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元法”在流体模型中的应用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学物理中,往往遇到一些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研究对象难以确定或研究对象不是理想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等),再如问题中所涉及到的物理量是非线性变化量,无法用初等数学进行计算等情况。这时可以采取“微元法”,即将所研究的对象或者所涉及的物理过程,分割成许多微小的单元,从而将非理想物理模型变成理想物理模型;将曲面变成平面;将曲线变成直线;将非线性变量变成线性变量,甚至常量。然后选择微小的单元,利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能够简捷而迅速地得出结果。流体模型(如水流、气流、粒子流等)具有连续性作用的特点,若从整体着手,便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若运用“微元法”从微元下手,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相似文献   

2.
从积极意义上讲,通过微课的传播可以让很多普通的教师脱颖而出,会催生出更多的明星教师。 对于今年从上到下都关注的微课热,我们需要面对和认真思考很多问题。微课的概念,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learningobjects”(学习对象)概念很相似,“leal-ningobjects”是指一种基于单一的学习目标,具有完整的知识内容,使教育实践和教育评价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块。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微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用“云端”来上课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翻转”(亦称“课堂反转”)。但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对“微课”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面,甚至陷入了某种意义上的误区,这将有碍于目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革命。鉴于此,本文以“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为例,从“微课”的起源入手,就“微课”的本质与特征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真正翻转。  相似文献   

4.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次提出的。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地理“微课程”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教学主题突出、资源构成情景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6.
“量值等分”微元法就是将待求的物理量(设此量物理符号为x)作为分割对象,将其均匀分割成n(n→∞)等份.  相似文献   

7.
“惟妙惟肖”和“栩栩如生”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是表示很像的意思,但实质上是有差别的。在具体运用时,学生常常是模棱两可,含混而用。那么应该怎样区分呢?“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如郭先生画技高超,能惟妙惟肖地临摹出大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说明模仿得与原作十分接近,真假难辨。再如: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这说明弟弟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区别的办法就是前面能用“模仿”来修饰的,就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  相似文献   

8.
《方言》在说明词的地理分布或释词时,常使用“或曰(或谓之)”、“亦曰(亦谓之)”、“又曰(又谓之)”等术语,它们遵循一定的义例,“或曰(或谓之)”,“又曰(又谓之)”用于说解同义异词,包括同地异词和异地异词,“亦曰(亦谓之)”高于说解同词异义和同词异地。  相似文献   

9.
“微时代”也可以称为“迷你”传播的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影响人们的时空观。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人们学习方式的碎片化。碎片化学习为“微课”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微课”就是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的微时代的产物。目前的微课在表现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知识讲解型和艺术展现型两大类,而采用艺术展现型的文学微课更能体现“文学”的特质。文学微课必须满足三大特性,即教学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艺术性(欣赏性)。“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的设计和创作过程中主要有三大追求:一是艺术氛围,二是立体考察,三是反思质疑。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2008,(6):49-49
问: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日积月累”版块中的“读读记记”中有成语“惟妙惟肖”,有的成语词典写的是“维妙维肖”。我们这里的老师们说“惟妙惟肖”和“维妙维肖”都是正确的。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学生习作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本文围绕一个“微”字,通过“微写作”“微训练”“微修改”等形式,破解学生“选材难”“构思难”“描写难”“修改难”等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学培 《师道》2014,(7):22-24
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冠以“微”的热词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国已悄然进入全新的“微”时代,教育也烙上了“微”的印记“微课堂”、“微教研”、“微观察”、“微课程!”、“微公益”……彤微”时代下的课堂内外会有什么样新的风貌呢?能否给我们教育教学新的启示?让我们跟随几位老师一起来体验。“微”教育吧!  相似文献   

13.
一、微课发展的时代背景
  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一般认为它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按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进程,微课可分为课前预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等。由于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在教育领域被广泛认可,同时各学科的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开展。  相似文献   

14.
微课内容之“微”具有双重性,其在方便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之际,又带来诸多不便与不良结果.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理论引导微课设计,同时引导学习者设计有效的学习路径和知识管理,让微课内容不“微”.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学校“享受童年变出精彩”庆“六一”暨三好表彰主题活动现场,五(4)班正在表演“魅力体操”。两名表演者配合默契,动作流畅,把体操鞍马运动员训练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活动结束后,扮演“运动员”双腿的小卢兴奋地跑到班主任面前说:“老师,这是我在小学过得最有意义的儿童节,  相似文献   

16.
丁丽 《福建教育》2023,(3):25-27
<正>微课程原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教学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以视频教学为主要载体,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微课程的叫法被一些幼教工作者所采用,内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刘晓颖(2015)在《发现儿童的力量》一书中提出:“微课程指的是从儿童当下的兴趣、需要出发,由小及大,由一点到多元,形成连续、灵活、渗透的呼应式课程。”沈(2020)认为微课程不同于以短小视频为核心的在线课程,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微时代”的来临使“微教育”成为辅导员工作创新的必然选择。关注微情微意微需求、擅用微言微语微交流、立足微媒微介微载体,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亲和力和实效性,才能做好“微时代”的辅导员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锐 《天津教育》2023,(10):121-123
<正>微项目学习是对传统项目式教学的升级,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微项目学习具有“微”的特点,保留了原有的学习优势,完美融合课程教育标准,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情境化、项目化,克服了时间长、跨度大、评价难、要求高等问题。微项目学习以学生自学及小组合作为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其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新定义该学科的教学目标,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要求教师强化学生信息意识与计算思维,  相似文献   

19.
吴建荭 《辅导员》2014,(18):11-11
“微课”一词在近两年已经进入了大家的视线,所谓“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以短小精练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同一概念下的知识或者同一主题下的知识整理集合形成专题知识,如地理学科中“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图1).“专题”体现同类知识的整合归纳,按照整合范围大小和体系结构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大专题、小专题和微专题.小专题或者微专题是大专题体系结构中的分支部分,图1中“地球上的大气”这一专题下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就可作为一个微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