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构建政府形象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良性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政府巨大的软实力和无形资源。新媒体的发展为政府构建良好形象带来了新的挑战。转变传统观念,积极利用新媒体,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是构建政府形象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面对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新媒体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在传播渠道、时空范围、公众的互动参与等方面比传统媒体更具优势。为此,政府应做到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的比较优势更好地为传播城市形象服务。东莞市多年来饱受公众和媒体的曲解,城市形象每况愈下。虽说近年来市形象推广办公室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自优势,努力树立城市形象,但未来更需建立围绕新媒体的系统机制以为东莞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政务微博作为政务新媒体的“主力军”,肩负着公共服务与信息传播的重担。为了构建一个属于我国的政务微博公众满意度模型,在借鉴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SPSS 26.0和AMOS 26.0软件对收集到的360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政务微博的整体满意度均值为3.50分以上,其中感知信息质量与公众满意度,公众期望与感知信息质量、公众满意度,公众满意度与政府形象、公众信任,政府形象与公众信任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此,给出提高信息发布质量、满足公众期望、改变政府形象、增强公众信任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公众对于政务微博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4.
政府是公信力的客体,但却是政府诚信的发出者。公众是政府公信力的主体,也是对于政府诚信的接受者和评价者,新媒体则成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并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承担对政府公信力放大和消减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新媒体环境对政府公信力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政府电子网站公信力,建立政府回应机制,强化与网民的互动,健全公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政策制定制度,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实现网民自律等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的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网络宣传和应对网络舆论方面,存在缺乏新媒体意识和互联网思维、缺少预警机制、网络资源分散、传播策略缺乏时代感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地方政府需优化监测手段,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化被动为主动,构建公众参与式互动平台,提高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维护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6.
垃圾焚烧冲突事件作为我国转型社会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体现的是公众参与对政府风险决策的现实影响。在体制内公众参与制度建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众借助新媒体实现主动知情,改变其与政府风险协商时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并借助新媒体来结构风险共识与利益认同,有效进行行动动员;通过策略化的新媒体传播实践再造制度化参与空间,深刻影响着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5,(6):37-39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显突出,对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广西正在政务公开工作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扬长避短,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提供民生服务,化解公众疑虑,汇聚和传递正能量,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公众对重庆中小软件企业员工形象的评价与认知,采用自编问卷对360名外部公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员工形象整体上趋向“中上”的评价;不同性别、学历的公众在对员工的生理形象、风度形象和才学形象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职业的公众只在对员工的风度形象、才学形象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公众认知员工形象的渠道依次是报纸、电视、亲身经历、网络等。  相似文献   

9.
政府形象是影响行政管理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政府有效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前提。自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建设以“最大的任务是要造福于民”为己任的“负责任的政府”,通过构筑强大的政府信息传播网络、正确处理与传媒关系、善用新媒介和新技术、大力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积极主动应对危机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政府形象的传播能力,使公众的认知和评价具体化,体现出完整的政府形象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服务型社会下,文化服务的内容与形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为了发挥文化传播的基本功能与作用,应紧抓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公众服务的质量。文章结合新媒体在博物馆公众服务中所拥有的作用,探究新媒体在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健康而全面地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11.
政府公共警告是行政法学上的一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警告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广义上的政府公共警告是指政府性组织向其权力辖区内之社会大众公开发布其所掌握的可能对人们造成较大危害的行为、商品、事件等信息,以促使人们产生警觉心理的行为总称。狭义上的公共警告是指政府性组织针对消费风险向其辖区的居民发布的公共警告。政府公共警告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治理手段,在我国消费领域亦有实践。但目前我国尚未有关于公共警告的专门法律,政府公共警告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各层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在法律性质、价值目标、行为方式、适用范围、时间要求、具体程序等方面,政府公共警告与警告处罚、应急预案、媒体曝光等存在很大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公共警告是一种特殊的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但在风险社会,政府公共警告具有制度独立之价值与必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传媒促进舆论监督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越来越自觉地将媒介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治理技术.这种治理技术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媒介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也出现了记者腐败、媒介权力越界、监督失度等现象,使媒介的舆论监督偏离正常的轨道.199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我们提出发挥媒介舆论监督的治理功能,有利于提高舆论监督过程中公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把握舆论监督的度并推动舆论监督的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公车改革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公车改革有利于减少公车消费,为公共财政减负;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政府形象;消除公车特权观念;杜绝公车使用中的腐败行为。因此,不管公车改革难度如何,政府都应大力促使公车改革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4.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施政行为的体现,直接关系到政府政策的落实情况,并且影响到政府的信誉和形象,政府采购制度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和有效竞争。它将透明规则和竞争机制引入政府管理,已成为规范政府消费行为的制度规范,因此在国际上普遍实行。我国政府作为最广大公众利益的代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的消费行为也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使其消费行为形成合理而明晰的制度规范,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性,这是高效、廉洁政府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5.
政府流程再造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对塑造具有公共服务精神和高效能的政府,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流程重建是实施政府流程再造的核心举措,关键在于对政府业务进行现状描述、要素分析、规范优化.  相似文献   

16.
政府形象和传媒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新媒体重构的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下,政府很难控制和垄断传播资源,给旧有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挑战,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刻影响,政府亟需了解新媒体的特征,高效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塑造廉洁、透明、亲和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7.
微博创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途径,也改变了政府参与社会管理、与社会公众互动交流的方式,政府官员的微博日益成为与民众沟通的新平台。浙江省3 000多名干部开微博,使政务微博初具雏形,现阶段如何发挥政府官员微博的传播优势,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关心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将中国社会化媒体视作政治舞台,分析在公共议题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框架建构和话语竞争作用,考察不同政治行动者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以此探讨这一符号化文本传播过程带来的理论启示。通过对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议题公众正在取代传统媒体成为社会化媒体上最重要的公共议题发起者和议程设置者;媒体话语仍主要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范畴运作,并试图通过专业化的框架建构延续自身的权威性;政府开始尝试在新媒体场域中直接向公众推送议程,但其生产的符号却被其他行动者转换为一种象征权力;意见领袖的主要角色在于策略性地运用框架建构扩大公共议题的支持基础,并与议题公众、媒体适时联动,共同推高公共议题的能见度。公民话语、精英话语和媒体话语的合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话语构成了压力,但这一线上话语竞争的优势却并不足以改变线下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微博等掀起的"微革命"越来越呈现出影响舆论甚至制造舆论焦点的力量。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的管理者,可通过微博采用"微处理"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回应关切、沟通信息、服务群众、引导舆论、规范行为。熟控"微传播"是确保微处理有效运作的前提,破解政府面对危机时的惯性思维是微处理有效运作的基础,建立完善微传播系统是微处理有效运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为同国民政府争夺政治符号,混淆视听,汪伪政权非常重视对自身“正统”形象的塑造。他们利用国民党政统,成立伪中央政权,侈谈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标榜遵循儒家思想。汪伪政权的傀儡性质决定了这场塑造“正统”形象的闹剧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