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们呱呱坠地时是一个可爱的宝宝,父母并没有发现有何异样,可是到他们渐渐长大,父母慢慢发现他们不会说话,行为古怪,脾气孤僻,你越叫他越走得远,父母才惊觉孩子出现问题。一些不知情的父母,还误以为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差,只要多花些时间,情况会好  相似文献   

2.
经常听到父母们抱怨: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其实,父母这是冤枉了孩子。父母说的话孩子都在听,而且孩子是非常听话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也许是因为父母自己说的话有了问题。父母的话说得不符合科学,比如希望孩子一天到晚都对书本如醉如痴;比如希望孩子对别人很圆滑但是对父母却要诚实等等。本期的《谨慎教子》一文,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孩子小的时候在外面受了欺负,父母告诉孩子“下次他再打你,你就打他”,孩子听了父母的话,采取了这种自卫方法。但是当有一天孩子长大了,再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大的伤害和…  相似文献   

3.
豆瓣有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现在这个小组有69000多名组员,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刷新中,每天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代沟是一种会传染给每一代人的病毒,仿佛一道围墙平地而起,挡在父母与子女这种最亲密的关系中间。没有足够的体谅、宽客、理解,家便成为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话叫"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他们开明、轻松,符合我们心中对于父母的一切想象。事实却是,父母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强硬地嫁接在我们身上。你倾倒了城池来博我这平顺一生的喜,你拱手了河山来讨我这琐碎岁月的欢,而我们压力倍增,不敢叫你失望。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想对孩子了如指掌,从而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会发现他们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采取不当手段强行探寻,例如偷看孩子的书信、日记等等,被孩子发现的话,有可能引发“地震”,并最终在父母和孩子情感交流的通道上留下一条鸿沟。如果父母因此而站在孩子心灵的小天地以外,在这个复杂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从有些父母的角度来看,不让孩子做事情,是呵护孩子的一种表现。他们会对孩子说“:不行,你别做了。”父母说这些话的意思可能有:你还小,还不到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用做;你做不好这件事,别捣乱了,等等。可是他们没想到,孩子经常听到“不行,你别做了”之类的话会渐渐变得胆小懦弱,因为“不行,你别做了”这种反向的负信息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消减了一分自信,就增添了一分自卑;剥夺了一分自然,就强加了一分呆滞。当自信、自然和自尊都被吞噬之后,生命的灵性之根也就折断了。每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潜能。孩子最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和…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一幕幕:你性格外向,喜欢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可是你的女儿很害羞,整天粘着你,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你的丈夫总是希望你们的儿子成为足球明星,但小男孩却喜欢蜷在床上读一本好书……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为孩子取得的成绩骄傲.然而也有一些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惑、惊讶,为孩子的能力、兴趣或者性格感到失望.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哪怕有那么一点点的与众不同.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本色出演",演绎自己向往的人生——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尽管这对父母来说绝对是个挑战.  相似文献   

7.
邢淑芬  孙琳 《人民教育》2012,(Z2):68-69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或许是日常生活中,当儿童取得成就时,教师和父母最常用的夸赞语了。他们认为这样的表扬会更好地激励孩子取得更大的成绩。但事实是这样吗?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越表扬孩子聪明、了不起,孩子越害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什么他们面对挫折或失败时会更容易选择放弃,而不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水滴石穿"?  相似文献   

8.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孩子总是特别乖,父母说什么都听,可到了4岁左右,孩子开始不那么听话了,开始会说“不”了,这让父母很苦恼,于是,“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就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其实,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不顺从家长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3-5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成长,一种进步。父母应该就事论事,理解并引导孩子,不能简单而不加考虑地说:“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经常听到父母的这种评价,孩子会不知所措、莫名其妙,还会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很无助并开始否定…  相似文献   

9.
大概是出于中国含蓄、克制、内向的天性吧,虽然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可中国的父母却很少有只会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殊不知这种羞于表达的含蓄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和中国父母的这种含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父母,前不久,一位美国人在《环球时报》上撰文说: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多关心他。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总的来说,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而中国的父母很少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也很少通…  相似文献   

10.
只要你走近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功人物,或翻阅他们的传记,你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父母并不是都曾经很深入地研究过如何教育子女,然后按照某一个方案或模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这些父母们无一例外,都曾经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与孩子始终保留着一条心灵交流的通道,他们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愿望和想法,支持孩子去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倾听孩子的诉说。而曾经作为孩子的他们,也了解父母的愿望和想法,父母既在他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父母又是可以一起玩耍、一起交谈的好朋友,父母与孩子的心灵始终是相通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我们…  相似文献   

11.
—“你怎么越大越不懂事了?”—“你怎么就不像隔壁的小林呢?看他字写得多好啊!”—“别跑别跑,要摔倒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这样对他们的孩子说。父母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我是为了孩子好呀!可是,父母们一些不当的说法常常会让孩子们备受困扰:我真的就那么差了吗?隔壁家的小林样样都好,我就是没人喜欢的吗?所以,亲爱的家长们,千万别“随口说说”,有时候,你无心的话也许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适于对孩子说的5句话。1.“你怎么越大越……”典型说法:“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你怎么越大越不乖了。”“…  相似文献   

