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广州体院一九八○年第一期《体育教学与训练》上发表了《合理安排中小学体育课密度运动量》一文,就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量的安排提出了一个参数指标,目的在供同志们参考: 小学:120——130次/分;高中女生130——140次/分; 初中:130——140次/分;高中男生130——150次/分。随后,倪雁宾同志在同一刊物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发表了题为《关于运动量的评定问题》的文章,对我们提出的上述参数指标提出了三点意见,原文摘抄如下: 1、提出体育课每分钟平均心率的参数指标,应根据儿童的基础心率来考虑。据多方面的有关资料报导,例如,11岁(小学三、四年级)儿童的平均心率约为80次/分(见本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您好! 五月五日的来函收到了。来信提及课的“平均心率/基础脉搏”所得结果称什么指数较准确。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不一。大致三种,一种叫运动量指数;一种叫强度指数;一种叫心率指数。《运动医学》教科书P31中提“运动量指数评定”称运动量指数;我在我院学报发表的文章中提过强度指数。因为运动量包括量和强度两方面,从心率测定课的运动负荷只能反映强度的大小,因而用强度指数比运动量指数更确切些。现在有同志提出,运动强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率大小只是反映强度的一方面,因而用心率指数更确切。但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测定和评定体育课的运动量,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及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学校体育科学化的进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目前普遍采用的心率测定法中,体育课的平均心率是测定和评定运动量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为了求得它,需要测试者做一系列繁锁和复杂的测试及换算工作。在测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地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体育教师本人在授课的同时,又无法胜任繁锁地测试工作。因而使探索体育课运动量的科学规律的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能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测算方法,使广大体育教师在自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体育课是青少年能否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是体育课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用生理方法作为检查运动量的指标很多,如脉搏、血压、血红蛋白、尿蛋白、最大吸氧量、体重、心电图等等。其中以脉搏指标简便易行,而且实践证明运动量的大小与心率变化密切相关,故普遍用测量脉搏变化作为评定体育课运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中心环节,所以体育课要有适宜运动量,才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因此,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都十分注意,如何根据课的任务、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等,合理地安排好课的运动负荷。而人们也常常把运动负荷作为评定体育课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评定负荷的指标,其中,以平均心率和运动量指数为最常用的两个指标。但实践中,我们发觉这两个指标是存在差异的。到底用那个指标更可靠些?本文就是为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一、任务与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小学体育课密度、运动量的研究比较重视。但是,迄今为止,从国内外有关资料来看,在如何评定体育课运动量大小的方法和合理安排体育课密度、运动量的指标上,还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在中小学体育课中,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性別特征和不同的教材项目,反映在密度、运动量上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评课时,常采用“心率双高峰”曲线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定指标来评定教学效果。这一指标的确定主要依据生理学的理论基础,人体运动时适宜的脉博跳动反映心血管系统工作的机能状态,适宜的运动量会使人体的机能逐步得到提高。因此,体育课进行准备活动时,人体的心率从安静的状态会有一次逐步升高的高峰出现。准备活动后,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心率逐渐下降,而且这次高峰的峰值要高于第一次的峰值。这种“双高峰”被认为是合理的运动量安排,为此,每次评课时都要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按规定进行心率测定。这就是对一般体育课…  相似文献   

8.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安排运动量,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前,测定体育课的运动量一般以平均心率为主要依据。传统的计算公式是:  相似文献   

9.
评价体育课运动量一般运用计算课的平均心率的方法。计算课的平均心率有两种方法。一是点算法,即用测得的脉搏频率直接计算;一是面算法,即用求面积方法计算。目前,多以面算法为主,因为面算法较全面反映课的运动量。用面算法计算,一般要经过三个计算过程: 一、求各区生理负荷量之总和,其公式:  相似文献   

10.
心率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激烈的肌肉活动,给身体各器官系统带来一定的生理负荷,引起各种生理机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由于人体生理机能的多样性,反应这些机能变化程度及特点的生理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我国现状看,还不可能普及运用很多精密复杂的测试仪器和手段,而心率指标的测定,不需要复杂仪器设备(一块脉率仪或手测即可),亦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所以,在体育运动中通常用心率指标来反映运动量和体育课的密度、强度及评定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身体机能状况。  相似文献   

