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其中士子妓女爱情剧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妓女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生活,有其独特、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元代,基于种种原因,文人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沦落至社会底层。他们开始用与以往文人全然不同的体会和目光来描写身边的人与事。与他们同在社会底层的妓女因与他们接触频繁,更是成为他们主要的描写对象出现在元杂剧中。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元代文人不再以赏玩的态度来描写他们,而是以平等的目光,体恤的态度来描写与她们的交往过程,将她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元代以前不曾有的鲜活美丽、真实动人的妓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杨宁  王莉 《天中学刊》2007,22(4):81-83
描写妓女的剧作是元杂剧的一种重要类型,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其所描写的妓女具有独特的形象特征:她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思想的约束,展示了她们顽强的反抗精神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女性自我意识的凸显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发展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妓女文化现象督促思考现实世界的进程,在哲学、文学、道德、经济、政治、社会国家、人类学等层面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妓女文化与外遇文化、与当下腐败现象相交织。对妓女文化的研究有积极权利设计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公案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传统题材之一,公案戏在元明时期已经被视为元杂剧的一个重要门类。本文着眼于从《元曲选》《元曲选外编》所存剧本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叙事单元的公案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解读其中的公案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我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宋代妓女与宋代文人互动行为耻形成的妓女文学,包括由文人创作的发妓女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和由妓女本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丰富了宋词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元剧妓女戏文化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妓业的繁盛、文人狎妓纳娼的生活态度以及蒙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元剧妓女戏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儒家诗学精神被撕破,再加上科举的废止、文人的沦落使剧作家们背离传统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被迫以一种激愤、叛逆的心态在“倚红偎翠”的元代妓女戏中抒写心志,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的鲜活妓女形象。  相似文献   

8.
张建洪 《考试周刊》2007,(19):126-127
美语广告在全球商业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它传播着本土的商业信息、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在国际商业市场的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美语广告在传播商业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演绎和联想,美语广告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文化误读和文化适应,美语广告中创新词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元代杂剧中的夫妻称谓数量较多,合计有四十多种,既有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称谓词语,也有宋元时期的新兴称谓词语,特别是新出现的质素,能够反映出元代这一特殊时代的历史文化特点: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传统伦理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元代以前的文人,能够随时获取功名从而一举成名,因此受到人们的羡慕和尊重。至元代,因种种原因,文人地位一落千丈。传统文化的解体而引起的心理错位和信仰破灭,更让文人墨客们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元代文人用嘲弄风月、纵情花酒来麻醉自己的精神与心灵。但身份的变化,使得他们有了全新的角度和眼光来审视这些与他们交往的女性;地位的变迁,使得他们用全新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与他们交往的女性。最终这些女性在他们的作品中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人,并且有了女性意识,从而闪现出前所未有的女性光辉。  相似文献   

11.
金晶 《文教资料》2011,(13):12-14
从古至今,妓女被排挤在社会的边缘,她们一直是丑恶肮脏的代名词。妓女在文学里也是个异数,然而她们的生活往往在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凸显最真实的社会现象,透视最隐蔽的世道人心,提供最新鲜的审美体验,因此很多作家的作品里都出现过她们的身影。本文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出发,分析现代文学中的典型妓女形象。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任何的雷同与因袭都是艺术创作的大忌.但是,在元代主要艺术形式一一杂剧中,我们却看到了太多的雷同和因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妓女生活史》的意义和价值,把住了该书的文化学内涵,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14.
蒙元时期杂剧步入成熟阶段,它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俗文学在元代已成为当时文坛的新盟主;元杂剧适应需要口语化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15.
一、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一)文化空缺现象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in patterns(偶然的缺口)的概念。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对比不同语言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  相似文献   

16.
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文学家、思想家,是镶嵌在民族文化模式和传统中的精英。他一生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文学创作都给后人留下了充满矛盾的批评:既排异端,而又与衲子交厚;既崇儒,而又驳杂非纯儒;既“感激不避诛死”,而又“戚戚怨嗟”,不无“庸人”之态;既信守儒家温柔敦厚,而又干禄“躁进”,不无富贵利达之求;力倡古文,而又不尽弃骈文;力倡文从字顺,而又不避盘空硬语……唐以降,人们或贬或褒以至于今,煞是热闹。此种现象,笔者谓之“韩愈现象”。本文回顾和描述了这种现象,并力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审视和解读这种现象,阐述产生这种现象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唐传奇与元杂剧(着重于爱情方面)的比较,论述了元剧的文化特征及其成因,说明了市民文化对元杂剧艺术成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才子佳人戏中佳人形象主要分为闺阁少女、青楼妓女两种类型,众多论者认为两种佳人形象除了身份标注,并无实质区别。文章以《元曲选》中才子佳人戏为考察对象,比较闺阁少女和青楼妓女两种佳人形象内涵的异同。文章认为,两种佳人形象之才貌、情及对爱情的追求有相似的一面,但由于佳人身份的不同带来了性格、主动性的差异,导致了情节发展的不同。元杂剧中佳人形象之"同"是元代社会两种民族文化观念冲突、交融的结果,佳人形象之"异"是剧作家不同的创作心理所造就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元杂剧在曲调上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曲调的吸收借鉴出发,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金元音乐文化背景。又结合元杂剧演出的伴奏乐器,进一步论述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影响下元杂剧所呈现出的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大致有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这些英雄形象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义之勇”、“至爱之仁”和“忠信之义”,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对伦理道德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