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2.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林耀德的都市诗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之间来回切换,既有对现代主义的追问与批判,又有关于后现代社会的隐喻与戏谑。林耀德以自己的书写方式意欲建构一个所谓的"都市文学神话",并最终将都市文学推向文学话语场,形成新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4.
《蜗居》的电视版非常忠实于小说原作。电视剧《蜗居》的被禁不仅折射出了当代文化语境的非生态性,更暴露了整个当代文学创作的结构性匮乏:一是,写实性使《蜗居》在塑造人物、构置情节上遵循人物的情感逻辑和生活逻辑,而非当代都市小说那样在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上书写都市文明病中的边缘群体,《蜗居》折射出了当代文学对"五四"文学"写实性"的整体性遗忘;二是,《蜗居》的悲剧性紧扣现实生活层面中的普通人,既不同于十七年文学、文革后文学将悲剧历史化处理,也不同于先锋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寻根文学等将悲剧文化化或哲学化处理,《蜗居》使悲剧体现了舍勒意义上的那种普遍性,也打破了当代中国文学无现实悲剧的意识形态神话;三是,《蜗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折射出了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困境,现实主义已被沦为一种意识形态策略,从而使"现实生活"在当代文学中遭到遗失。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不具备生态学意义上"灌木丛式",而更像是一株美丽而苍白的"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书写",寄寓了晚清以来对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理念,构筑了现代文学追求宏大性的国家叙事的意义空间,成为现代中国的一种国家元叙事.同时,这一时期的上海,已完成了从开埠之初的小渔村、渔港,向现代大都会的转变,都市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汇,消费文化的盛行和都市市民气息的混合、杂糅,又成为现代文学中"上海书写"的一大特点.无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书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基调和时代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它牵动着现代中国敏感的神经,对应着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都市文化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都市文学的研究虽然极为重视,而且亦有相关宏篇巨著相继发表或出版.但从总体上看,关于现代中国都市文学的研究,似乎还应该调整和加强.所谓调整,是指当下的都市文学研究应该处理好"都市"与"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天津以独具的文化品格和历史内涵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面貌。"津派"作家通过对天津历史传统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出对乡土天津的认同与怀念;新文学作家以租界为表现对象,凸显天津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揭示出现代都市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当代"津味"小说家将叙述空间置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天津,追求以奇为美,构筑起具有"传奇"色彩的天津形象。"传统性"、"现代性"和"传奇性"的天津书写,实质上是不同类型作家,从不同角度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各自发现与真实表现,是以文学形式将自己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在中国文学转型时期,用笔塑造了一个封闭式、独立于主流之外的"孤岛"空间。一方面,"孤岛"空间是张爱玲日常生活题材的叙事空间,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关系和内心情感,展现出她对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照;另一方面,"孤岛"空间是张爱玲客观冷静的创作态度统领下的带有作者隐含话语的文学空间,体现她既都市又民间、既传统又现代的立场。这一立场奠定张爱玲在都市民间道路与传统和现代交融上的开拓意义,为她在海派文化和现代都市市民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其独特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不但要"达意",而且要"传情".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的传递至关重要.译者主体性发挥不当,可能导致文学翻译中情感色彩传递的失真.译者需妥善发挥其主体性,以便能正确领会并在译文中恰当地传递原文的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0.
乡土中国土壤上产生的现代都市,缘于自身文化的"积习",似乎总是蒙有农本主义的东西。由是规约了以都市现象与都市情感作为中心表现的海派散文的"都市性"总留有乡村文化的面影,但终究又不再属于传统乡土文学的范畴。多元的文化土壤与混合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海派散文语义空间的丰富与繁杂。作为特定时代工商文化的产物以及偏重感性呈现都会文化的海派散文,可以较为明晰的考辨近现代中国乡土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变的轨迹与现代都市人精神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海派散文正象征了近现代中国都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柳永都市词从题材的角度可以简单地分为描写都市风貌、描写都市节令风情和歌颂帝王三种类型。描写都市风貌和描写都市节令风情的词作表现的是"朝野多欢民康阜"的主题,意象比较清新艳丽,文学价值较高;歌颂帝王的词作在内容上比较露骨,意象虽雍容华贵,但华而不实,文学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的文学启蒙涉及面极为广泛,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起点的文学启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审美再现有助于读者把作品对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由"表象"升华为"意象",转换成自己的审美经验;移情则是通过情感的体验,使读者的心灵受到熏陶、震动,打破身体的"平衡"从而进入一种"紧张",呈现一种审美愉悦的态势;联想和想象则是给欣赏者插上审美的翅膀;文学的多义性则给欣赏者的审美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西南联大,文学突出的反映了文人莘莘学子八年岁月中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西南联大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紧贴时代脉搏"做一些论述。西南联大文人既坚持文学的独立风格,"又不拒绝对生活现实的介入",紧贴时代脉搏,关注战争,关注现实生活,透出了反抗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书讯     
《教书育人》2008,(4):70-71
小说主人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困惑:"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以及房奴心声:"如果30年还完贷款,利息都滚出一套房子来了。"本书借买房故事写出当前都市人群面临的普遍困惑,不只是来自房子、工作的物质压力,更多的是婚姻、情感上的精神压力,呼应了都市白领情感上的苦闷焦灼,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文学百花园中的"阳春白雪",被称为"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亲爱的同学,拿起书大声地朗读诗歌吧,让你的情感在诗行中得到陶冶;亲爱的同学,拿起你的妙笔去抒写真情吧,让你的心灵在诗行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词句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求学生多诵读,才能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无限情感。所以,诵读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穆时英的现代都市小说营造了丰富的意象,并形成多个意象系列,包括颓废女人意象、孤独丑角意象和喧哗都市意象,这些意象所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既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喧哗,又揭示了都市人的孤独与颓废,从而与西方19世纪末的文学思潮"战栗和肉的沉醉"及"忧郁的末日感"相契合,达到了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同构。穆时英是一个具备了都市的灵魂、都市的感觉、以及都市的表现技巧的现代都市作家。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是由穆时英开始走向成熟的。  相似文献   

18.
安妮宝贝的网络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网络情感世界。在她的小说中演绎着从女性到都市的另类视野,这一视野的展示是建立在作者对这两个另类元素的独特把握之上的。在这一把握中安妮宝贝将自己的文学情思与都市情感成功结合,实践着一条从女性到都市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9.
安妮宝贝的网络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网络情感世界.在她的小说中演绎着从女性到都市的另类视野,这一视野的展示是建立在作者对这两个另类元素的独特把握之上的.在这一把握中安妮宝贝将自己的文学情思与都市情感成功结合,实践着一条从女性到都市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20.
<正>一、在传统文化中拓展审美途径1.充分展示课文中的情感美文学之美是情感之美,运用高中语文教材的美篇佳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主动走进文学的世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各种体裁和题材文本,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小说、诗歌、散文作品中感受美。无论是《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抒情性的作品里体验带有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