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文五忌     
一忌误解原意①上兵伐谋。(《谋攻》)〔甲〕上等的用兵要打破敌方的计谋。〔乙〕上等的用兵是以谋略攻打敌人。结合文意看,译文〔乙〕准确。“伐谋”即“谋伐”,也就是题目“谋攻”之意。它的  相似文献   

2.
三教《谋攻》,备课时翻阅了一些关于该文的专论,拜读之后,很受启发,但有三点另有体会,却又不敢自以为是,故为臆说,祈明者指正。一、关于篇名的解释篇名,课本注,用谋略攻取敌人。有人对此曾撰文作过详细分析,认为“谋攻”作“以谋攻”理解,就内容而言,从语法上分析,都有充分理由。(《语文战线》1981年第11期)。笔者浅见,还是解释为“谋划进攻”较妥。《谋攻》一文,课本分四节。第一节,论述谋攻的总原则。第二节,论述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第三节,论述战时实施谋攻原则的两大关键。第四节,论述战时实施谋攻原则的五个必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材选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之一的《谋攻》篇.《谋攻》一篇中有“百战百胜”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语.对“百战百胜”一词的解  相似文献   

4.
《谋攻》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本文的题目“谋攻”。说明如下: 第一段,从战略方面来论述“谋攻”的策略。第二段,从战术上论述了“谋攻”的方法。第三段,论述了将帅的重要作用。将帅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将帅能以“谋攻”取胜,使国家强盛。肯定将帅的作用,就是肯定“谋攻”的原则。第四段,论述了“知胜之道”,进而总结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科学论断,这是对谋攻思想的科学概括,从而强调了“谋攻”的意义。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四个方面逐层论述,把“谋攻”的策略、方法、原则、意义等阐明得透辟而深刻。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三册《谋攻》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教材只对句中的“坚”、“擒”和“小敌”、“大敌”作了注释,对其中的两个“之”字以及句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未作任何解释,因而,不能使人透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第一.以老带新,循序渐进。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注意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工之侨献琴》中“诸”这个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初二《愚公移山》《黄生借书说》两篇课文,复习“投诸渤海之尾”、“归而形诸梦”两句,知道这两句中的“诸”都当“之于”讲,从而使学生知道《工之侨献琴》中的“谋诸漆工”、“匣而埋诸土”的“诸”也当“之于”讲。“之”为代词,“于”为介词,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相异之处:“谋诸漆工”的“诸”译  相似文献   

7.
《谋攻》主要论述谋划进攻战胜敌人的问题,强调以谋胜敌,不战而屈人之兵。下面拟就语言方面试作分析。 1.1 孙子曰: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开头均冠以“孙子曰”三字,表示下面的话都是孙子说的。可以说这是《孙子兵法》编写的体例之一。 2.1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相似文献   

8.
关于《谋攻》这篇文章的结构,统编教材的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以作提示:“这篇课文在明确提出作战原则后,是怎样逐层论述这一原则的?这些论述又是为了阐明什么论点的?”显然,编者的意思是,《谋攻》乃是一篇有论点,有论据,多层次论证性的论说文。一些教学参考书,比  相似文献   

9.
攻城之法,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谋攻》) 课本注:“橹,大盾。”按:课本及不少选本把“橹”注为“大盾”是有据可稽的。《说文》及《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等人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来考察,却使人产生怀疑。《谋攻》说的是“攻城之法”,先要修治攻城用的“橹轒辒”,再“具器械”,下文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孙子.形篇》中"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的部分有代表性的一些注译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最为合适的一种解释;通过对"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通行译文的分析和探讨,结合对《孙子兵法》思想体系的理解,提出了对该句的新的理解,并由此反驳了关于孙子存在英雄史观唯心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谋攻》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编的《辅导与练习》答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谋攻’”.我认为这个答案不妥.论点应是一个判断,用判断句来表达.而“谋攻”仅是一个词组,词组一般只能表达概念.同时,答案还把文章的标题、论题、论述中心与中心论点混淆了.议论文的标题、论题、论述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四年我省内部出版的《〈红楼梦〉诗词评注》(以下简称《评注》)一书,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等加以注释,对其中的大部分用白话诗体进行了翻译,并对一些较重要的诗词作了“简析”。书的前面还有《略论〈红楼梦〉里的诗词》一文,对《红楼梦》诗词作了全面的介绍与论述。这本《评注》对广大读者无疑是有帮助的。不过阅读之后,感到其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教材《谋攻》中第三段“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一句,一般的译注文章都解释为:“国君造成对军队祸害的情况有三种”,《孙子今译》也译为“国君可能不利于军队的[情况]有三种”,部编教材注:“[患于军]:为军之患。”——解释也大同小异。但笔者认为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逻辑结构来看,这样的解释是讲不通的。文章的第一、二段分别从战略、战术上谈了“用兵之法”——“谋攻之法”,“众寡之用”。第三段开头是这样:“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谋攻》全文共七个自然小节,按其内容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写谋攻的目的,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中心论点;第二、三段写谋攻的要求与条件,论证中心论点。 孙子首先论证了“全”之贵,接着又对“全”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屈”,就是屈服,这是个使动用法,即使人之兵屈;“不战”,并不是“不通过战争”,而是“不直接交战”的意思。全句意为:在具体的战争中,通过计谋、智斗,可以达到两军虽不交战,却能迫使敌人投降的效果。这也是谋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探“能”     
对《孙子·谋攻》中“敌则能战之”一句,自曹操以来,就解说不一,诸家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近人郭化若将此句译为“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就要善于抗击敌人”;中南五省(区)编写的《中学语文参考资料》则译为“与敌人兵力相等设法战胜他们”。  相似文献   

16.
“谋攻”篇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一句,郭化若同志在《孙子今译》一书里译为:“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选》译  相似文献   

17.
“圈点评注”不是新事物,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用它圈过生字词,划过重点句,标过段层要点,但因用得机械,没能使这一手段有效地发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后来,我翻阅了一些前人对“圈点评注”的论述,坚定了采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信心。 首先,我结合朱熹每读必划,“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和毛主席阅读一部十余万字的《伦理学原理》作了一万二千多字批注的例子向同学宣传:用“圈点评注法”阅读,用时少,效果好,简便可行;一旦形成习惯,终生受用。然后,我就结合《爱国学者顾炎武》和《夜》等课文,按照一教、二导。三检,四评的步骤,训练学生使用“圈点评注?。 “一教”就是给学生讲清何谓“圈点”,并统一“圈点”符号;讲清何谓“评注”,并举例示范怎样  相似文献   

18.
一、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谋”该如何解释?教材注释为“谋划,商量”。此注释有待商榷。按,《说文》:“虑难曰谋。从言,某声。”朱骏声注:“《尔雅·释言》:‘谋,心也。’《广雅·释诂四》:‘谋,议也。”’可见,“谋划,商量”是其本义。“谋”的意义显然与“心”有关,所以又引申为“谋求,图谋”。《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商君书·画策》:“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三句中的“谋”都应作此解。  相似文献   

19.
冯安华 《海外英语》2014,(17):134-136,159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