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娇红记》是元明早期中篇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在人物塑造、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娇红记》艺术效果的取得与其叙事方式紧密相关,它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笔手法"的运用,二是叙事角度的选取,三是叙事时间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0,(2):30-34
《人物篇》《角度》《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三部国家形象宣传片整体传播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符号选择与组合不恰当导致优先阅读意义不能顺利传达给受众。其中,《人物篇》与《中国进入新时代》选取的人物代表性不够、文化符号少和组合机械化;《角度篇》缺少"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符号,降低了可信度,且并列结构使其失去叙述重心。  相似文献   

4.
尹均生教授近日出版《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国际报告文学史研究第一人的地位。这部著作的独创性在于采取解读作家、作品的"个案式"的研究方法,把"源起与发展"溶于个案叙事中,从而完成国际报告文学史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以贝克的社会学叙事建构理论为框架,讨论福柯的作者理论及热奈特的副文本概念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延展,认为《中国文学》的翻译实践对沈从文作品源文版本的限定选用是新中国话语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刊译的文学评论与其他副文本合力形成第三世界国家民族寓言的叙事框架,对"作者功能"的话语建构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使现代文学作品外译协同于国家形象叙事的宏旨。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以"真三不朽"的伟业彪炳史册,深刻地影响了明中叶以后中国历史的走向。王阳明作为古代圣贤的典范,其影响之大,除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外,与《王阳明年谱》的编纂和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王阳明年谱》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凭借文学的虚幻艺术、叙事艺术和杂糅艺术,更加凸显了王阳明致"圣贤"的形象,其中关于"天道"与"人事"、"良知"与"邪恶"、"现实"与"诗意"的叙事框架显然是受到《史记》等历史文献的影响,并成为后世塑造和解读王阳明艺术形象的文献依据。《王阳明年谱》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已成为王学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中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议题也日益成为外国媒体所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提升国家形象是当下首要的工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使其它国家了解一个全面的新中国对于中国在国际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语法角度出发,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探讨该多模态语篇是如何构建、传播中国形象的以及该纪录片对我国的对外形象传播工作带来的启示,对于提高受众的图像解读能力和图像建构者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际中文教材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优塑并传播中文教材的中国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中文教材应着力塑造“内刚外柔”的中国形象,即文化自信、科技赋能的“内在刚性”形象与可亲可爱的“外显柔性”形象交融并济,切实提高中文教材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效能。教材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的软实力,教材与科技的融合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进一步增强教材的“软、硬实力”可实现中国形象的内在刚性表达。中文教材需要凸显“可爱”的叙事特点,讲好可爱的中国故事,塑造可爱的中国人物,采取外国学习者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话语实践,不断完善中国形象的外显柔性表达。  相似文献   

9.
清初拟话本小说集《都是幻》所辑《梅魂幻》和《写真幻》两篇小说,运用因幻遇合的叙事模式和走向归隐的叙事结局,塑造了追求享乐的才子形象、面目模糊的佳人形象以及其他人物形象,表达了清初部分文人纵情享乐的狂欢化诉求。  相似文献   

10.
从1月17日起,《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被称为“世界街头”的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以每小时15次,每天共300次的频率播出,总计将播放8400次。1月25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也首先在互联网上播出,进一步从多角度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作为紧密追踪中国改革开放脚步不断呈献时代报告的作家何建明,其出版于2013年的长篇报告文学《江边中国》在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大背景中,以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视角及阐释性叙事成功塑造了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真正共产党员吴栋材的形象。高屋建瓴的背景渲染,浓墨重彩的情感投注,多维立体的人物推进是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针对《今日中国》一篇软新闻《到南通——听罢江声听海声》两篇英译文的对比分析。作者选取"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理论框架。该理论强调翻译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作者从译者进行适应选择的各个纬度对原文和译文及其两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于软新闻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典型代表作《夕阳》这部小说,利用主人公南茜的相关遭遇和生平描述为主体框架,以不同叙事策略为手法,展现出当时美国社会环境中对肤色、人种和种族之间的歧视和不公。以《夕阳》作品中采用的不同叙事策略为切入点,通过对不同叙事策略的分析来解读叙事策略对文章主题的表现,从而极大地凸显出《夕阳》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这篇小说中酝酿的情感和表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分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叙事艺术,认为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采用意识流叙事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人公对自己虚度光阴所造成的遗憾而深感愧疚,采用人物叙事情境以缩短叙述距离,采用两种叙事声音在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采用重复手法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指出了海明威采用这些叙事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形象而具体地塑造主人公典型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王钢 《巢湖学院学报》2022,(4):135-141+148
期刊封面通常是图像和文字符号相结合的多模态语篇,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视觉语法理论为框架,对2012至2021年《北京周报》科技主题封面的多模态符号展开意义分析,考察图像符号的视觉框架设置,结合图文符号揭示中国科技形象的意义生成及其传达。研究表明,《北京周报》科技主题封面主要运用了创新、驱动和赋能三种视觉框架,借助视觉语法的再现、互动和构图三大元意义,展现出科技形象的现实图景,创新了科技形象对外传播的视觉符号,建构了与时代共融的中国科技形象。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以其奇特的叙事手法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自1986年发表以来关于这篇小说的讨论就一直未曾停息,本文将以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和申丹、王丽亚的《西方叙事学》为理论指导,从叙事视角的角度来分析莫言小说《红高粱》,并且分析特殊的叙事视角背后蕴藏的作者的叙事意图。小说《红高粱》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采用不断转换的视角以及频繁而富有跳跃性的时间切换来表达主题意蕴,有别于传统小说。  相似文献   

17.
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外新闻报道中的叙事建构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基于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对最近两年来中国面向东盟的英文新闻报道及相对应的中文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在新闻编译中多采用时空建构、文本素材选择性采用与标示性建构等策略来对原文进行翻译叙事重构,突显能彰显良好国家形象的叙事,弱化与国家形象建构关系不大的叙事,在国际语境中建构与传播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周明璃 《成才之路》2010,(30):39-39
《庄子》一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无非是庄子对于宇宙的认识,强调我们只有让生命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道",遵循"缘督以为经"的原则,那我们就可以真正实现人生的"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自由状态。他又以极为浪漫的艺术手段,为我们诠释"道不远人"的观点。笔者借助《庖丁解牛》一文,着重阐述庄子描述的道的含义以及他笔下生动形象的道的化身。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