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涛 《新闻三昧》2005,(5):24-25
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ort),是从西方引进的。它在西方称为“解释性报道”,被认为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美英又叫“大标题后的报道”,在法国名日“大报道”。有西方学将深度报道的特征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深度报道在西方,“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大同小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深度报道在西方崛起。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李普曼。他的专栏文章总是告诉读者“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因而人们说他“教会了一代美国人如何思考”。在我国,“深度报道”、“述评性新闻”、“政论性新闻”大同小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度报道在我国兴盛。我国新闻界1986年至1988年把深度报道单列成一个品种,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深度报道有时以消息——述评式消息的形式出现,有电头、导语;标题或一行,或多…  相似文献   

3.
汤晓欧 《军事记者》2006,(11):45-46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辨析电视传播中的深度报道(以下简称深度报道),不仅是衡量电视传播工作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节目水平、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的一个综合性尺度。近年来,随着电视传媒对新闻事件深刻解析的报道逐步增多及其产生的广泛社会反响,深度报道日益引起广大受众以及学术界的关注。有些学者从研究深度报道内涵的角度提出,深度报道的“深度”既不表现在“级别程度”上,也不表现在“写作难度”上,而应从超越文体和写作的视角看待深度报道,即深度报道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新闻旨趣。这一看法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亦称深入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①长期以来,在许多业内或者业外人士看来深度报道一直是党报的优势所在,是党报的“利器”。而近年来,它却越来越受到各地都市类报纸的重视。一向给受众提供“快餐式”消费的都市报却青睐被称为党报“重型炸弹”的深度报道,这难道只是都市报运用报道文体的一种偶然现象吗?不!在笔者看来,这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一、突破都市报同质报道瓶颈提高竞争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雨后春笋”,从这些曾用…  相似文献   

5.
不少新闻界同仁以为,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指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而展开的、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持续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报道形式。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 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如是说:“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即为深度报道。”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仅是一种采访报道的“方式”,并非指特定的体裁。  相似文献   

6.
刘丽 《记者摇篮》2009,(12):32-32
什么是深度报道呢?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深度报道指的就是第三层报道;  相似文献   

7.
刘勇 《军事记者》2006,(6):20-21
典型报道是中国新闻界的“独特景观”,是“报道观念—报道方式”两个维度共同作用下的“集合体”。一方面,作为观念的典型报道,从理念上确立了典型报道的目的和选择“典型”的标准,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涉及我们现在对报纸性质、任务、作用的认识,以及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是党报新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报道方式的典型报道,是在典型报道观念指导下的新闻实践,它从方法论层面规定了典型报道的基本操作手法。双重维度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典型报道的概念。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浪潮的卷席…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它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这就是说,深度报道既要说明“怎么样”,“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是什么”可以从画面中看到,“为什么”则需要报道者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9.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10.
邓涛  魏曦 《新闻三昧》2006,(4):42-43
深度报道是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全息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其特点是“统摄性的思维(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 相关事实的组合”,它的迅速崛起是与我们周围世界的日益扩大、社会化联系的日益广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撰文指出:深度报道产生和崛起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在人类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的背景下,受众头脑中“文化地图”大面积失效所造成的。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  相似文献   

