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晓林 《中小学电教》2008,(11):100-100
<正>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诗歌朗诵有如下意义:一、启悟人性美朗诵诗歌,既为人类,也为个人。首先,人类需要诗歌为生命找一个理由。正如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其次,老年如散文,中年人像小说,青少年是诗歌。于朗诵中青年人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于吟诵中  相似文献   

2.
儿童诗歌教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取功利的价值观,是无功利欲求的观照。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曾说过:"人,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大地。"这告诉我们,人在为物质生存保有生命,而辛苦劳作。但同时,还会为一种灵魂的提升,精神的享受而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要诗意栖居大地就要过一种诗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著名诗人王家新指出,诗歌教学"要以语文为本位,教出‘语文味’,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和美"。也就是说诗歌教学要氤氲着一种诗意。如果没有诗意,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就没有灵魂的升华和投入生活的激情。诗意的课堂一定是充满魅力的课堂,诗意能演绎成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故事,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之前的隐士虽已有零星的诗歌创作,但他们多为坚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教义的苦隐者,尚未出现真正把归隐生活和诗意人生相结合的"隐逸"诗人。陶渊明则是第一个把归隐生活与诗歌创作、诗意人生相结合的诗人,陶渊明则在归隐之后,他的精神寄托主要在做诗。陶渊明在诗歌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诗性的精神城堡。陶渊明归隐于诗的生存样态,为他以后的士人提供了一种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5.
"诗意的栖居",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里最早提出的,即"人,虽满有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诗人的诗句作了诠释,并提出"人应当诗意地栖息"的观点①."诗意的栖息"是一种精神诉求,更是一种生活理想.而纵观我国古人的一些人生追求,其中最彰显的就是这种"诗意的栖居".因此,这就为我们重新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提供了一种视角,或者说,他的"陋室"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栖居"的一种范本.  相似文献   

6.
诗人自荐     
诗观:诗歌是一种内心的真诚与真实,是对生活现实的思考与呈现。寄语: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首先是诗意的、美好的、真诚的,它坦诚了一个人对世界、人生、生活、时间……最为真实的部分。人的内心是脆弱而柔软的,它需要安慰、支持、信念,而诗歌就给了内心最宁静的享受。少年情怀总是诗意丛生的,读诗,写诗,热爱语言吧!  相似文献   

7.
诗意是一种共鸣的艺术,这种共鸣来自于欣赏者与创造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外国诗歌、小说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诗意的共鸣都会不自觉地显现出来,这种诗意的共鸣可让文学作品和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8.
2007年湖南卷     
《同学少年》2008,(7):18-21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诗意地生活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  相似文献   

9.
重庆诗人冬婴的诗歌写作以"根性写作"的方式反拨着无根时代加诸于人的种种对于自由的限制。他在其诗歌写作中执著于追索人类的"情绪与智慧之根",将被"现实性功利性"与"即时性"所缠绕的"诗意"释放出来,伸展到人的心灵才能抵达的领空。他的写作植根于人对于自身终极存在的不懈探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顽强叩问,植根于人对"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向往。他用诗歌来平衡消费时代的种种弊端所导致的不平衡,来摇撼欲望超载的过重的一端。他以长达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证明了心灵对于人的完整性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诗意的人生"是人们对于有着个体生活情趣和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生的描摹,这样的生活充满了美的点缀,个体精神境界水准大幅提升。在高中教育阶段,要注重"诗性美"的存在价值,将语文课堂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在"诗"的国度里感受诗歌的意蕴之美,从而提升高中生的审美情趣。一、在诗意中感受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中的诗歌课堂教学容易俗套,缺少诗意。例谈了让诗歌课堂教学"诗意"起来的四种做法:诗意的导入;诗意的朗读;诗意的表达;诗意的想象。让诗歌课堂教学的"诗意"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12.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安居。"是的,我们以万物灵长的骄傲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但是,我们——一群古老的文明与古老的语言的薪火  相似文献   

13.
正翻开历届高考语文试卷,如果有作文的话,往往有这么一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诗歌就这样被放逐!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会用"如诗如画"来表达赞美,会用"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来标举情怀。人往往会向往"诗意的栖居",但在考试中,却排斥了诗歌。固然,诗歌往往是最个人化的表达,有不可把握之处(主要是答案标准化方面),但我们的教育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又排斥了个人化  相似文献   

14.
佘蜀强 《师道》2012,(Z1):73-75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及:"语文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诗意的教育,自然不是诗歌教育。但是,优秀的诗歌应当是最富诗意的。在文学教育中,诗歌毫无疑问应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诗意地栖居     
[话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诗歌使人灵秀。可见发现诗意、体验诗意乃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缺少了这样的发现与体验,人生可能变得残缺。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有生活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6.
杨菲 《教师》2013,(7):90-90
古诗,文字精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诚如培根所说:"读诗使人灵秀。"但小学生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等都感到遥远陌生,在理解诗意仅停留于"译"诗和背诵,而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则只是肤浅、表面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通过睿智的引导来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里跨越千年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理念】"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选入教材的诗歌文本往往短小,在文本研读之外,教学内容更应往建构"这一个人""这一个世界"或"这一个天国"的方向努力;也只有让诗人从文本中站立起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才能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感律动,才能深入诗人更辽远的诗歌王国。此外,诗歌教学的语言组织应该呼应诗歌质朴、干净、诗意的风格,这是诗歌教学内容的有机组  相似文献   

18.
任英 《内蒙古教育》2013,(13):33-34
<正>一、注重积累积累是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诗意生活、诗意人生的土壤。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三百首"的积累就是诗意种子发芽、生长、壮大的沃土。其实,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诗意的基因。所谓诗意,本身就是生活,是人的情感与思想借助于想象的一种表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心之官思也",这个  相似文献   

19.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让学生作文充满诗意是实现作文"有文采"的途径之一。作文要有诗意:一是可让古今中外的诗歌融入文章,直接引用或化用;二是借鉴诗歌写法,营造诗般的意境。作文要达此境界,应有较深厚的诗歌积累,熟能生巧。  相似文献   

20.
诗意地生活一考生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