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性语境中,卡夫卡与鲁迅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曾探讨过现代世界中人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该文比较考察了他们的精神立场、价值取向、实践原则,并考察了他们及其小说人物与各自精神传统的关系。在这种考察中,他们对于我们的现代性意义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
现实离卡夫卡和鲁迅的伊甸园过于遥远又极尽嘲弄,在无望的抗争与极端的恐惧中,他们不约而同走向了逃离之路。笔者试就鲁迅与卡夫卡的“逃离”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卡夫卡是东西方一代文学宗师.他们有着诸多相似的经历,青少年时受族人或家庭侮辱和欺压,产生反抗的内驱力,当他们走向社会,便都把这种不满指向产生这种根源的社会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道德.他们一个学医,一个学法律,但而后殊途同归都拿起文学的武器,用笔成就了他们文学家、思想家的地位.但他们又有所不同,鲁迅是思想家,又是斗士;而卡夫卡只是思想巨人,行动的矮子.然而,他用文学对现存社会、法律和制度的反抗,以及对人在异化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的揭示,无不使我们感到惊惧、颤栗和不安.鲁迅与卡夫卡生存于不同国度,不同社会制度,但是作为同一时代的思想者都反抗自已现存的社会制度,难道这不引人深思吗?  相似文献   

4.
绝望与反抗     
陈斯娴 《课外阅读》2011,(10):289-290
野草本是生机的象征,但从鲁迅的智慧里,你能看懂他惨痛的绝望。 野草原是柔弱的依附,可从鲁迅的描摩中,你能感受他至刚的反抗。  相似文献   

5.
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80年代余华的绝望是鲜明且冷酷的,是愤怒且先锋的;90年代以来是从潜意识的绝望转向显在的绝望。这种绝望一直延续到《兄弟》,叙述也从表层的想象表述发展到更深的反抗意识。绝望映衬出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性语境中,卡夫卡与鲁迅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曾探讨过现代世界中人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本文比较考察了他们的精神立场、价值取向、实践原则,并考察了他们及其小说人物与各自精神传统的关系。在这种考察中,他们身上呈现出我们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存在主义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其契合之处体现为如下四点:一、“焦虑”的表达方式:绝望;二、反抗绝望:鲁迅的“自我设计”;三、死亡:观照“自我设计”的途路:四、荒诞:世界及个体本真的存在。是否确认“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为本体论的普遍状态是鲁迅与存在主义的悖逆所在。  相似文献   

8.
刘恩波 《成才之路》2009,(27):I0012-I0012
鲁迅对周作人的怨中,其实常常夹带着爱和企盼。即使在其逝世前的几天,枕前还放着周作人的书,闲来时也翻阅着。而周作人笔下的鲁迅,在晚年已发生了变化,可以心平气和地打捞历史旧迹了。辽宁人民出版社最近再版了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看起来很是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9.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代言人,鲁迅与卡夫卡作为中西方代表性的文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民族的生动画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某些本质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背叛者、被驱逐者、伪装者等三种人物形象系列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赵志 《文教资料》2014,(25):1-2
鲁迅与卡夫卡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鲁迅很注意整理和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生前的集子大部分是自己编辑,少量是经别人编辑自己校阅的。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对于没有发表的大量作品,他曾在遗嘱中主张全部销毁。鲁迅的写作是功利性质的,致力于解放民族和启蒙大众,而卡夫卡的写作是非功利的。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写作态度,可以深入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肖朵朵 《语文学习》2010,(7):123-125
对于鲁迅的散文《风筝》,教参提示其内涵是关乎亲情.关乎鲁迅对自己的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好品性。——似乎唯有生命中的积极向上的温情才符合语文教学的正面价值。实际上,从审美价值来看,《风筝》恰恰是关乎时空和心灵的永恒阻隔、伤害的宿命般轮回、人性中固置的那份淡漠甚至残忍、人对秩序的自觉屈从与理所当然的维护。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与鲁迅的共同性表现在:在失去信仰的时代,他们是寻路和流浪。他们通过对自我、苦难和死亡等生存困境固执的探求和表现,成了死在路上的永恒,20世纪的良知。然而,不同的创作目的,使卡夫卡成为弱的天才,鲁迅成为真的猛士。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卡夫卡的作品在反映社会,表现人的生存处境上所运用的手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为他们都运用了怪诞与真实相结合的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不同之处具体则表现在怪诞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上:鲁迅表现为真实之中的怪诞,而卡夫卡则为怪诞之中的真实。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对认识这两位作家所处时代人生困境的世界性、世界文化的异同性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精神的饥饿与生命的艺术家--鲁迅与卡夫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和鲁迅的创作都触及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以一种嘲讽话语模式瓦解了这之前的英雄话语模式,建构了以荒谬虚无为底色的怀疑型话语程式,展现了在社会文化变革时代人类的困窘生存状况。同时,引入寓言的形式揭示个体与环境对立中本质的悲剧感:生命中最根本的痛苦来源于精神的“饥饿”———文化的无所依傍,而“饥饿”带来的绝对的孤独使得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张,进而陷入无助的“失语”的痛苦之中。尽管作为小说家的卡夫卡和鲁迅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在创作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释了这一世界性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艺术中,反讽不再只是一种修辞形式,而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世界观.本文由此入手,旨在通过比较分析鲁迅与卡夫卡小说中的反讽艺术特征,探讨其内涵.  相似文献   

16.
“要想比较认真地谈论鲁迅,先得穿越两万多专家的几万万文字,这段文字路线实在太长了。”我们这一代青年,阅读鲁迅以读他的小说为主。鲁迅的小说记录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度的人性特征,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总是透着悲哀与绝望。  相似文献   

17.
18.
孙婧 《文教资料》2012,(26):39-41
猫头鹰与寒鸦原本只是自然界普通的鸟类,然而,当文人创造性地将它们带入文学世界后,它们不仅成为独特的文学意象,甚至可能代表一种文学精神。本篇旨在解读鲁迅和卡夫卡的文学形象中所存在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但两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不同的.前者是热烈拥抱社会,自觉扮演一个救世的战士;后者冷眼旁观,成为一个自救的隐士.社会角色的不同对两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体现其伟大思想家地位和特点的是他以"立人"为思想革命的目标,以改造国民性为途径,达到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目的的启蒙理想和实践。《一件小事》就是其启蒙理想和实践的人文思考与探索的艺术展示。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使知识分子"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升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曾奋斗在绝望、虚妄与希望之间的鲁迅,后来从自我解剖与寄希望于人民中找到了"反抗绝望"之路的最初思想闪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