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儿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我就不停地和他交谈,大声地给他朗读故事,我坚信这对他的成长有好处。我觉得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吐字应该清晰,声音尽量大一点。这个原则我一直坚持到现在,无论是讲故事还是教儿歌,我都会大声地朗读出来。儿子稍微大一点,我就让他认卡片上的动物。他7个半月的时候我买了本图文并茂的识字书,他很感兴趣,每天嚷嚷着要看书。从此以后,阅读成了他最钟爱的游戏,书籍成了他最喜欢的玩具。我并没有刻意要求他认字,但是33个月的他已经很轻松地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了。 认识了汉字,儿子对阅读更有兴趣了,他爱读的书…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我去德国做短期小学教育培训,就住在一位留居德国的朋友家里.朋友有一个8岁叫思成的儿子,很是活泼可爱. 可几天下来,我有些疑惑了,作为学生的思成每天好轻松,就没有见过他学习,而更奇特的是,作为家长,朋友没有像我们中国父母一样为孩子着急和不停地督促孩子学习。 看着孩子很多时候都在玩耍,我忍不住问朋友,你不担心儿子的学习?朋友告诉我,在德国,是禁止过早和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的。朋友接着讲了他这几年和儿子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是个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的妈妈。一来是因为儿子的体质弱,三天两头生病;二来是爱人的工作比较忙。所以,我总是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渐渐地长大,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我的玩伴身份一直没有改变。我已经习惯了在儿子睡下后再做自己的事情。前两年,我们幼儿园实行(?)制管理,作为一线教师,我  相似文献   

4.
郦君 《家庭教育》2009,(1):38-38
青岛一家长来信说:儿子今年上三年级。有一天.儿子同学和他闹矛盾,那男孩竟用石块掷我儿子。虽然没有受什么伤。但儿子哭哭啼啼地向我告状的时候,我还是很心疼。当时我只对儿子说。打人是不对的,咱不理他就是了。可这样似乎也不对.一是纵容了他人,二是儿子性格会不会懦弱?  相似文献   

5.
爱人出差了,家里就剩我和上幼儿园的儿子。这天中午,我的头有点疼,去接儿子的时候,儿子远远跑向我,和往常一样扑向了我的怀抱,而我却没有像往常那样热情地迎接他。儿子先是一愣,随即就让我蹲下来。我不解其意,但拗不过儿子,只好按照他的意思做了。儿子先是在我的额头上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泪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题记似乎父亲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流过眼泪,也许,他想在女儿面前永远保持坚强的高大形象,也许就因为他是父亲。记得小时候,我是那么不听话,当父亲的巴  相似文献   

7.
哪来的警车     
一天,我带着儿子与朋友在一家餐馆就餐。期间,朋友说要去洗手间,儿子自告奋勇地带她去。过了好久,只见儿子兴冲冲地拿着一辆玩具警车回来了。“哪来的?”我问。“是阿姨自己给我买的。”原来儿子对朋友说今天是他的生日,朋友就带他到旁边超市选了一个礼物。其实那天根本不是儿子的生日。我当时非常生气,但顾及儿子的自尊心,我没有拆穿他的谎言。回到家,我一边分析儿子行为的原因,一边思考着即将进行的谈话。“儿子,到了讲睡前故事的时候了。”儿子非常高兴地等我讲故事。我给儿子讲了《狼来了》的故事,然后问:“为什么狼真的来了却没有人去…  相似文献   

8.
是的,我之所以认识曹迪民,是因为我认识曹迪民的爸爸,曹迪民的爸爸认识我。我认识他的爸爸,结果我就认识他了,他也就认识我了。就像他的爸爸认识我,结果我的女儿梅思繁就认识他的爸爸了,他的爸爸也认识我的女儿梅思繁了。他爸爸跟我是大学同学。后来毕业了,我们成了大学老师。我们成了同一个大学的老师,我们就成了同一个大学的同事。我们在大学同学的时候就是哥们。后来成了大学老师——同事,就更哥们了。当然,我没想到,后来,这个哥们的儿子,也成了我的哥们。谁会想到,哥们的儿子,后来也成了你的哥们,结果一个哥们就变成了两个哥们——爸爸哥们和儿子哥们。而我也成了两个哥们的哥们  相似文献   

9.
成长的感动     
儿子从降生那一刻起,善解人意就成了众口一词对他的褒奖,认识他的人都感叹这孩子如此的易生好带。我在怀他的时候从不曾为他休息过一天,工作家务一样没耽误。这3.6公斤重的初生儿总共只让我阵痛了两三个小时就顺产面世。在接下来的日子,儿子会吃会睡,醒来就笑,两个酒窝像花朵一样绽放在他胖嘟嘟的小脸上。那时我工作繁忙,回家又要照顾他和姐姐,家务繁重,但儿子从不吵扰大人,他吃饱了就独自乖乖地在床上手舞足蹈的玩耍。儿子大一些,带他上街,他总会在玩具柜前流连忘返。但他从没有像有些孩子,大人不给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大哭大闹。他总是以商…  相似文献   

10.
尝试与儿子交朋友,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意地追求一种生活的时尚,而是内心越来越强烈的一种渴望。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觉得儿子是我的至爱,每天只要见到他欢笑的容颜就心满意足了,无须交朋友。高兴了,我可以把他抱在怀里,尽情地挥洒我那激情如火般的父爱;心烦了,我可以远远地站在一旁,对他的喜怒哀乐视而不见。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与他是亲还是疏。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很自私。在潜意识里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在家长的位置,根本没有把儿子放到与自己平…  相似文献   

