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前期的军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唐创业初期,李渊禁止军队战后掳掠,并以远逾隋制的勋赏奖酬军功。在其后的统一战争中,唐廷受限于物质财富的匮乏,默许了军队的战后掳掠以充军赏的行为。唐中前期改征为募的兵制变化使军赏的内容经历了一个从偏重勋赏到偏重物赏的转变,唐廷在开元初颁行了具有浓厚的物质色彩的军功格。另外得益于开宝年间极大丰富的物质生产,战前军赏也已常规化。  相似文献   

2.
唐廷以逾于常时的军赏奖酬军功,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平定。其后,唐廷为了在藩镇林立的政治局面下维护统治权威,将与复杂政治、军事局面密切关联的军赏拓展为经济利益输送的工具,利用军赏着力建设中央嫡系武装——神策军,并在以"两税法"削弱了地方财权后,倚之加强对藩镇军政的控制。此外,唐廷还尝试以军赏配合政治运作绥靖河朔骄藩,并在强藩坐大时,以其维护朝廷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东魏赫连明墓志》的考释,结合多方赫连氏墓志,可以复原大夏灭亡后赫连氏在北朝至唐时期的发展状况。赫连昌反叛北魏后得到“大酋统主”这一形式上类似于领民酋长的称号,一方面是由于北魏对于赫连氏旧部的安抚,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赫连氏及其原属部族进入到了北魏政权之中。就仕宦而言,北朝赫连氏多能成为地方上之刺史、镇将,乃至魏帝近侍之臣。直至唐代,赫连氏开始衰落。以赫连山、赫连简兄弟为例,他们虽然参与了唐廷对抗突厥的战争,但战后仅获“论实在于胥吏以下”之勋官。至此,赫连氏往日的荣光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蔡礼彬 《天中学刊》2001,16(1):98-100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功利主义的习俗,实行"择勇猛者而立之"的君主继统制度,用赏与罚的手段来推行尚军功以及注重实际能力的人才选拔方式,这对于秦国的发展强大乃至最终统一六国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一语文第二册的《木兰诗》一课中,写木兰还朝,功勋卓著,用了这样一句“策勋十二转”,课下注释为:“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经查询有关资料,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欠妥,与本文不符。 “十二转”是北朝以来勋官的一个级别。勋官,是为表彰军功而设置的有虚衔而无实职的官职,这一点在《旧唐书·职官志》中已有明确记载:“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公元575年,后周首先设置上拄国、上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勋官”十一级,  相似文献   

6.
<正>刘邦时期,陆续分封了113个关内侯.关内侯,是秦二十级军功爵的十九级.《百官公卿表》云,商鞅为法,为二十级军功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据朱绍侯先生研究,认为刘邦入关前奉行的是楚制;而入关后的约法三章“标志着刘邦放弃楚制,改行秦制……在战争中,刘邦积极推行军功爵制,争取各种人的支持,这也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赵元 《学习之友》2008,(10):17-17
19世纪初,拿破仑指挥他的军队横行欧洲大陆,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赫赫军功的取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用人。  相似文献   

8.
战斗精神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法制的激励和规约是强化战斗精神的有效途径。春秋时期,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有效地激发了秦军的战斗精神。军功爵制体现了富国强兵的立法价值取向,有效聚合了秦国的尚武风尚,并通过厚赏严罚的制度设计,促使秦国尚武民风转化为战斗精神;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又以政府公信力为基础,确保法律实施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八旗武官的选任,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兴衰,有清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康熙时期,八旗武官的选任承前启后,用人方式突出地反映为:重军功,用才俊,这种用人方式,后来演化为八旗武选的两个基本原则,但康熙选官,重视宗亲势力、勋旧世家以及近臣亲随的任用,则承续了清初的传统,体现了满族注重身份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在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军功爵制度放在一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把军功爵制的演变与社会、阶级的变化和变动联系起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军功爵制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力地解说了其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先生把归纳法与二重证据法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无遗漏地收集有关文献材料,并特别重视秦汉简牍材料,使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成果,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标识     
你是否经常偷得学海片刻闲,迷醉书香,不知归路?你是否在偶然之中读得某文,爱不释手,吟味至今?美文共赏,分享青春悦读!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春秋时期,齐、晋两国都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尤其是齐国的管仲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改革使齐国强盛起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的变法,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恒全同志认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受田宅的实施对象是汉初军队复员人员,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据律文所示,政府授田或个人占田数量多少,只是根据户主的爵次和身份等级,与军功没有必然联系.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汉初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授爵途径开始呈现多样化特点,即由军功授爵逐渐向事功授爵、国家赐爵、以德赐爵、因亲封爵、继承等方面转化.<二年律令·户律>是国家授田和限田的一般标准,显然与高帝五年诏"法以功劳行田宅"的制度有着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贞观年间,战事频仍,太宗以其"赏功之道"来凝聚军队战斗力,取得了一系列军事斗争的胜利。本文通过对贞观年间论功行赏制度的分析,提出盛唐之际在军功赏赐中重官爵、重财物、重精神的观点。对于唐代军事制度的宝贵遗产,以批判吸收的原则,"会其意而去留之"。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军功制度有其历史与阶级的特点,实行"以战斗表现论功"和"计首论功"两大标准.洪熙、宣德以后,"首功制"逐渐成为明军功制度中的主导标准.这两种标准都有其巨大的弊端,明人对于这两种标准也评价不一.为解决军功制度的弊端,明人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在实践中做的比较成功的是戚继光.  相似文献   

16.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中发现了大量秦简。这批秦简反映的是战国后期到秦始皇时期的历史,简文的内容广泛涉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本文通过分析云梦秦简探讨秦军事制度,认为秦国采取的是全民皆兵的服役制度;为了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秦统治者还采取农与战相结合的战术;为了完成帝国梦想,秦制定了系统的军队训练和严厉的军事刑罚;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实行了军功赐爵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武功爵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一种新的爵位制度。有关汉武帝设置武功爵的原因,以往学者多认为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出现的财政匮乏、军功难赏等问题,并将武功爵视为一种临时性的军赏政策。但从整个西汉前期的历史来看,汉武帝设置武功爵,乃是汉文帝时代“绝秦之迹”行为的延续。其目的在于以汉家自创的“武功爵”取代承秦而来的二十等军功爵,弱化“秦制”对“汉制”的影响,彰显汉朝的正统,宣扬大汉王朝的文治武功,从而实现制度与思想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和官制相辅相成的品级和封爵,在秦代就已大致成型。秦代官制有“官”、“爵”、“秩”,以“官”定职掌,以“爵”赏功劳,以“秩”定等级、计俸禄。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秩”演化为“品”、“阶”,“爵”曾演化为“勋”、“爵”)。品、阶、勋、爵是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古代历史时,也需要对它有概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所谓“军事犯罪”,包括反叛通敌、作乱、不上宿、破坏作战秩序、损坏军用物资设备、违反国家兵役制度和军功赏罚规定等等。秦代对于这些军事犯罪行为制定了严格的犯罪界定和惩治办法,并且通过严惩这些军事犯罪行为,防止和减少了对国家军事利益的损害,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对敌作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在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军功爵制度放在一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把军功爵制的演变与社会、阶级的变化和变动联系起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军功爵制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力地解说了其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先生把归纳法与二重证据法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无遗漏地收集有关文献材料,并特别重视秦汉简牍材料,使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成果,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