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说“礼”     
俞水生 《中文自修》2011,(11):44-45
中国一向崇尚礼仪,是所谓"礼仪之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在古代中国有多重要。礼仪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对于儒家的人文礼仪和礼治思想,我们不应简单地视为封建主义的东西,而应客观地、历史地对待,努力挖掘其中的合理因素,为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肖华 《教师》2013,(7):113-113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礼者敬人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礼仪。运用礼仪是一种习惯,礼仪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一、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发现和改正生活中与礼仪不符的行为我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从人类最早的祭神礼仪到现代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学礼以立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只六字,意思也浅显明了,人不学好礼仪,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但这句话是需要人剖析开来,联想而加以品味的。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古代贤士能人留下的诸多作品中也多次强调"礼"之重。管仲有"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柳宗元有"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吴兢有"礼以安上化人"……论语中有诸多言行也是明言礼的重要性的。从上面的句子,不难看出礼对于一个人来讲有着诸多实际用处。但是加上中国古代当时的封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礼仪教育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而倍受重视,在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礼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告诫,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是社会的变革.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蕴含着许多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合理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能够理性地加以梳理,积极地予以汲取,那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现代中国既能创造现代化的辉煌,又不失"礼仪之邦"的美名就是值得想望的愿景.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对学生进行优良的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小学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信息,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能促进学生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其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小红 《学子》2014,(3):31-31
正亚里士多德说过"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而现在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原因是什么呢?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被家长服侍得好好的,以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礼仪修养。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7.
张婉芸 《快乐阅读》2011,(21):148-149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8.
"不知礼无以立也",我国人尤其重视礼仪,礼仪无处不在,不懂礼可谓寸步难行,何谈工作和就业。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还真的存在忽视礼仪,不懂礼的现象。好多求职者因为失礼丢了工作而自己还不知其原因。为此我们急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知礼、懂礼,行为不失礼的好青年。  相似文献   

9.
金丹萍 《教学随笔》2013,(16):138-139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利用国学经典进行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诵读国学中明礼仪;在国学故事中习礼仪;在国学表演中知礼仪,促使学生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礼仪道德观和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孟德斯鸠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如此看来,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礼仪视为做人的一件大事,文明礼仪也是做人的入门证。而礼仪教育从"小"抓起至关重要。礼仪教育,对于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幼儿园应如何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呢?对此,笔者结合所在幼儿在情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一、多种方法组织教学,让幼儿学习礼仪开展礼仪教育,我们应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根据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好礼、讲礼的传统美德在教师身上得到了示范与体现。中国教师特别注重礼的涵养与修养,待人接物讲礼仪,言行举止讲礼貌,人与人之间讲礼让。“礼”,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不学礼,无以立。”“彬彬有礼”是教师的特征,讲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们根据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和师范生的实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了礼仪教育,尤其是狠抓了教师课堂教学礼仪的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13.
王明忠 《考试周刊》2013,(73):27-28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1],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周孔之数到孔孟之道,从元圣到至圣、亚圣,演绎了一条脉络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儒家文化与礼的起转承合之路。  相似文献   

14.
史彩霞 《教师》2013,(18):15-15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所以,要从幼儿园开始重视礼仪教学,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做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一、利用故事讲读诱导教化礼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经常根据班上最近出现的问题,在社会教学中选择针对性强、生动形象的故事,对幼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更是有口皆碑。从《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圣贤视"礼"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文化涵养的重要条件。正所谓:学问洞天下,礼仪应为先。对教师而言,礼仪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餐桌礼仪是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礼仪,因此不可忽视.餐桌礼仪教育应从小抓起.第一,幼儿礼仪教育始于餐桌;第二,幼儿期是进行餐桌礼仪教育的重要时期;第三,当前我国幼儿餐桌礼仪教育比较缺失;第四,不学礼,无以立.  相似文献   

17.
论《周礼》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重礼仪是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中,礼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礼是“四律”--礼、义、廉、耻之道。“周礼”作为一门哲学体系以至成为后儒经书,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一个在任何时候都彬彬有礼的人,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由此可见礼仪的魅力。其实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这点,对外人也基本做到了有礼,但在对待家人时,却随意少礼。还有些人认为在高科技时代,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网络,反正穿着马甲,即使无礼,别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更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礼仪繁琐,没必要讲究。这些都是片面的。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礼仪的内涵与意义,督促自己行动起来,让自己成为举止优雅、受人欢迎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古今及西方餐桌文化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餐桌礼仪,是指人类社会在进餐时的各种公认礼貌标准,相反有些举止行为,在进餐时被认为是无礼,或影响别人食欲的。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春秋时期的管仲更明确地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吃是一件人生大事,只有得到了衣食无忧的物质保障,礼义廉耻这些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佚名 《高中生》2013,(16):5
前不久,几个明星在网上互骂,引来"粉丝"围观。"粉丝"们为了力挺自己的偶像,也加入互骂的行列……这些人可能认为在网络上可以不用注意礼仪,虚拟世界人人顶个ID或披着若干"马甲",干什么都可以。其实不然。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每位网民都应该遵循网络礼仪。第一条:记住别人的存在。互联网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一个共同的地方聚集,这是高科技的优点,但这往往也使我们在面对电脑屏幕时,忘了我们是在跟他人打交道。网络礼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