11.
(一)观察性深度报道。这是记者主要根据一系列目击材料写成的专题报道。(二)解释性深度报道。这是利用大量的背景材料,对广播、电视中已经报道的重大新闻事实和“热点问题”进行详尽地解释和分析的报道。这种深度报道是报纸跟广播、电视竞争的有力手段,是报纸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深度报道一直是新闻界的热门话题,理论界也作了一些有成效的探讨。有的认为,深度报道就是把新闻的“5个W”拉宽加深;有的说,深度报道就是强调透明性、立体性、思辨性,等等。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深度报道“质”的规定性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深度报道?这个从上世纪40年代就已提出的命题,至今却仍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难以确定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从其源头探微,不知能否得到同仁的赞同。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是对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最显著的特征是题材重要和报道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如何提高对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特别是在采写中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这一报道形式,以促使其日臻完善,这不仅是搞好深度报道本身的需要,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从深度报道的形成看其发展趋势。我国报纸刊登深度报道较晚。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以后,新闻界在思想解放的潮头上也开始了自身的反思。尤其是1985年举行的“如何办好大报”的讨论会上,一些报纸负责人指出:报纸的新闻报道“深度浅了”,“动态性经济新闻太多,真正有思想性的深度报道太少”。许多同志认为:“党报应注重有深度的、提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和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开阔了视野。人们不再以“一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和简单的“好”与“坏”来分析评判一个复杂的事件。与此相适应,新闻工作者也认识到,单一因果和简单化、平面化的报道是不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深度报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所谓深度报道,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追踪和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并探测其趋向的一种报道。 近十年来,从《大学生毕业成材追踪记》(中国青年报),《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光明日报),到“两机风波”(经济日报)的讨论,深度报道精品佳作不断,说明了此类形式在诸多报道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搞深度报道要有独创性。具体要做到三个“独”,即“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具慧眼”。 一、搞深度报道必须独出心裁,在提炼主题上力求突破。这是独创性在深度报道中的最主要的体现。一般新闻报道的主题只要求正确即可。而作为有一定思想深度、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联系的深度报道来讲,在提炼主题上就务必力求有所突破了,必须做到深刻,最好还要有新意。而要提炼出深刻、有新意的主题,就必须要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6.
李茜 《新闻窗》2005,(4):53-53
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形式,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和时段,比如有的媒体称之为“焦点”,有的称为“关注”,有的称为“调查”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般的报道复杂。  相似文献   

17.
穆青同志提出的“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要两翼齐飞”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办报思路,在1990年银川全国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形成共识,即“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它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新闻摄影记者可谓一支兴奋剂,他们的第一反应:“请总编辑大方处理(照片)。”接着便引发了“拿好照片来”(总编辑如是说)的指令。“争论”自然都有一番道理,但新闻摄影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地位,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得  相似文献   

18.
电视深度报道首先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针对电视“消息”而言更“深入”、更“细致”的报道。“消息”一般都是介绍一种客观的现象,而电视深度报道则要透过这一“现象”,通过深入地探究和细致地表现,让人们看到这一现象中的本质意义。这种“深入”和“细致”,在报道过程中,一般有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偏重于“意义”的阐发。 此类形态的报道,带有较强的“评论”特色,但又和报纸纯粹的“评论”不同,它往往是一种“记者述  相似文献   

19.
深度报道,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度的东西,有人把它称为:“难度报道”。正因为难,就要靠规范的策划制度来保证。 策划就是从出点子到实施点子的过程。现在不少报社的老总发出感叹:需要更多的“点子主任”、“点子编辑”、“点子记者”。一个好点子可以办活一张报纸,一个好点子可以在读者中产生巨大效益。 《经济日报》报道之所以在全国读者中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主要一点就是精心策划栏目和精心策划深度报道,其中在一版开设的“旧闻新  相似文献   

20.
县市报最贴近基层,贯彻市(县)委市(县)府的意图时效最快、也最易赢得读者。而要贴近基层赢得读者的关键,在于围绕中心工作不断推出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1993年下半年,兰溪市委市府大力倡导发展乡村企业、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一村一品”、“一优两高”综合开发农业。我报编委会敏锐地觉察到这是把握典型、搞好深度报道的好时机,立即与市委宣传部、市农经委在报纸显著位置配合推出“小康工程百村”栏目,在报道的选题、策划以及实施过程中,紧紧扣住为全市各乡镇村发展农村经济加油鼓劲的主题。全社16位编辑记者轮流下乡,行程4000多公里,报道了全市100个行政村“五花八门致富路,千家万户奔小康”的经验和做法。整个战役报道历时14个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栏目被全国县市报协会评为好新闻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