12.
"你能不能赶紧起床"、.快点刷牙洗脸,然后吃饭"、"你怎么那么磨蹭"……相信诸如此类的话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有时.心急如焚的父母实在等不及笨手笨脚的孩子,就会三下五除二地代劳:看到别的孩子成绩顶呱呱,而自己的孩子却总是中不溜.一些家长就坐不住了,劈头盖脸对孩子一顿训斥;看着别的孩子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自己的孩子一无所长,于是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拓展班、特长班一齐上马……  相似文献   

13.
推荐金句:“谢谢叔叔这样称赞你,很高兴吧!”“哎呀!你看,这个孩子真乖巧啊!他看见我的杯子里没有茶,便会替我斟茶,真有礼貌!”各位爸爸妈妈,相信你听到别人这样称赞自己的孩子时,心里一定甜丝丝吧!爸爸妈妈可能觉得不好意思,只略微笑一笑或者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原来都不是最好的回应!应该加一句称赞孩子的话,例如“谢谢叔叔这样称赞你,你很高兴吧!”对孩子来说是一支强心针呢!孩子看见父母以高兴的口吻来回应,知道他们因为自己而高兴,心里更愉快啊。父母在别人面前认同孩子是很重要的,这说明孩子所做的事是对的,也得到父母的欣赏,孩子的自…  相似文献   

14.
父母离异,孩子的情绪有一段混乱的时期。有的孩子会变得消沉、沮丧;有的孩子会表现出生气、退缩、自卑或攻击行为;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快乐。不管他们“变好”还是“变坏”,任何不寻常的表现都表示你的孩子需要有人帮助。这时离异父母应怎样帮助他们呢?一、离婚后,尽可能不要改变生活方式。完全改变生话方式可能对你有些好处,但却会毁了孩子。他们需要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事实上你也可能需要。  相似文献   

15.
你来信说,在上网的问题上,与父母意见不一,遭到他们的反对,父母限制你上网。只要你一接触电脑,即便是查阅资料,偶尔看一下你喜欢的页面,也会招致父母怀疑。渐渐地你觉得他们根本不理解你,跟他们很难沟通,于是你和父母好像成了冤家,见面话不投机。你心里压抑着很多心事,无处宣泄,最后在网络上找到了可以倾诉的朋友。在那里,你将自己的一切喜、怒、哀、乐、悲……毫不掩饰地讲出来。与网友越谈越投机.渐渐地有些依赖对方.总想跟对方说心里话。  相似文献   

16.
唠叨型。从心理学上讲,"唠叨"是种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某个道理,孩子明明清楚,可父母却絮叨没完没了,无形之中把孩子看"低"了,促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7.
主持:对幼儿来说,世界很大、很复杂,因此,他们心里时常会有不安的感受。虽然孩子渐渐长大,许多胆小、害怕的问题会逐渐得以解决,但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依然会困扰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敢在生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甚至还因害怕被嘲笑而拒绝参加游戏或集体活动。由于缺乏安全感的幼儿通常谨小慎微,害怕别人排斥,所以他们总显得孤独和压抑。对付不安,父母是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技巧的。这里有5位父母的经验,可以与你分享。  相似文献   

18.
学生对大量的作业、补习班总是避之不及,但是家长却乐此不疲地把孩子送进各种周末辅导班给他们"加餐"。这些真的有用吗?如果你做了父母,你会在孩子的学习上采取什么态度和做法呢?通过换位思考,或许你能理解父母的苦衷,或许你能对教育、对生命的成长有一番自己的见地。——出题者语  相似文献   

19.
少用否定句     
<正>几乎从孩子出生那天开始,他们就生活在各种暗示中。大多数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善于鼓励孩子的,也常常给予积极暗示"你会画得越来越好的""你肯定能抓到皮球"。但实际上,家长一不小心就会给予孩子各种消极暗示"你爬不上去的""你肯定洗不干净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消极暗示极有可能比积极暗示还多。同样,在教室里的各种暗示也一直都"生生不息"。孩子们很少能够有力量自我暗示,他们得到  相似文献   

20.
尴尬的父母     
当今的孩子确实是“人精” ,你看 :“他们早早地会爬会走会说外语 ,不足周岁就能拆玩具听电话和使用遥控器……” ,我想 ,如果说年轻的父母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几岁便能烂熟游戏机玩残电脑仍然喜忧参半的话 ;那么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孩子 10岁便开始春心萌动悄悄“恋爱”并开始嫌弃自己时 ,一定是坐立不安、如临大敌的了。可怜的父母们这时才发现自己精心培育的“希望”竟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在高度竞争的现代社会里 ,父母们当然不想使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父母们的良好愿望 ,于是教他们说外语 ,用遥控器 ,玩电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