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这是一名美国教师为在美国就读的中国女孩斯蒂芬的大学推荐信中的一句话。斯蒂芬在国内读书时,是一个“没有数学脑子”“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女孩,可到美国仅仅三四个月,就顺利地渡过外语关,并在各学科获得全面进展,甚至有点出类拔萃。这巨大的变化令所有了解她过去的人感到吃惊,人们不得不问:斯蒂芬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飞离”主题是主人公斯蒂芬与家庭、国家、教会的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斯蒂芬的叛逆性格也是社会的产物。质言之,斯蒂芬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斯蒂芬这个人。斯蒂芬冲出束缚在他身上的家庭、国家、教会的罗网,走向流亡的主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爱尔兰的社会现实,艺术家的命运以及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具有较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尤利西斯>被认为是一种对发生的事情不加分析的胡乱堆放,但是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所有事件都是直接或间接与斯蒂芬和布鲁姆两个人相关的,而且斯蒂芬和布鲁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神秘的统一.本文试图借用艾里克·威斯特的观点来探讨这一神秘的统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发展小说和具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叙述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迪达拉斯的成长历程。乔伊斯在书中多处使用了重复叙述手法。这主要包括对分层结构的重复,对内心思想、对话等的重复。这些重复既体现在总体结构上,也体现在文本内容方面。它们既是斯蒂芬对传统线性文本和真实世界的重构,又是对过去的重新记忆,也是内心自我对外在世界的重新体验。重复叙述模仿了心理现实以及斯蒂芬的记忆过程,也表现了斯蒂芬的理解过程。其中的分层叙述还邀请读者参与到文本中来。另外,书中出现的一些重复叙述还形象地表现了斯蒂芬的情感状态以及他对自我的探求。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创新性地采用了顿悟以及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该两种手法并非简单地以传统的方式从旁观者的视觉角度来描绘人物,而是直接向读者展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思想及情感变化。鉴于《画像》中顿悟和意识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作者更为准确地揭示了斯蒂芬隐秘的精神世界,因而有必要在此对于它们各自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意义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金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销量超过3亿5000万册,而且几乎每篇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被称为最会赚钱的作家。但是,斯蒂芬.金却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去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微型故事。有一次,他花两周时间构思了一篇短故事,投到杂志社。收到样刊和稿费,斯蒂芬.金非常开心,兴致勃勃地告诉一位前来造访  相似文献   

7.
勤奋人生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  相似文献   

8.
神话原型在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主人公斯蒂芬·代达罗斯(Stephen Dedalus)跟随了圣徒斯蒂芬的名字,同时又跟随了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艺术家代达罗斯的姓氏。“斯蒂芬·代达罗斯”是主人公命运的预言,是圣徒斯蒂芬和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原型模式的置换变形,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流亡主题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文章深入挖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流亡主题原型,认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对流亡生活的选择源自乔伊斯文学传统的流亡母题的继承及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乔伊斯对斯蒂芬的流亡故事的构思也成为解读他后续作品的重要原型。流亡主题不仅体现了斯蒂芬的灵魂拯救之路,也昭示了在充满饥饿、战争、贫穷的20世纪初期,流亡已成为艺术家走出迷茫与困惑以求得到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表现了斯蒂芬意识的混沌、精神的净化和艺术的再生。作为小说文学艺术和思想内容的灵魂,水意象不但揭示额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而且见证了乔伊斯的文学衍变轨迹。斯蒂芬的精神困境和不懈追求揭示了现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只有意识的能动才能消解社会的精神桎梏。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要讲述了忧郁多思的主人公斯蒂芬从儿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是现代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斯蒂芬逐渐从一个敏感不合群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青年艺术家,在这期间,他对自己在宗教方面,艺术方面的身份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经历了伴随成长的欢笑与眼泪,最终,他的性格慢慢成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选择,即放弃神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两方国家,有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总是一家人全都在门口等候,向客人先介绍成年人,然后郑重其事地逐一介绍孩子:这是汤姆,这是杰恩,这是斯蒂芬……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当介绍到孩子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诗意的栖居地,场所常常指代故乡或祖国,蕴含依恋和忠诚等美好的人类情感。但在现代主义经典《尤利西斯》中,艺术家所栖居的场所却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化的新场所不但提供了新型体验和再度场所化的可能性,而且实现了反思旧场所的审美距离。以斯蒂芬的莎士比亚理论和斯蒂芬与作者乔伊斯的自传关联为基础,《尤利西斯》创建了斯蒂芬、莎士比亚和作家本人组成的移民作家群。他们的场所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诗意栖居场地的不懈追求,更表现在对旧场所心理、理性、文学等多层面的批判和审视。因此,斯蒂芬、莎士比亚和乔伊斯组成的多维三棱镜不仅连接历史与现实、文本与世界、人物和作者,更提供了透视20世纪初移民作家场所意识的多重视角。  相似文献   

14.
善哉 《班主任》2001,(10):41-41
斯蒂芬是个美国孩子,随父母在中国上学.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斯蒂芬被中国教师断定是"没有数学头脑,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不努力"的高二"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15.
“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提出并且比较系统地论述“讨论式教学”的 ,是美国教育家斯蒂芬·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D.Brookfield)和斯蒂芬·普瑞斯基尔(StephenPreskill)。讨论式教学是基于讨论这种形式来组织教学的 ,讨论涵盖了动态的且相互作用的、交换的且具有探究意味的、合作互助的、正规和非正规兼有的等等特点。在语文课程当中熟练地运用“讨论式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经历一次“未经预演的智力冒险”。在面对一个阅读问题时 ,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学生 ,都要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且要承认、尊重参加讨论的其他人的观点。学生一旦非常娴…  相似文献   

16.
斯蒂芬.茨威格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声誉,著名作家高尔基先生称之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他平生善于撰写中短篇小说,并以中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以斯蒂芬.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为主题,探讨作家在创作中所惯用的手法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采用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意识流技巧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全方位地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尔兰青年的成长过程。试以社会学中的角色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主人公斯蒂芬的角色行为的变化过程,即从童年时的角色扮演、青少年时的角色冲突最后到青年时的角色创新。  相似文献   

18.
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为意识流小说,细致刻画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主体化过程中的意识变化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为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方法提供了可能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见证了宗教冲突、民族运动、文艺复兴三大潮流的齐驱并进,如此风云诡谲的历史背景使得政治、宗教、艺术等多重话语集中爆发,各种社会暗涌也使得各式权力关系错综复杂。本文试图从权力话语角度切入,通过对斯蒂芬的主体化过程中的权力关系探讨,分析斯蒂芬最后如何难逃权力话语的牢笼。  相似文献   

19.
前来我区进行友好访问的美国印弟安纳州大学蒙古学教授斯蒂芬·霍尔克维科,四月二十九日下午应邀到我院蒙文系进行学术交流。蒙文系师生为斯蒂芬·霍尔克维科教授举行了欢迎大会。会上,我院付院长特木  相似文献   

20.
徐键萍 《文教资料》2012,(26):48-50
斯蒂芬和布鲁姆是《尤利西斯》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两者就像是两个质数。每一个质数都能分解出"一"和它本身,不变的"一"即"异乡人"的孤独感成为了他们的交集。在"此刻"这一点的相遇,斯蒂芬和布鲁姆仿佛找到彼此的同伴,但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乔伊斯在安排两人对话和行动时故意设置了思维的冲突和默契的断裂,显示了他们存在本身之间不可消融的距离,在这种不自觉的远离中,两个"异乡人"更显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