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遂自荐》,用毛遂敢于自荐赴楚、力说楚王签约合纵和平原君盛赞毛遂奇才三件事情,充分表现了毛遂超群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其间,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技法,使毛遂形象蓬壁生辉,性格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突出。对比 1.十九人的“笑”与“服”。在平原君终于同意毛遂自荐赴楚时,十九人自以为文武具备,乃平原君首次选中的人,对毛遂不屑一顾,藐视之极,流露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的傲气。但至楚后,毛遂侃侃而谈天下大事,竟使“十九人皆服”。这一“笑”一“服”,突出了毛遂与众不同的见识。 2.平原君的“疑”与“赞”。毛遂自荐之初,平原君对其才能甚是怀疑,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相似文献   

2.
《学语文》2002,(4)
毛遂是坚持“酒好不怕巷子深”这一坚实信条的,即使是在平原君不怎么看重他时。话又说回来,毛遂也就是因为坚信这一信条才被平原君收为门客的。  相似文献   

3.
毛遂之短     
自荐的毛遂,以其超群的胆识和出众的才能,说服了楚王,定了“合纵”的盟约。大功告成,毛遂用右手招同行的十九个门客说:“诸位庸碌无能,是所谓依赖别人把事情办成功的人啊!”语气带讥,真把十九个门客看得一文不值了。毛遂的确是个杰出的人才,历来对他褒扬有加,引为楷模,却不常注意到毛遂身上也有很不足取的地方。一个胸有大才,修养很好的人在成功之后,决不会  相似文献   

4.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奏瑟”,教材上注为“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案:《说文》:“奏,进也”。本篇下云:“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所为,秦御史所书均为“鼓瑟”,“奏”“鼓”区分甚明。又下云:“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北京大学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一本‘奉’作‘奏’。”秦方“请奏瑟”,赵王“请奏盆缻”,针锋相对,何其  相似文献   

5.
毛遂自荐     
此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期,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其弟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准备带二十名文武随从前往,但只选中了十九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站了出来,向平原君说:  相似文献   

6.
"一言九鼎"这一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此段话讲述的是秦昭王十五年的时候,秦国出兵赵国的成都邯郸,使其陷入困顿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窘境,赵王只得派平原君到楚国搬救兵,平原君的门客毛遂知道后,自  相似文献   

7.
高中五册课本《毛遂自荐》一文开头交代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危在旦夕,赵国只好求救于当时力量较强的楚国,同楚“合纵”。当“平原君与楚王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日中不决”时,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对“先生上”,我们联系上下文,作深入的探讨,会发现其深刻及意蕴: 一、说明十九人面对复杂形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只好寄希望于毛遂,但事实上,十九人并不了解毛遂的实际能力,在此关键时刻却又推出毛遂,说明了当时门客之问尔虞我诈,互相倾诈的社会现实。二、反映了十九人轻视毛遂,欲出毛遂的“洋相”的阴暗心理。曾几何时,毛遂自荐成功后,十九人“相与同笑而未发”(彼此用眼光示意,暗笑毛遂,没有把轻视毛遂的意思说出来)。难怪毛遂胜利后在楚国朝庭上,当着平原君的面指责十九人“公等录录(通“碌  相似文献   

8.
古今汉语的双宾语句式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双宾语句式中的两个宾语都放在动词的后面,一前一后,紧紧相连。例如“遗赵王书”(《史记·廉蔺列传》)、“给他录音机”是双宾语句。如果说成“以书遗赵王”、“遗赵王以书”、“把录音机给他”,就不是双宾语句了。第二,双宾语句的两个宾语在结构上不发生直接组合关系,而都同支配它们的谓语动词发生联系,其联系又有直接间接的不同——其中一个宾语是谓语动词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内容,可以称之为直接宾语;另一个宾语是和谓语动词动作行为发生间接关系的对象,可以称之为间接宾语。例如“遗赵王书”中,“书”是“遗”的直接内容,“赵王”是与  相似文献   