11.
1.前言心率是反映人体生理功能重要指标,能客观反映运动负荷的强度,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越大,心率增快越明显。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以心率作为评定体育课的运动量。体育教学要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必须给学生承担适宜的生理负荷量。由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训练程度不同,生理的负荷量是有差异的,而且随着学生体育锻炼的加强、机能的改善和提高,生理的负荷量也是不断改变的。为使学生在运动中懂得掌握适合自己的合理运动负荷,笔者试图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率测定,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热情,增强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来检查分析一堂体育课的效果,往往以两基教学、运动密度,生理负荷(简易方法用心率曲线)三个主要因素来探讨研究。 运动量是作为一种力的表现形式,是在人的外部所能见到的;而心率变化则是一定的运动量作用于人体后所反映的生理负荷,促使人体机能起适应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是衡量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体育课上学生的适宜练习密度和强度进行了研究。我省马鞍山地区,对学生学习不同性质教材的最高适宜心率也进行了探讨。尽管各地的研究方法不一,但一致的观点是,由于地区、教学条件和对象存在差别,故体育课中练习密度和强度的安排不可能有的绝对统一指标。要谋求学生在课中适宜的运动负荷,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了解芜湖市初中体育课练习密度和强度的一般水平,以及在课的不同阶段,练习密度和强度分布的特点,进而提出芜湖市初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XF——3型心率遥测仪,对参加1986年全国女足锦标赛(10场比赛)的长春、山东、广东15名优秀运动员以及1987年国家女足冬训期间练习比赛和大运动量训练课进行了心率测定。旨在取得代表活动负荷强度的心率指标,探讨其变化范围及规律,从而为女子足球大运动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测试结果表明,全场平均为168±4.1次/分,最高心率的平均值为192±8.9次/分,最低心率的平均值为142±8.3次/分,比赛中心率较安静时的增长值平均为105±8.8次/分。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率在174次/分以上出现时间平均为36±12.5分钟,持续时间平均为8.1±4.5分钟。180次/分以上出现时间平均为20.6±10.4分钟,持续时间平均为4.5±2.3分钟。女子运动员比赛中心率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体育教师能够用心率来反映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强度。但是如何系统运用心率训练的知识为体育教学服务目前还很少。本文将系统地阐述心率训练的基本概念以及在各种体育教学课中如何运用心率知识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这对于提高体育课的科学性、让体育课中的教学更加安全有效、提高整个学生的体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可以了解呵护心脏的重要性。一、心率的概念及其与运动的关系心率是反映心脏跳动频率的快慢,在运动过程中,心率在一定范围内(110次/分~170次/分)与吸氧量、人体做功能力呈…  相似文献   

16.
一、目的《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79年第四期)曲宗湖、罗映清的《上好中小学体育课的几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曲文)所提出的“适当地增大体育课的运动量”问题,对我们的启发很大,这一问题也是当前我们中小学体育课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曲文”中提到日本“小野三嗣”的《中小学体育课运动量究竟多大适宜》的论文中,提出用“平均心率”来衡量体育课的强度大小。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为此目的,我们在学校领导和辽宁省体育科研所的支持下,进行了初步尝试,应用近代发展的数理统计的重要分支:最优设计理论——“回归旋转设计”,的方法,对我校初中三年七班的同学,比较科学的安排了试验方案经过近三个月的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我国优秀男女举重运动员训练课中的心率进行了测定,以期找出本项目的心率特点、规律,为教练员客观地安排运动量、强度、合理掌握训练间歇提供科学参数。  相似文献   

18.
苏联基什尼奥夫市34中学体育教师西格维奇介绍了评定体育课运动量的工作经验:在45分钟的体育课中,每隔3分钟测定一次学生的心率,然后把心率值填在一块有坐标图的大黑板上。西格维奇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在采用不同强度练习时控制运动量;第二,可以使学生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进行自我监督;第三,可以使学生亲眼看见而且相信:不同强度的练习能对肌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他说,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他们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有效的体育课和科学有效的自我锻炼与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监控教学和锻炼强度的最简便实用的方法就是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然而,监测认定学生运动量和锻炼强度的心率测量方法却不尽相同。有的老师像医生诊病一样触摸手腕桡动脉处,有的触摸颈动脉处,也有的直接触摸胸部心脏处。哪种方法更合理更准确,认识不一。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20.
<正> 合理安排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当前体育课密度和运动量的测定,由于方法不规范,衡量的尺度不统一,因而使测定的结果差异很大。因此,如何客观、准确地测定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就成了一个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