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板桥改诗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自幼勤学好问,一次他随老师到郊野散步,见一座桥下有一具少女的尸体,河水浸泡,甚为凄惨。老师感叹不已,于是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听罢问道:“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个少女是二八一十六岁呢?你怎么知道她是让风吹落到河里呢?你又是怎样看到她的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的呢?”老师被他问得张口结舌;因为这些描写全是想当然的,所以无法回答,只好说:“那你看怎样写好呢?”郑板桥说“改几  相似文献   

2.
语文乐园     
郑板桥改诗传说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幼时随老师出外郊游,路过一座小桥,见一年轻妇人落入水中,老师随即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觉得不妥,年轻妇人不认识,凭什么说她十六岁,落水原因不明,三魂七魄又过于抽象,于是分别将每句头二字改动了一下,就妥贴多了,你知道他是怎么改的吗?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改诗     
清代郑板桥的诗、书、画,当时被人称为“三绝”。他的诗言情叙事,真切诚挚。他读书喜欢动脑筋思考,不拘泥于旧说,不随波逐流,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郑板桥小的时候,有一次跟着老师和小伙伴到野外去玩耍。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走过一座小桥,看见桥下有一具少女的尸体。大家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老师作了一首诗,就念了起来: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小伙伴们听了,都连连说好。郑板桥听了,脑子里却立即浮现出一个个的问号。他对老师说:“老师,您的诗不对!”“怎么不对?”老师问。小伙伴们也都惊奇地看着他。郑板桥不慌不忙…  相似文献   

4.
据传有一年春天,老师带领郑板桥和几位学生到郊外野游。他们信步走过一座石桥。突然,一位同学发现桥下有一具女尸,吓得惊呼起来。大家俯身下看,只见桥下水面上浮着一具少女的尸体,身穿粉红色上衣,系着嫩绿色裙子,散乱的黑发随波摆动。见此情景,老师深感痛惜,随即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学生们听了,都称赞老师的诗作得好。唯独年仅十来岁的小板桥不以为然,向老师质疑:“您怎么知道这个少女刚好是二八十六岁呢?又凭什么断定她是被风吹落桥下的呢?再者您怎么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逐浪,在水里打转的呢?”老师听了,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早在少年读私塾时.他就已表现出非凡的才智。一次,老师带着他们几十个学生去郊外春游,突然,在傍山的小溪木桥下发现了一具小姑娘的尸体。老师见后脱口吟出一诗,诗云:“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魄随波转,七魄泛波涛。”老师即景赋诗,博得了同学们的一片赞语,唯有郑板桥没有多大反映,眉宇间还露出了陷入沉思的神情。郑板桥从小禀性聪颖,再加上平时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颇受老师器重。这时,老师脸带笑容地走到他面前征求意见,只见郑板桥很有礼貌地抬起头来,…  相似文献   

6.
记得我上学时,语文老师用郑板桥改诗的 故事为例来说明锤炼语言的重要性。 故事很老了,现在许多报刊都有转载,但 我还是再转述一遍。 话说有那么一天,郑板桥和老师外出赏 景,漫步河岸桥头,忽见一女子尸体漂于桥下 水中。老师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 桥。三魂随波转,七魄翻浪涛。”郑板桥反问: “老师,你怎么知道她是十六岁?又怎晓得是风  相似文献   

7.
文学表达的奥妙,从某一角度说,在乎说与不说之间。说了,才能有所传达,才有被理解的基础,但说的过多过实,啥都塞得满满的,让接受活动沦为不间歇的被动的语言场景的还原,如同看一部未经剪接的毛片,失去了想象的飞腾,也就没有了参与的乐趣和二度创造的欢欣。有一则流传乡野的臭文人批歪诗的故事,说的是一场洪水卷走一位佳人,两个文人便诗情发作,一人吟道:“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正自得意,便遭同行者的驳诘:你认识那姑娘?你眼见她落水的?当然不是,你凭什么说她年方十六,又怎么胡诌她是风吹落水的?至于滔滔洪水的三魂…  相似文献   

