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个世纪20年代,来自农村的乡土作家在目睹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反差之后,以其强烈的批判反思精神,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乡土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在乡土小说家的作品中,独特地方风俗乡俗的呈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农村地方风俗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悲惨命运,它在风俗描写上具有积极的意义。20年代的乡土文学对后来的乡土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台静农是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地之子》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论在叙述方式、细节描写上,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地之子》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羊镇世界",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五四以来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的作家。本文试从风景、风俗来感受作家笔下的风景美和风俗美。  相似文献   

5.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乡土小说通过对传统风俗的书写,再现了田园牧歌式的乡村,传达了作家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通过儿童视角或回忆视角,再现乡土世界的善与美,唤醒人们对乡土的深深眷恋;作家通过传统风俗书写,特别是对丧葬习俗、婚礼习俗的描写,旨在挖掘其深层意蕴,解读风俗背后蕴藏的生者对死者的爱与关怀,以及对生者的宽慰与祝福,传递了人世间的默默温情;作家通过对传统习俗的书写,展现乡村的绿水青山,传达人们对纯美、纯净乡土的向往与追求,传递内心的隐隐乡愁以及人对自然的爱与尊重。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传统风俗书写不仅是作家表达对田园牧歌式乡土向往的手段,更是作家内心的浓浓乡土情怀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7.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如实地刻画了一个世纪后"老纽约"上层社会的风俗礼仪和"四百大户"表面的奢华与内心的苦闷挣扎。华顿的小说题材广泛、尤其以描写美国上流社会的世态风俗而见长,大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天真时代》中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8.
探寻国民性,不是20世纪我国某些作家的个人行为,而是—代代作家的集体行动。因而,我国的20世纪文学展现出五彩缤纷的国民性人物画卷。在这些国民性人物身上,体现出不同的心理色彩,不同的思想深度,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影响。而在我国作家坚持探寻国民性的行动中,又折射出我国固有的强调宣传、教育功能的文学精神,和重内容、轻形式的文学本质。  相似文献   

9.
作家迁徙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茅盾、废名等作家因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华大地上四处迁徙,是作家个人性迁徙的典型;香港文化人大营救是作家集体性迁徙的典型。作家迁徙呈现出自身特点:作家集体性迁徙与个人性迁徙并存,作家迁徙与民族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家迁徙促进了抗战文学的繁荣与文学空间的拓展,对抗战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岛的文学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高峰景象,形成了教育界的作家群落。一批作家云集青岛大中小学教育领域,各类文学体裁佳作连篇。青岛的风土人情、学校师生生活成为创作素材,一些作家的创作生命在青岛得以升华。青岛教师作家队伍的壮大和文学创作的繁荣缘于青岛优越的地缘优势、兴盛的城市文化产业,教育的重视与普及为教师作家创造了生存的栖息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创办构筑起教师作家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1.
乡村之美     
Not just London Many visitors to the United Kingdom go straight to London and never set foot outside the capital-which is a pity,for those that do are often surprised at the sheer variety of landscapes to be found within such a small geographical area.If you want to see stunning,unspoilt scenery you should definitely spend a few days in one of Britain's largest areas of protected countryside,a national park.Crea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fter popular pressure for access to the country's wilder places,there are now 15 of them throughout the British Isles.  相似文献   

12.
农村、农民与农村教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村教育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应把农村教育提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的目标与方向,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使农村青壮年能在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进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为农村地区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了解和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使农村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基层民主的主要参加者。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女性的自身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要发挥农村女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充分挖掘和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关注农村     
阳春三月的北京,人大、政协两会隆重举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命题,成了今年“两会”的最大热点。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央决策层最具社会价值也是最富挑战性的这着战略“活棋”的起步开局,展望将要在神州大地逐步形成的“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景,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由于历史、社会的种种复杂因素,导致中国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农业和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待遇的不公正、生存的不均衡问题比比皆是。这不仅是对付出巨大、艰辛劳动的几亿农民的不公正,…  相似文献   

16.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不能忽略中国广大的农场消费市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场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全、决策不民主,程序不规范、群众参与性不强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必须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以及配套政策,强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保障机制;提高认识,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领导;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政治素质,增加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政治民主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农村一些地区走访调查,针对农村体育的一些落后状况,指出必须动员城市力量,真正将“体育三下乡”活动落实到实处,结合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大幅度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比例,推进农村体育运动发展,以改善我国国民体质。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危机是破坏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威胁因素,因此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优化,实现农村的良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现阶段,农村公共危机突出的表现为三大形态,整体看来,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体系尚未建立,治理能力还比较低下,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建构完善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实现农村和谐、良序是一种天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向农村的纵深推进,我国农村正由"全耕型"向"半耕型"演进,转型期的农民、农村、土地问题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建设新农村.必须深刻认识农民、农村、土地问题的现状、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把握政策方向和工作重点,以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