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启蒙性质的综合性文化刊物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的转向,由于同人皆看重五四时期结下的友谊,由于各种各样的变故,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从1919年12月1日的第7卷第1号开始,至1923年6月15日变为季刊复刊,才彻底完成.  相似文献   

2.
对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对外国学的译介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揭示出了相关的影响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宣传“科学”、“民主”思 想,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树立了一面反对封建主义的光辉旗帜。五四运动后,《新青年》逐步转向 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革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克分反映了五四时代反封 建的文化思想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及其变为思想运动的主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主旨变化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新青年》创刊时,其主旨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青年》转而关心社会、讨论“国命存亡”之大政。1920年为适应筹建党的需要,《新青年》改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旨的这种变化是与陈独秀思想的演进一脉相承的,是顺应时代的结果。从《新青年》主旨变化中我们亦不难发现陈独秀建党的起因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皖籍先进知识分子群体显得特别耀眼。这一群体具有双重教育背景,历经辛亥革命、新文化启蒙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逐渐形成独特的历史性格和群体特征。群体在地域分布上表现出内呼外应的二元格局,陈独秀是这一群体的奠基人和精神领袖,启蒙与革命的历史责任构成了这一群体一身二任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6.
1911年辛亥革命时,陈独秀参加了浙江和安徽的斗争。安徽光复后,他出任都督府秘书长,推行激进的改革措施,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而受挫。之后他参加了安徽地区的反袁斗争,失败后逃往上海,继而流亡日本。总结几年来革命斗争屡受挫折的教训,陈独秀认为中国的出路首先不在于政治制度的改革,而在于文化的转换,实现国民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工作进展迅速。专题论文大量发表,所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青年》与妇女解放、《新青年》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新青年》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新青年》同人的分化及《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等方面。这些文章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遗憾。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之前,参与编辑<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甲寅>等报刊,这为他创办<新青年>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成为一代名刊,与陈独秀等人的经营、策划密不可分。上海亚东图书馆为《新青年》的创办提供了最初的支持;办刊主旨的标新立异与作者群体的新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丰富的稿源保证了《新青年》内容的充实;营销广告的刺激和广大销售网络的构建极大地增加了《新青年》的销售量;国家对社会的弱势控制为《新青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青年一代才是革除中国积弊,挽救中国危亡,建设民主富强的中坚力量和希望的认识,以及当时大多数青年的现状,《新青年》提倡一种新型人生观:在反对旧道德和传统的基础上,以西方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近代人生观,它对青年自身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提出了要求,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社会。它更是针对青年的糟糕状况和中国严峻的现实而提出的以启蒙救国为内在目的的一种务实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1.
《新青年》的创立和刊行不仅为我中国近代史进程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明显标志。《新青年》在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使得其成为了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传播媒介。通过分析《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能够帮助哦我们更好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陈独秀在1915年创刊《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时之所以远离政治,转而面向青年,是受政治环境所迫。其实,从民初书业竞争背景来考量,《青年杂志》是按照群益书社定位于"学生杂志"的要求创办的。办刊伊始,陈独秀的办刊方针受到一定限制,出版商的策划成就了《新青年》,锁定了明确的读者对象,埋下文学革命的引线,为其成为一代名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世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形成受地理、传统、家族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皖籍文化世家基本特征,梳理部分代表性世家家学传统的历史变迁,总结文化世家传承规律。皖籍文化世家特征包括以血缘为纽带,时空聚集分布;以地主经济为基础,注重“官位”和“门第”;以教育为途径,以礼制为规束;类型复杂,行业分布广泛。大量皖籍文化世家起于学术影响,其学术影响与政治地位互相映照;“通”“变”贯穿于发展轨迹之中;家学传承中讲求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是最早关注中国现代戏剧改良的中国现代杂志。胡适虽不是戏剧家,但是他率先于1918年在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易卜生主义》。之后又于1918年10月15日在第5卷第4号《新青年》上组织了戏剧改良的第二个专号,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是胡适戏剧改良的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戏剧观,以及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对初期的文学革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文章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左右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15.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曾在《新青年》和《甲寅》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译作。胡适早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体现了借助翻译来改进中国文学的设想。民国初年黄远庸、陈独秀等人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文学翻译在当时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当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在《新青年》上引发了白话文学运动之后,外国文学的翻译才真正地被转化为创造新文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新青年》杂志创办、编辑部的迁移、发表的宣言、杂志的文章四个方面,说明了陈独秀与《新青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爆发前不久,《新青年》上演了一场"戏剧改良"运动,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新青年》为材料,再现《新青年》"戏剧改良"现场,从几则广告入手,分析这场运动的前期准备情况;再从几封信为切入点探索《新青年》派戏剧改良背后深层的原因,或许能够在近距离考察的基础上深入对《新青年》派"戏剧改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创刊于1904年的《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在安徽普及社会知识、开启民智、宣传爱国思想的阵地;诞生于1915年的《新青年》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高举民主、科学的一面旗帜,也是当时中国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进步刊物。《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的主编均是陈独秀,比较这两个刊物创办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报人陈独秀。  相似文献   

19.
《新青年》杂志作为一份同人刊物,有着固定的作者群,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作用。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二人因为《新青年》而成名,《新青年》也因为他们而更富有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主义”是来自现代日语的外来词,是英语individual-ism经由明治维新时期日语的汉字译法kojin shuji在汉语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语对等词,〔1〕它在19、20世纪之交进入中国语境后,在中国的现代性想象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些思想家如黄遵宪、严复、梁启超、章太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