8.
正郑燮(xiè),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如果我说"郑板桥",你可能会一拍脑门:噢,原来是他——"扬州八怪"之一,在诗、书、画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竹石》这首题画诗是郑板桥七十三岁时所作。诗开篇的第一个字"咬",突兀奇峭,入手不凡。既形象地写出竹子须在乱岩中扎根的艰辛与不易,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竹子倔强与坚韧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2009年夏天,我为88岁颜仁禧先生的诗文选续集《诗风吹绿校园春》写了首七绝作为"序",这本诗文选是他致力于中小学诗教而编写并自费出版的。这个"序"是:"诗风吹绿校园春,米寿诗翁续力耘;寄愿儿孙诗志在,国魂凝处是诗魂。"写后,开始我豁然开朗,感悟到"国魂凝处是诗魂"这一自然流出笔端的诗句,正是我这些年来力主  相似文献   

10.
对<陋室铭>中"白丁"的注释,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大同小异,释为"白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①. "没有官职"的"平民",言"丁"即可,何以要加一个"白"字?白屑易在<新丰折臂翁>一诗中写道:"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丁"指成年男子;泛言称之为"人丁",即"人口"的代称."丁"即是平民.难道"白"字有"不识字、没学问"之义项?  相似文献   

11.
正走近名人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郑板桥天资聪慧,三岁识字,到八九岁时已能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后来做过县令。为"扬州八怪"之一,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一天夜里,天冷月黑,外边还下着小雨,郑板桥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越睡不着越听着屋里屋外有动静,越像有动静越想仔细听,忽然听到屋门有响动。他想:这不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12.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什么值钱的也没有。一天夜里,郑板桥躺在床上,忽然听见窗外响起轻轻的脚步声,接着窗纸上就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心里好笑:一定是小偷光顾我的穷家来了,可我家又有什么值得你偷呢?于是,郑板桥便对着窗外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小偷听见  相似文献   

13.
正送贼诗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的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相似文献   

14.
导入语:请大家齐读屏幕上的这首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相似文献   

15.
我来讲一个"郑板桥送贼"的故事吧:清代大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他躺在床上,忽然看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的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叫着,扑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送到大路上,又吟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迭,收拾雄心重做人。哈哈,真是一位出口成章的大文豪呀!  相似文献   

16.
闲话打油诗     
<正>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何以称为"打油诗"呢?原来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喜欢写浅俗的诗,曾有《咏雪》诗云: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笼统"是当时俗语,状"模糊"之貌。首句写大雪覆盖下一  相似文献   

17.
读书如吃饭,这是清人袁枚的一个著名比喻.他曾在<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或问:‘诗既不典,何以少陵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知‘破'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  相似文献   

18.
俗语曰:酒后吐真言.所以,不醉,怎能尽倾心中波涛?不醉,何以尽吐胸中块垒?因此,<将进酒>开篇就为"醉"做好了准备. 杜甫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词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前者就江水无尽的来,以反衬诗人年华短暂之叹;后者就江水一去不返,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诚如孔子之"逝者如斯"的感慨.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一次应邀参加一个宴会,席间有个举人带着醉意说道:"如此良辰,岂可无诗?"便随口吟一  相似文献   

20.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教学片段一】师:海面上有时候会怎样?生:海面上有时候波涛澎湃。师: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怎样?生:(读课文句子)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什么特点?生:宁静的特点。师:很对。(板书:宁静)【教学片段二】师:(课件出示海面静止的画面)浩瀚的大海有时会“发脾气”。大海“发脾气”时,海面上是什么样的情景?生:海面掀起高高的浪,一会儿上去,一会儿下来,发出可怕的声音“轰!”生:刮起狂风,下起暴雨,大浪有十几层楼那么高。(下面有学生忍不住发出惊叹)师:(课件出示海浪汹涌澎湃的情景)你会用哪个词说这情景?生1:波涛汹涌。生2:波涛澎湃。生3:巨浪滔天。生4:惊涛骇浪。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波涛澎湃)这些词都是讲——生:波浪很大。师:海面上波涛澎湃,这时,深深的海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去海底瞧一瞧好吗?(课件创设情境:画面由狂暴的海面逐渐转到黑暗的海底)师:我们现在置身海底了,你有什么发现?生1:海底没有一点波浪。生2:好黑呀,有点儿可怕。生3:静悄悄的。师:海面波涛澎湃,海底却一点波浪都没有,静悄悄的,句中哪个词描写了这种情景。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