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学习》2002年第10期上刊登了刘名儒老师的一篇《关于“攘外必先安内”》的章,在这篇章里刘老师认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1932年在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其实,早在1931年11月,蒋介石就已经正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及“攘外必先  相似文献   

2.
“攘外必先安内”是“9·18”事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从“9·18”至西安事变,这一“基本国策”被贯彻执行达5年之久,对中国的政局发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这一政策,探讨南京政府确立这一政策的主客观原因,进而剖析、评述这一政策的内容、性质和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估价国民党该段时期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拟对此作一初  相似文献   

3.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党30午代采取的一项延续时间较长,影响重大的政策。它是蒋介石在内部纷争不断和外患交加的错综复杂形势下提出的,是当时主观、客观及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这一政策从表面上看带有某种客观性,但本质上是反动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在“七七”事变前制定并实施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根据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此政策进行客观分析可知,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由国民党政府的本质和国家的对内职能决定的,也是当时特定的、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产物,与蒋介石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安内攘外”作为蒋介石处理内外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历来被学者们所关注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政策的不同层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讨,但对该政策的成因探讨不多。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该政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8.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是维护中国四大家族根本利益的政权。这个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发生了由不抵抗到被迫抗战的变化。本文把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它的规律性。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塘沽协定》。这一阶段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其对外政策是采取亲英美、反苏和对日不抵抗的政策,对内是集中军事主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在田中内阁时期,早于1927年6月下旬及8月13日,先后召开两次  相似文献   

9.
自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49年12月20日蒋介石撤离大陆,在这短短二十二年时光中,对台政策起了一系列的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始终没有脱离“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之要旨。  相似文献   

10.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11.
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争夺东亚霸主的必然结果。一、美日关系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之前。这一阶段,美国经济实力较弱,南北没有统一,矛盾激烈,面临内战,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利益上尚未形成冲突。第二,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到蒋介石重新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实权的1928年。这一时期,美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日本也业已成为亚洲的强国,在对华政策上,两国都着意扶植代理人,既勾结又斗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府院斗争的形成便是例证。在…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原因有三:一是强烈的息争御侮爱国思想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促使;二是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认识上质的变化和他与蒋介石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一、二是内因,三是外因。  相似文献   

13.
1927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后,国民党实行消灭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为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方略,由城市转向农村。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从军事上、政治上大力整合内部,实施政治体制与财政经济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向前推进一步。面对日本大举进攻中国,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积极进行抗战准备,与共产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中山舰事变”中实行不反击而妥协的退让政策,这是失策。本文分析的结果认为:事变后进行反击的条件不充足,只有妥协一途,但在蒋介石迫诱和共产国际的压力下,中共实行了一条妥协退让以容忍同蒋介石修和的政策,而不是妥协退让以准备独立的武装力量同蒋介石对抗的政策,这才是失策。  相似文献   

15.
1954年,杜勒斯以“台湾地位未定”为由,制造“两个中国”。他面告蒋介石,美国把台湾同中国大陆之间的冲突看成是国际战争而不是内战。这一方案立刻遭到海峡两岸的猛烈抨击,双方都声明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蒋介石在台北的公众集会上强烈谴责“两个中国”的设想“荒谬”绝伦,斥责提出此主张的“民主国家”是“不守正义”、“不讲公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1956年,章士钊带了一封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前往香港。信中建议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曾长期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方针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与不抵抗政策有何关联?有的同志认为,“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迫使国民党政府改变其不抵抗政策。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任外长宣誓会上演讲,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考’……”[1]笔者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并非是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改变,两者一脉相承,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一、周年代蒋介石提出的“摇外必先安内”有其特定的政治内…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对日政策转变的主观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从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对日抵抗,除客观环境所迫外,还是有其主观因素的。本文从(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二)对中日战争危险性认识的逐渐加深,抵抗念头的产生;(三)始终恪守“最后关头”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旨在说明蒋介石所具备的民族意识是其转变政策的主观因素,当然,这个转变是曲折的,文章试图从一个侧面分析蒋介石这个复杂的两面性人物。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15页引用了这样一段史料 :“一九三一年十月蒋介石派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的完整 ,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这里的“中国本部十八行省”究竟指哪十八个省 ,不仅同学们不知所云 ,许多老师也有点搞不清楚。说起“中国本部十八行省” ,还要从清朝谈起。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 ,名义上是满汉平等 ,实际上实行抑汉政策。而满人人数又太少 ,为巩固统治 ,对中国边疆的少数民族实行优待和笼络政策。在划分行省时 ,将汉族聚居区域划分为十八个省 ,即直隶、江苏、安徽、…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41页 :“在国民党五中全会上 ,蒋介石说 ,他的‘抗战到底’的‘底’ ,就是‘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这种表示 ,意味着可以放弃东北和华北的主权……”193 1年“九·一八”事变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亡 ,全国人民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进一步助长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东北后 ,对华北又发动了新的侵略扩张 ,193 3年初日寇占领热河省 ,并对山海关等长城…  相似文献   

20.
面对发动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的蒋介石和受此打击的汪精卫,各种政治势力因目的的不同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分别持不同的态度,苏俄及其顾问为使统一战线不致破裂以及挽救莫斯科在广州摇摇欲坠的威信,采取了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当时中共应持的态度。蒋介石也因此逐步取得了更大的权力,而失去各方支持的汪精卫,深感在政治上已无发展的余地,于是只好“负气”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