9.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语一册)有这样一句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课本注“奏瑟”为“弹瑟”,并认为它与下文“鼓瑟”义同。其实,“鼓瑟”确为“弹瑟”,而“奏瑟”当为“进瑟、献瑟。”其一,“奏瑟”作“进瑟、献瑟”解,符合当时外交辞令的风格。渑池之会,尽管剑拔弩张,气氛紧张,秦王即使有意羞辱赵王,其说话也还是委婉含蓄的。因而,秦王表面上并不会直接强令赵王弹瑟,而是十分客气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赵王)献瑟”。蔺相知以牙还牙,先也不直接强令秦王击盆缶,而是说“请(允许我向)您  相似文献   

10.
韩学政 《成才之路》2011,(31):13-I0008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并不多。  相似文献   

11.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有不可不知,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音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令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相似文献   

12.
能因成语而名垂千古的人在历史上为数不多,毛遂先生便是拥有这种殊荣的人物之一。当初,在秦军大兵压境,赵国国难当头之际,身份低贱(赵相平原君的门客)的毛遂挺身自荐,凭着他过人的胆识、精辟的分析和高超的语言技巧,向楚王直陈利害,说服楚王与赵国歃血定盟,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大计的实施,从而挫败了秦军的来犯。他的英名也因此得以妇孺皆知流芳百世。可是知道毛遂大名的人大多也就仅限于了解他的这一段辉煌历史,而这对毛遂人生的悲剧性结局恐怕知之不多,而这对于我们全面评价毛遂这个历史人物以及探讨如何科学地使用人才似乎具…  相似文献   

13.
毛遂的“自荐”换来了平原君的重用;恩格斯“自荐”成全了自己和马克思的友谊,也成就了举世闻名的《资本论》;黑海涛“自荐”的歌声,换来帕氏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虽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一匹马只要它能够尽力地展现自己的才华,那么即使没有伯乐,它也不会被埋没。反之,如果有伯乐,而千里马不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试问:伯乐能发现它是一匹千里马吗?所以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才是不甘被埋没的,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展现自己的才华。“伯乐相马”虽然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但“毛遂自荐”则是更加有利于展现才华的方式。毛遂凭着自己的胆识,向平原君自我推荐,为赵国出谋划策,促成楚赵两国联合抗秦。假使毛遂自甘懦弱,无胆自荐,那么赵楚能够结盟吗?毛遂又能为国家效力吗?…  相似文献   

15.
毛遂之所以能一举成名,一在于非凡的谋略和过人的胆识,二在于敢于“自荐”的勇气。在平原君门下,像毛遂那样能够滔滔雄辩的人或许不止一个,但他们有的自恃“清高”,有的不愿“强出头”,不敢上门“自荐”,因而只能一辈子寄人篱下,在默默无闻中终此一生。  相似文献   

16.
“毛遂自荐”中的谋士毛遂和赵相平原君,分剐以其大智大勇和慧眼识才而名扬天下,“毛遂自荐”也成为历史佳话。然而,人们常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毛遂自荐”的成功和荣耀掩盖了“毛遂自荐”后的悲哀。  相似文献   

17.
高五册《语文》教材《毛遂自荐》文在叙到楚王呵斥上殿的毛遂时,写毛遂大胆回言:“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毛遂在明告楚王,十步之内,楚王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毛遂手里;您不要摆谱!很明显,在战国时期的这出“戏”中,机智无畏的别国使臣门客威胁到了诸侯王的性命。无独有偶,高六册《语文》教材《荆柯刺秦王》一文就专写使臣威胁谋刺诸侯王之事,文章高潮部分描写道:“荆柯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柯(持匕首)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其狼狈滑稽之状可见一斑!难怪乎在教学该文时,有学生联想到《毛  相似文献   

18.
《毛遂自荐》通过毛遂自荐面说楚王定立合纵盟约的故事表现了毛遂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故事完整,简繁相宜,在人物的刻画上,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一、以十九人衬托毛遂。当初,毛遂自荐时,作者对十九入作了一个精采的群体情态描写:“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相与目笑”可谓传神之至,轻视毛遂的心理虽未宣之以口,但相互眼光示意,暗自嘲笑之态却逼真得如在眼前。等到了楚国,作者写道:“与  相似文献   

19.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  相似文献   

20.
知缶知缶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主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