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以谭恩美《喜福会》的中译本为例,对文化回译这一特殊翻译现象进行论述。通过分析文化回译中的困惑,对文化回译中的解惑进行探讨,旨在完善和规范文化回译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回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中国题材英语文学的兴起使"文化回译"成为翻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回译与文化回译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整理,对二者的定义、研究现状、不足以及发展前景都进行了阐释,旨在进一步厘清从回译研究到文化回译研究的发展过程。同时以文化回译为理论支撑,对于《大地》中译本中所体现的文化回译现象,从社会价值观、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家族文化观念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3.
齐明珍  闫珊珊  刘倩 《考试周刊》2010,(27):101-102
回译是将自己或他人的译语文本再翻译回归源语文本的过程,将互文性理论与回译研究结合起来更能指导对回译的本质和功能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回译对翻译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回译在翻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译是以译文为原文的翻译,曾被广泛用来检测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研究对比语言的特征。除此之外,回译也是培养翻译能力,尤其是提高翻译应试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能力以及相关检测翻译能力的一些翻译考试,围绕着翻译能力各个方面的培养,着重强调了回译在针对测试翻译能力细节的各种考试中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认为回译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5.
陆秀英  周灵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2-124
回译是以译文为原文的翻译,曾被广泛用来检测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研究对比语言的特征。除此之外,回译也是培养翻译能力,尤其是提高翻译应试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能力以及相关检测翻译能力的一些翻译考试,围绕着翻译能力各个方面的培养,着重强调了回译在针对测试翻译能力细节的各种考试中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认为回译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6.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7,24(7):125-127
回译在翻译研究领域是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落。我国学者对回译的研究多集中在把回译作为一种检验译文的手段方面。对回译用于翻译教学虽有人提到,但真正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多。实际上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适当穿插回译练习,能更加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并有效培养学生汉英语的对比意识,提高他们的汉译英能力。  相似文献   

7.
回译——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译对于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而言非常重要。文章首先探讨了回译的定义及其重要作用,然后讨论了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而指出回译是摆脱这些困境的有效方法,并举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大学英语写作和翻译一直是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的薄弱环节,写作和翻译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培养,讲究"潜移默化",有时甚至依赖"灵光一现"。这些特征常常让学习者感到苦闷,也让教学者一筹莫展。本项目对此开展了行动研究,用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手段探索提高英语输出能力的途径,并结合数据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分析结果。本文报告了回译练习法提高英语写作和翻译能力的行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回译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旨在提高英语输出能力的回译练习更有其特殊的运作方式。本文讨论的回译是从中文到英文的翻译,阐述回译练习对英文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创作的一部中国长篇小说,是一种跨文化写作,将此类文本翻译成中文属于一种特殊的回译,所以译者在回译过程中需要做到忠实传递和还原原文本的文化和语言信息。本文以"忠实"为翻译标准,通过对姚木兰对话描写的分析来比较其两个中译本在回译过程中是否忠实地再现姚木兰形象,从而得出在回译此类特殊文本过程中,其中的人物形象必须得到真实的还原。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张籍的诗歌《节妇吟》因其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在浩瀚如海的唐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就其三个英译本进行回译,对比研究各译本的得与失,以此来探讨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进而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引进回译这一概念有利于拓宽传统翻译教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唯一的能动主体,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得不到译论界的认同与关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得以凸显、乃至过分张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译者逐步成为翻译主体的过程并阐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此进一步强调译者主体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矛盾统一,并阐述了制约与能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拓了新的思路,产生了实际的效应。随之也产生了"翻译研究就是文化研究"之困惑,研究者们必须重新审视翻译研究的本质,运用文化认知回归和双重解读之策略,使其回到本体论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彭茜茜 《海外英语》2011,(8):200-201
Due to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 exact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is very hard to achiev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cour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ioms, we should properly adopts six methods on how to translate idioms by giving specific examples of translating idioms as omission, amplific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back translation and borrowing.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Chinglish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出发,探讨了减少与避免这种现象的相关对策,着重阐述了四种切实可行的常用翻译法:增译、删译、改译与回译,最后提出了对译者的要求,强调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对乐府诗的英译轨迹、译本研究和译者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并对相关的理论与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认为,当前翻译研究界尚缺乏对乐府诗英译的专门的、综合的研究,同时已有的研究存在着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等缺陷,并对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设想,希望能有助于拓展乐府诗英译研究的空间,从而对译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我国近现代的翻译理论谈起,回顾了我国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的翻译理论,阐述了对翻译的理解、翻译的标准和对译者的要求,并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误译做了深入浅出的评议。  相似文献   

17.
深度翻译是翻译实战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理论来源于文化人类学的深度描写理论和新历史主义有关历史语境的理论。研究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对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话语。开阔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按照译本的翻译形态,《诗经》向西方翻译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17至18世纪末)、确立阶段(19世纪)、转型阶段(20世纪初至80年代)、逆译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呈现出继往开来的发展脉络与分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