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采访中,获得细节不容易,获得真实感人的细节更难。我们在采写《蓝天、白云……》 (载《新华青年报》第31期一版)一文时,一个深切体会是:获得真实的细节,关键在于采访要细。细,可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我们俩都不是  相似文献   

2.
《为了儿子的高考》获浙江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二等奖,消息传来,使我惊喜交集。回想起这则稿件采写时的一个的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这是我在采访和写作中,比较成功地调动情感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通讯中特别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了要有典型的骨干事例之外,还要运用人物有关的生动有力的情节与细节。俗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精彩的情与细节有无穷的魅力,使新闻作品产生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一、情节与细节在通讯中的地位和作情节是通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通讯、事件通讯中尤为常见。著名记者柏生在谈论通讯采写时说:“通讯与新闻同,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通讯除了事以外,还要有情节,有镜头,有联想。”(《采写通讯的几点体会》)通讯中有情节,是它有别于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  相似文献   

4.
“共情”(empathy)一词原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术语,近年来随着传播心理学、新闻心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构架的不断发展、成熟,“共情”一词也自然而然地被移植到新闻实践当中,国内一些专家甚至把“共情”的运用能力作为衡量记者及主持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共情”一词最早来源于德语。英文中“共情”(empathy)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不大好译成中文的名词,我国心理学界多把“共情”译为“移情”。按照美国心理学家C.罗杰斯的解释,“共情”一词有“能体验他人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的一种能力”的意思。台…  相似文献   

5.
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简单地归结为具体的形,这些具体的形能让读者产生联想,从中品味到不同的思想内涵。书籍装帧设计包括书的外装和版式设计,也就是图书中一切可视的形象图形。这些经过设计者构思的图形,是通过一系列的想象、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绘制的,它们可以让读者产生联想,从而把这些图形转化为自然景象、人类行为情感和神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的、有影响的火灾及抢险救援等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中,由于电视传播具有直观、逼真、生动、现场感强的特性,使纪实专题片在真实记录灾难现场、弘扬消防战斗精神、警示教育民众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细节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7.
口述史学与以文字书写的传统史学在技术路线上固然有所不同,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历史细节的发掘与描写。历史事件都是由细节构成的,没有细节,就没有可信的历史。文章认为,学者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记录者、传承者,对学者进行口述史采访,尤其应当注重细节发掘。《史记》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巨著,与司马迁特别注重历史细节的记录与描写有关。通过学者口述史采访,我们一方面可以记录历史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还原历史真相,补充第一手珍贵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还能感受到他们的道德情怀与人文精神,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还结合中国记忆项目实践,介绍了对冯其庸、顾方舟、黄能馥、黄明信等学者进行口述史采访的具体细节。  相似文献   

8.
把新闻报道写得精粹一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使我们的报纸能够吸引和赢得更多的读者。尽管这是老生常谈,但我觉得自觉地把新闻写得简短一些,以短夺人,以短出奇,以短取胜,依然是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应当下功夫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灵魂。要想提高新闻标题的表达效果,使其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引导效应,除了在制作中要准确、具体、鲜明、生动以外,还要增强标题制作的情感因素,由事生情,以情夺人。何谓标题的情感因素增强标题制作的情感因素,就是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增加情感成份,把作者对新闻事件的心理反应,也就是情感,最大限度地倾注于标题的制作中,准确鲜明地表现在标题的字里行间,使受众在阅读标题时,受到标题情感冲击力的强烈感染和震憾,引起共鸣,进而产生急切了解事实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应注重电视新闻的细节,把握细节运用的技巧,力求画面真实、主题突出,并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和意境美;同期声通俗简练、生动典型,并富有节奏感;播音使用规范化口语,处理好重音,注意非符号语言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同时,文字语言贴切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相似文献   

11.
100多年前的1879年6月21日,圣路易斯的30位记者组团采访,为了采访活动顺利成功,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即把印有“和蔼问答,可以却怒;采访团不对一人怀恶意,要向大家提问题”的小牌戴在胸前,并解释为新发明的“群访术”。百年前的记者也知道采访不易。因为想要采访是记者的需求,而是否回答问题,怎样回答问题,回答多少问题,则是人家的自由。不然,何必亮出“……不对一人怀恶意,要向大家提问题”的牌牌。来昭示于众,让大家都知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6)
<正>有过一些被记者采访经历后,我怕记者的采访,因为遇到不规范的采访较多。一种情况是先入为主,且功利目的明显,上来就要求对某个事情的是非或重大意义表态,仿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认同记者的观点。一旦说出与其不同的观点,马上采访中断或拐弯抹角套出一句与其观点相同的话。有一次央视新闻联播电话采访我,要我分析某件刚发生的事情。我正在公园走路,翻来  相似文献   

13.
语言用的"俗"还是"雅",只要能准确地把文章的精华提炼出来,就是好标题。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易地采访获奖节目中,有不少节目都具有突出的"人文化"特质,因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类片子大部分选取一个人或几个人为主线,通过对主要人物生活或经历的记叙传递出更为深广的主题。这类专题片所带有的"人文化"特质,是一种平等的视角,人文关怀的观念,一种结构的方式。而伴随这种人文化的表现,纪实手法是很常用的手段,易地采访中编导需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用生疏的目光观察生活,通过镜头的排列组合诠释出创作人员对采访内容的重新理解和体验,而记实手法便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一个好的细节画面,不仅能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而且能生动地传达新闻价值,从而增强电视报道的可看性、信息量,甚至升华电视报道的主题。2001年,上海电视台关于中国加入WTO的电视新闻短片《从后排到前排15米走了15年》摘取中国新闻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报道的点睛之笔,是当所有目光都聚焦WTO主席一槌落下宣布中国胜出时,镜头却摇向台下,准确地抓拍了中国代表从后排走向前台的步伐。这个镜头,出神入化地反映了中国加  相似文献   

16.
张进 《记者摇篮》2005,(3):30-30
目前,能为观众展现出最为真实可信的影视画面的,当数电视纪实专题片了。这是因为,电视纪实专题片具有突破了一般典型化的影响和限制的魅力。而这个“真实可信的世界”。就是由一系列保持了自然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在有机捕捉和创作下建构起来的。为了理清细节在电视纪实专题片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特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以细节取胜——谈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于捕捉好的细节。细节存在生活当中。要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准确把握生动感人的细节,要求记者有较强的职业敏感、深入采访的职业精神以及精准的提炼手段。  相似文献   

18.
新闻摄影的历史使命,就是要表现社会生活中形色色的人.即使是表现社会事物和自然景物,其新闻价值也在于人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周连山 《新闻世界》2012,(8):244-245
单幅新闻图片既要有情节也要有细节,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使读者通过既有情节又有细节的图片窗口,更多地了解新闻现场及发生的新闻事件。时下,摄影理论界关注新闻图片的细节较多,而关注新闻图片的情节较少。这里,笔者就谈谈对新闻图片的情节与细节和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王洁 《青年记者》2002,(5):27-28
在采访中,谈话是采访的主要形式,而在谈话采访中,记者是否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则影响着谈话采访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营造有利于采访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访中宜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情感的方法:化异为同法。在人际交往中,一致性往往成为双方倾谈的重要因素。双方初次接触,刚开始,也许因生疏不好交流,但若一方说出双方意见一致的话题,彼此就有可能谈得很投机很融洽,对方就会感到你与他有共同语言,然后你再问想了解的事就容易多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名片效应”,即以提出对方赞同的意见作为引出随后观点的“名片”。在采访中,记者应充分利用这种“名片效应”,增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一致性,化异为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