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 在西方文学中, 乌托邦文学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 勾勒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以此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到了19世纪末20 世纪初, 乌托邦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代替了美好的理想; 悲观、失望的情绪代替了过去的乐观、自信。这种“反乌托邦”文学是乌托邦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观现实, 思考人生是其共同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对未来和理想社会的一种想象、寄托与表达,乌托邦和文学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乌托邦创作便在东西方文学宝库中层出不穷,源远流长。中西方乌托邦文学的发展路径和文化品格不尽相同,但其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源于对人类当下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3.
与美化未来的乌托邦文学相反 ,反面乌托邦文学所描述的未来是把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夸大到最坏程度 ,以讽刺社会现实。奥威尔的《1984年》是反面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揭露和批判了个人独裁 ,并警告人们提防其危险性。研究它 ,对于我们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4.
与美化未来的乌托邦文学相反,反面乌托邦文学所描述的未来是把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夸大到最坏程度,以讽刺社会现实。奥威尔的《1984年》是反面乌托邦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揭露和批判了个人独裁,并警告人们提防其危险性。研究它,对于我们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理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其共同特点,一是站在社会现实的对立面,从与社会现状相反的方向去构想,表现出鲜明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其二,这些理想中的社会,不是从国家的政治法律、行政组织等方面去设想,而是与之相反,是没有王治的“无为”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追求一种自然无为、和平安逸、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是世界文学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本文描述了乌托邦在世界文学中的各种具体表现,总结出其中的共性特征,比较了中外文学中乌托邦现象的差异,并探讨了形成这些共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乌托邦精神是女性主义的根本精神,女性乌托邦小说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最深切的愿望。在英美文学体系中,拥有大量经典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其为女性和人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进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足迹。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早期乌托邦文学都起源于各自的古代神话传说,都有着一种怀旧情结,是古代人民为了逃避艰苦的现实生活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的是,西方的乌托邦文学是以史诗或戏剧的形式出现,它重智慧、理性,重逻辑与完整性;我国的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出现,重道德论理,重形象而不讲究逻辑性与完整性.通过比较,说明我国乌托邦文学与西方的一样具有传统性,一样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9.
女性乌托邦小说是文学中较特别的写作形式,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乌托邦小说,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与发展。本文从英美文学中女性乌托邦小说的发展过程出发,阐述了乌托邦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分析了女性乌托邦的两个维度。旨在通过小说中的乌托邦世界,让更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两性平等、共存的重要性。同时,可以为女性地位演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社会想象的两个重要维度。意识形态是政治、哲学、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当今学术界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乌托邦则是西方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尤其在西方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乌托邦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形成了一条少有间断的传统。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关系的理论框架内讨论这一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乌托邦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作为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乌托邦文学,尤其是乌托邦及反乌托邦小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为甚。这在一定程度上既遮蔽了我们对西方文学史整体景观的了解与鉴赏,也阻隔了我们获得有价值的文学思想资源的可能性。作为研究存在的亚小说文类,乌托邦小说及反乌托邦小说能为我们走近存在,走近人自身的生存境遇,反思我们的文学观,进而重写文学史提供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2.
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主要包括"英美新批评派"研究、英美诗歌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等。其特点一是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二是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三是穷本溯源,"刨根问底";四是注重比较。其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与表现技巧等;二是"对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西方一部分人的心理有很大的认识价值";三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西方文学的理解;四是有助于在借鉴外国文学的同时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一个博学且富有革新精神的乡村文化人,他改造中国的乌托邦蓝图中,其社会理想之一,就是把知识分子变成"新农民".中国知青运动,就是他这种革命思想的极端体现.他的时代,是一个幽闭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语境,呈现了一种大宅院的后花园状态,这个花园是建立在文化废墟传统废墟之上的.毛泽东时代的终结,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端.新中国的知青文学始终没有走出毛泽东时代的精神荫庇,前知青时期、知青时期以及后知青时期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地浸淫于毛泽东思想和主义之中.毛泽东既然影响了一个时代,自然也就深刻地不可改变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作家,包括一个时代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无处不在的文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Animal farm,written by George Orwell,describes an"animal"revolution,including the course of brewing,the rise and final transformation.The novel,as a political fable,include many dystopian elements,which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erm of the allusive meaning of characters and the satire of utopian social form.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叙事在英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统,寄寓着人文主义时代以来英国作家和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恶托邦文学作品则表达了对乌托邦的否定或不信任精神,又是乌托邦叙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观对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学功利主义如载道观、言志观形成了冲击,影响到中国现代纯文学观念的形成。同时,康德美学思想中审美的无目的与有目的、理性与形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也存在矛盾,矛盾的统一便在于“美的理想”。这也对中国文人学者形成很大影响,使他们既坚持文学的纯粹性与独立性,又主张其社会功用性,并力图在二者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在这样的化背景下,俄罗斯社会对俄罗斯学发展进程中各阶段的阐释与评价出现严重分歧与对立,宗教思想在俄罗斯学中重新凸现,俄罗斯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始终在多重矛盾的共同扭缠下不断改塑着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运行轨迹,其中审美性与商品性之间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部矛盾在文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的深刻转型对精神文化嬗变所造成的内在形塑为语境,通过深入探讨文学的审美性与商品性在世纪之交的矛盾运动,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新建提供些许有益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19.
Critique is a concept that is constantly used as an instrument for agreement or disagreement, for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There is a difference, however, between critique as a historically grounded phenomenon and critique as a utopian conception not situated in any particular socio‐historical context. Educational theory resists reduction to empirical science partly because of its utopian character. Thus tensions that arise within it concerning its individual, social and emancipatory aims mean that it always has a double aspect of being both utopian and socially grounded at the same time. In general there is a tension with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between upbringing, on the one hand, and self‐emancipation on the other, which is reflected at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theory 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ormative‐utopian and dogmatic‐empirical elements. Even a utopian critique, however, must make use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available in order to function, and thus it becomes itself historically situated. This unavoidable situation is one that must be embraced by a self‐consciously utopian form of theorising. Just like other theories of society,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has two possibilities for self‐definition. It can be conceived of either as a utopian or as a factual theory. In the latter case, it follows social contingency passively, giving itself over to the ‘destiny of Being’ in order to await the ‘result’. But it can also be interested and take part in social processes,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opening out of thought and culture to utopian considerations. Educational critique, even in the utopian sense, however, has to recognise its own dogmatic elements in order to function as critique. It is thus self‐evident that critique without dogmatism is not only impossible but also senseless. Similarly, educational dogmatism, although it apparently excludes critique by definition, must contain within itself the possibility of new forms of critique based on its own assumptions. Its very relia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to address the solution of unquestioned problems can itself subvert the dogmatic normative assumptions on which that empirical enquiry is based.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孤独和理想环境对孤独的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人在消解自己的孤独意识时 ,寄希望于理想环境。这种理想环境包括和谐宁静的大自然 ,田园山水派是其代表 ;吏隐者所选择的人文环境 ;桃花源环境和乡土文学中所描写的故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