妨称之为A邻居和B邻居。 A邻居夫妻俩都是教师,有一个儿子。两人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从0岁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儿子的学习上,儿子也争气,从小学起成绩一直非常优秀,高中毕业一举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赴美国留学,学成之后留在美国工作。  相似文献   

7.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所大学. 在快下课时教授对同学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 一女生走上台来. 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二十组人名." 女生照做了.有她的邻居、朋友、亲人等等. 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问:"你既是黄埔学生、复兴社社员,又在我身边干了这么多年,为何还不是党员?"戴笠:"我以往一心追随校长,不怕衣食有缺、前途无望,入党不入党,决不是学生要注意的事。高官厚禄,非我所求。"  相似文献   

9.
去年6月1日,几位邻居钓鱼回来对我说:他们在井研县王村乡牛头滩水坝下游约300米处钓鱼时,亲眼看见有3个青年农民炸鱼,当场被县公安局的安全检查车捉住,并罚款1500元。我听后,很想就此写一篇报道,但又一琢磨,材料完全可靠吗?炸鱼可能是事实,罚款也可能是事实,是否有那样多呢?《渔业法》巳颁布,是公  相似文献   

10.
我所说的“11号”,不是别的,就是两条腿要勤跑。两条腿到了,才有可能杜绝失实报道。 去年3月,我回老家时,听一位同学说,他的邻居小程是个退伍军人,他勤劳致富后,不忘烈军属和特困户,拿出了2500元钱作为烈军属和特困户的“救济费”。我听后觉得这件事不错,就前去采访。碰巧小程出差不在家,他家里人知道我是来采访的,很是客气,还积极主动地给我提供了几条很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我如获至宝,连夜赶写了一篇稿子,第二天又到镇、村盖了公章,这时,有人说:“大印一盖,出错减半,  相似文献   

11.
人说编辑这份差事是“为他人做嫁衣”,这话一点不假。可以说,每篇稿件从修改到采用,无不浸透着编辑的心血。仅拿我多年来写稿见报的一些标题来说,编辑真是字斟句酌,给佳人配锦装,往往一字或几字之改,显示出手笔高明。现在,我不妨举几例自制标题与编辑改后的见报标题,加以比较,供广大作者从中体验和借鉴。原稿标题:邻居相处的学问见报标题:邻居相处有学问(见西安晚报 1987年11月15日二版)  相似文献   

12.
爬格子,说“爬”、不说“走”或“跑”,可见其艰难不轻松。有位邻居见我常发表文章,不无羡慕地说:“你业余双休时间给报刊爬爬格子,既扬名又有稿酬,倒也不错。”岂知,这“格子”是那么好爬的吗?!乡间务农的母亲见我常常深夜伏案写作,桌子上堆着如山小丘的方格稿件,心疼地说:“这么多格子,哪天能爬完?你这么下去,早晚得累倒在这方框格子里……”母亲因爱而生愁。“爬格子”,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实则是辛苦用大脑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一位邻居向我叙述了她的一段经历,那是在某一年的冬天,在华盛顿州一处海滩上发生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曾作了些记录。后来在一次作家会议上,那次谈话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写出来。这个故事萦绕在我的心头,就象刚听说时那样清晰、感人。  相似文献   

14.
编辑絮语     
一次,邻居出远差,在将门钥匙留给我的同时,也将替她浇花的任务交给了我。对我来说,这是个很艰巨的差使。因为我们家的花都是因忘记浇水而与世永别的。但我还是很在意邻居的嘱托,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她家解决那几盆花的喝水问题。不知怎的,十几天下来,那花开始无精打采,费力搬到有阳光的地方晒,还是蔫蔫的。我茫茫然不知所措。待邻居归来,查看了花盆里的水分,说:“水太多,根沤了。"  相似文献   

15.
雷茜 《出版参考》2011,(1):36-36
曾有一位花匠的葡萄树上结了很多葡萄,他摘了一些送给附近的商人。商人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说:“自家种的,不要钱。”商人却拿出钱硬塞给了花匠。花匠又摘了一些给一个当领导干部的邻居,邻居没有接葡萄,反而问他:“有什么事情要我帮忙吗?”  相似文献   

16.
笑场     
恶邻一个男人到警察局报告他的邻居。说他家的东西只要不小心掉到邻居家,邻居都强行据为己有.无论是凉的衣服、钻过去的鸡、还是栅栏边果树上结的果子,从来都没有归还过。警察听了.说这些小纠纷不够立案,让他自己跟邻居协商。男人说:"这些事是不大,问题是今天早晨我老婆为果树剪枝时,不小心掉到他家院里了,到现在还没回来!"  相似文献   

17.
《邻居为啥唤她买柴油》是一篇小通讯。它通过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妻子与群众一起排队买柴油的小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种新风尚:干部与群众同甘苦,不以权谋私。作者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把新闻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读者感到可亲、可信。例如,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邻居许冬梅,过去从没唤乡党委书记的妻子王素金买过柴油,现在只要村里领来柴油,冬梅便来喊她:“大婶子,咱一块买油去吧!”其他邻居路过她  相似文献   

18.
去年11月,北京卖冬贮大白菜的时候,我听到有的读者说:“报纸老早就吹,今年大白菜又好又多,还不限量。哼,听着舒坦,实际呀,谁信谁上当。你们报社的人怎能那么亏心哪?”我听了这些话,以为是牢骚,没有在意。 5日那天,我母亲也对我抱怨开了:“你说的今年买菜甭着急吧,明儿你去买买试试。反正我是站不了那个队!”邻居大妈更绘声绘色地说:“我昨儿下午从两点钟排到黑,站得腰酸腿疼,好容易差两人就排到了,可是没菜了。多倒霉!”  相似文献   

19.
读者论坛     
翻开2004年10月21日《新民晚报》,看到不少根据报料人提供线索采写的新闻,如“气枪打人”、“车撞小店”、“两学生遭殴打”等等,一般看了标题就不细看内容了,因为知道生活中确实有这类事,报道多了也不稀奇了。但同样是根据读者来信采写的《九旬老翁清扫楼道20余年》,却使我眼睛一亮,仔细看了内容,深为这位老汉古道热肠、善做好事而感动。一位九旬老翁坚持20余年如一日扫楼道,应该说是不容易的。文中这位老汉犹如我们的邻居老伯既普通又实在,难的就是这种善心善意、持之以恒,还用去了80把扫帚、20只畚箕,且完全是自费。其实,社会上这种默默…  相似文献   

20.
邻居小三从原单位下岗后一直生活无着,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前不久,某超市招聘搬运工,他应聘成功干得还很不错,虽说辛苦一点,收入也不高,但总比在家闲着要强,更重要的是生活有了保障。他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天早上,他休息,到笔者家串门,见我在看报纸,也拿起一张瞧了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