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莫林虎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19-122,137
钱谦益儒佛融合的思想,是明清之际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的反映。在钱谦益思想中,儒、佛两家思想既是难分难解的,同时又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特点影响了钱谦益诗歌创作的面貌,使得他的诗作得以表现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历史的丰厚内涵,在明清之际这一文化转折期成为承前启后的文化标志。  相似文献   

3.
张祜与佛道     
作为中晚唐时期的下层文人,在张祜的身上仍然体现着整个唐代的共同特性:以佛道来缓解心灵的压抑。而这种共同性,也正是诗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对佛老"异端",大加排斥,其反佛道思想在诗文中均有体现。韩愈的涉佛道诗令人注目,绝大部分诗作贯穿着韩愈辟佛倡儒的信念,或多或少表达了他排佛斥道的态度,传达出明显的反佛道特点。下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韩愈排佛,主要是利用《春秋公羊传》中的"华夷之辨"理论在佛教的宗教层面上反对佛教,很少涉及到佛教的义学即心、性等理论方面。韩愈与僧人交往并作序、赋、诗相赠的行为,不会影响其作为中唐时代排佛最猛的儒家知识分子的地位。韩愈排佛却在生活层面上与僧人交往的这种矛盾性是在佛教从宗教和哲学两个层面上影响传统中国的背景下,伴随着佛教本土化和华夏文明逐步容纳吸收佛教的进程中展开的。韩愈作为这个进程中感受冲击剧烈,表现也极为活跃的宋代理学兴起之前的儒家知识分子,所引起的争议也就更多。  相似文献   

6.
佛教与道教在其教化的历史中呈现出复杂的关系形态。它们不仅为了争取教化的权力而进行激烈的论争,而且在若明若暗地相互吸收对方的教义为我所用。另外,它们还在客观上达成了强化儒家教化的“共谋”。  相似文献   

7.
覃子豪的后期诗作从具象走向抽象,充满神秘与幽玄的情调,知性、深奥、超然、空灵,由此可见以西方象征主义为首的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也可见佛教、道教的影响,如禅悟、静寂的禅境、老子式的辩证法等,中西合流,圆熟优美。  相似文献   

8.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任何宗教都无法超越尘世,一切社会存在都是其必须求证和超度的涅槃。其彰显的伦理道德、慈善与平等等价值观,以及现实中对主流文明的普遍适应性,是其生存的基础与根本。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1939年的南岳佛道抗战很好地演绎了这些特性,而这些特性依然是我们现阶段需要遵循的基点,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佛道文化与唐代武侠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武侠是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武侠,唐代武侠小说的模式预示了后代武侠小说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以写实为特点的侠客传记向以虚构幻想为特点的武侠小说的转变;唐代佛道文化的繁荣鼎盛,是这种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佛道诗占其存诗总数的五分之一,这类诗表现了孟浩然对佛道的向往及其领悟佛法大义的感受,尤其通过渲染环境的幽绝静谧传达出其坐忘入定之心,这类诗的成功是与佛道的妙悟对孟浩然的影响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诗僧帛道猷以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创作不含玄理的山水诗,这在东晋诗坛一枝独秀。他创作的成功与般若学的兴盛以及他超脱尘俗的生活态度有关。他的山水诗是诗学从“体道”走向“体物”的先驱,其诗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为后人称颂,成为诗家典范。帛道猷余韵波及后世,历千载而不衰。  相似文献   

13.
诗仙李白与儒、佛、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思想有“仙味”,是因为他融儒、佛、道为一体。这也是其诗魅力无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揭示我国传统小说脍炙人口,走俏文化市场的一个原因——佛道文化孕育了我国传统小说的人物崇高美、情节圆融美、环境奇幻美,也同时造就了以佛道混合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艺术欣赏心理。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一个主题是佛道二教所主张的对世俗的超脱,《好了歌》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这一主题与酒文化的关系是相通的,即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内涵之中就包括超脱世俗之主旨.中国历代的学者与文人之所以对酒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也正是这种主旨的体现,从而形成了一种世俗超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对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状况,学界看法颇为分歧。此一阶段,儒道释三者鼎立,互相斗争又互相交融,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当中。儒学在这一阶段虽处境困难,却没有停息,主要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发展,并且通过对儒释相关内容的摄取,而最终为宋明理学的辉煌时期得到来奠定了坚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据于儒 ,易于老 ,逃于禅”似乎是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生活 (或历程 )的典型模式。他们往往先是在儒家入世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但现实社会混乱的政治秩序、黑暗官场残酷的游戏规则、万千世子无情的激烈竞争 ,常常毫不留情地粉碎他们的梦想 ,在济世之志渐衰、独善之求日增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会到道家那里去求精神慰藉 ;一旦其独立的人格受到严重损害 ,自由的精神受到重大创伤 ,道家重身轻物、少私寡欲、守柔处弱、无为不争、超然物外的原则都不能熨平思想的伤痕时 ,他们又往往会遁进空门 ,用禅定之法来实现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8.
在苏轼的思想中,儒佛道三家思想并存,并已深度融合。这三种思想随当时的情势不同,或消或长。在苏轼顺利的时候,儒家经世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当他处于不利境地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保护自己的精神屏障。前后《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达观,正是佛道思想在当时处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袁宏道与儒佛道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时代精神的影响使袁宏道在儒道佛三家关系问题上取圆融整合的态度,以直追先秦的真儒学反对宋明伪道学,同时广泛吸取老庄自由的生命观念及掸宗思想,以道补儒,以禅诠儒,从而在出世与入世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上实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调和统绪。袁对三家文化的取舍整合,展示了中国古代以适意主义为入生哲学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20.
感伤情绪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无题诗中的感伤情调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口佛道的感悟分不开,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口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