11.
“亮亮,快吃药了!”儿子答应了一声,慢吞吞地从电视机前站起来,端起杯子,皱着眉头把感冒药喝了下去“。亮亮,出来吃饭了。”电脑前的儿子答应着却迟迟没有动身。“快点,吃饭了。一、二……”随着我不紧不慢的数数声,儿子噘着小嘴,跺着小脚,极不情愿地从书房里走了出来。这两个场景让在家里做客的同学看见了,他连声夸赞我教子有方“。我那小子和你儿子一样大。那个犟啊!我和他妈说的话从来不听。要是逼急了,他就一哭二闹三打滚,哪像你儿子这样听话?”同学不无羡慕地说。其实,我儿子的脾气也犟。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说话他也不听。尤其是在他玩…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继承了父母的某些特性吧,我的儿子属那种胆小、内向的乖孩子型。由于生活面的狭窄,很少接触外人,从小他就特别依恋妈妈,没有玩伴,也没有到小朋友家玩过。当我意识到这种生活状态可能强化孩子的性格弱点,儿子可能会出现交往障碍的时候,我的儿子已经3岁了。儿子上小班的时候,我有意观察他户外活动时的情况,发现他总是没有固定的玩伴。别的孩子那么热衷的游戏,或抢夺玩具,或强行挤进别人的游戏空间,可儿子不,他绝  相似文献   

13.
世上真的没有做父亲的不巴望孩子成龙成凤的,我是个俗人当然也不例外。我对儿子真是倾尽了心血。然而,回顾儿子成长的足迹,我沮丧地发现在对儿子的教育方面,自己失败多多。儿子还在他妈妈腹中的时候,我就开始对他进行胎教,买来胎教磁带,让妻子多看书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一心要让胎儿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陈宁 《母婴世界》2012,(4):140-141
儿子总是指着我和他爸的婚纱照问我,妈妈,这里面怎么没有畅畅,我说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你,儿子说,我是在妈妈肚子里吗?  相似文献   

15.
儿子还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了南方,一去就不愿意回来了。若干年他因故回来后,我和他已无法生活在一起,毕竟南方的天空比武汉要新、要蓝,他根本无法面对眼前的一切。我开始郑重地审视婚姻,与其虚伪地相守,不如坚强地面对。于是我提出了离婚。他首先提出不要儿子。那时我是个什么状况呢?中年的我,单位倒闭,没有了工作,而他却将家里  相似文献   

16.
素柳 《宁夏教育》2012,(6):78-78
一天,接儿子回来的路上,儿子说同桌又欺负他了,而且还问他是否告诉了妈妈。我问儿子是怎么回答的,儿子说,他跟同桌说如果没有下次,就不告诉了。作为妈妈,很多时候,我真的很犯难。  相似文献   

17.
下午放学后,儿子告诉我:明天他和班上的另外两个同学将参加学校办的“爱我中华”知识竞赛,老师要求他今天晚上要把有关内容熟记。为此,晚上我还特意为儿子进行了模拟测试,见他对答如流,我心中充满了希望,相信他明天一定能胜出。第二天下午放学,在回家的路上,我焦急地问儿子:“今天知识竞赛,你获奖了没有?答对了几道题?”儿子爽快地说:“答对了!”我追问道:“答对了几题?”儿子说:“三题,不是,两题。”我又问:“是三题还是两题?”儿子想了想说:“好像是两题。”我见儿子答话含糊,就严肃地说:“到底答对了几道题?”这时,儿子小声地说:“是两题…  相似文献   

18.
儿趣三则     
订正儿子放学回来,我见他苦着脸,便关心地问:怎么啦?儿子说:我在写生字‘点'的时候,因为我在这个字下面少写了一个点,被老师发现了,说我少了一个点,他叫我立即订正。我问:那你订正了没有?儿子说:我订正了,可老师还是叫我订正。我忙问:那你是怎么订正的?儿子低着头,说:为了不让老师说我少了一个点,我就在这个字下面多添了一个点。  相似文献   

19.
童言有感     
从儿子出生,我们就一直在注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教育好孩子,使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他还不会坐的时候,我就常常指着书上的图画给他讲故事,不知是书上的图案吸引着他,还是他能听懂故事,每当这时他总是不哭不闹,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随着儿子的长大,他渐渐恋上了图书,在他只有八九个月的时候,他就能坐在床上看好长时间的书,奇怪的是他也从不撕书。到他会说话的时候我就开始教他背儿歌和古诗,每当他能背出一首,我们便给他很多鼓励的话,儿子也从中得到不少乐趣。由于我们的正确引导,儿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爱动脑的习惯。说起儿子爱动脑,我想起了儿子在两岁时的两段趣话,也是这两段趣话,让我了解了孩子,不断改进了我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儿子一天天的长大,我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很自私。在我的潜意识里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在家长的位置,时间久了,不仅拉大了与儿子的距离,而且还错过了与儿子交朋友的机会。儿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爸爸,给我10元钱。”我问他要钱干什么,他说:“爸爸,你相信我,过两个月以后我再告诉你好吗?”我一听就火了,蛮横地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