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笔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赔偿标准等角度阐述了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精神损害赔偿是救济人身权利损害的一项重要方法,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内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开始借鉴原苏联的民法理论和立法经验,否认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合理性,将精神损害赔偿视为资产阶级的民法制度而予以排斥。直到 1987年《民法通则》的实施才正式建立了新中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事立法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先进的民法理论战胜陈旧落后的民法思想.的一个重大胜利,也是我国民事立法思想从封闭、保守的原苏联民事立法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一大证明。但就我国现行的精神损害赔偿而言,还很…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害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中并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这不利于充分保障公民的权益。本文以余祥林案件为引,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立法缺失,指出了精神损害赔偿建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如何确定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方式以及数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方违法侵害他方合法权益(主要是人格权益),造成他方精神损害后果严重,侵权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文章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规定。阐释了侵权行为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主体,赔偿的客体范围及其在立法和实践上的突破,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与赔偿数额的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限于自然人。客体范围原则上限于人身权益.同时包括与精神利益有关的特定财产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以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为构成要件。赔偿数额由法官根据解释确定的几方面因素自由裁量。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赔偿是我国民法学旧的一个新课题,而“精神损害”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概念。对“精神损害”的定义应当反映我国《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合科法律的公平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化,化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非常迅速,几乎人人都知晓精神损害或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但在生活口语中,“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往往是同时表达同一个意思,即要么是表示受到了精神损害,要么是表示需要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我们不必对大众在法律术语的使用上做过高要求,但在理论研究上剐’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明确的区分,以避免理论上的混乱和立法上的瑕疵。  相似文献   

7.
精神损害赔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公民、法人人格利益的必要手段。因而,建立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民法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日趋完善,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不论从赔偿范围、还是在赔偿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强对国内外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的比较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原则方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物质赔偿精神损害,我国的法律对此已作了明确的规定,在保护的范围、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应在法律或司法解释中明确“精神损害”或“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应对权利主体作出恰当的规定;应从立法上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应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死者的权利受侵害的,其近亲属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0.
人格的保护和精神神赔偿的确立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才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三个方面阐述依实际有效性,通过立法确认受害人依刑事附带民事程序取得经济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