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在人们生活中已是越来越普及,“短信文化”也以其或幽默或抒情,或含蓄或直白的特点成为“手机一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营养大餐”,而且已呈向校园渗透之势。对此是“禁”,还是“导”?成为摆在我们教师眼前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对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兼容并蓄中 ,个人主义是当时统帅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总观念 ,也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 ,个性论者的人生圭臬。它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个性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人”的发现犹如石破天惊 ,震撼着“五四”知识分子们的心灵 ,他们尽情地表现自我形象 ,抒发自我情愫 ,表达自我要求。这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使五四文学显示出独具一格 ,与众不同的特质与异彩 ,也使得“五四”成为人的自觉的时代。然而 ,像昙花一现般短暂 ,个人主义如流星一般 ,眩目而壮美的划过长空后便立即黯淡下去 ,甚至成为了人们批判的对象。个人主义的倡导 ,自我表现这个五四文学思潮中最有分量 ,最值得骄傲的成果恰恰成为了众矢之的。为何个人主义在中国会如此迅速地从兴盛走向淡化 ,这无疑是由中国诸多社会、人文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让“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口号,虽然反映了人们期望大学校长应该是教育家的良好心愿,但在现实的教育制度中却缺乏具体的支持内容,在教育实践上则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而让“教育家成为大学校长”,则既可以省略“培养”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的成本,又可以消除难以让现实的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的无奈,还可以建构起科学、理性、文明、符合教育规律的大学校长选拔制度。  相似文献   

4.
“今天你捏了吗?”“心情不爽。去超市捏一捏。”近日,这些口号频现各大网络论坛,“捏捏族”成为人们竞相谈论的话题。何谓“捏捏族”?请看下例:  相似文献   

5.
“王权至上”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总框架。“王权至上”之历史现象的形成与儒家“天人感应”理论和宗法观念对国人精神生活的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儒家教化的长期渗透影响下,“王权至上”成为人们不假思索而接受的“理所当然”的信条。人们毫不吝啬地把社会性的精神权威“道”与“圣”虔诚地奉献给了“天”的代表——至高无上的君王。人们的宗教情结寄托在世俗君王的身上。世俗的君王成了人们信奉的最大教主。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宗教神权始终是依附、屈从于世俗王权的,既不可能与王权分庭抗礼,更不可能凌驾于王权之上。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兴衰轨迹,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X门"的语义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在汉语中表示“房屋或区域的可以开关的出入口”,它象征着隐私和安全。“X门”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关注,并广泛流行。“解说门”“电话门”“窦唯门”“裁员门”“艳照门”等,我们发现“X门”已经成为一种人们关注的流行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7.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们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典型代表“建安风骨”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刘勰对“风”的具体要求应是“刚健、充实、真挚”,对“骨”的要求则是“端正、精当、劲健”。只有在“风力遒”的同时做到“骨髓峻”,才是其理想的审美范型。  相似文献   

8.
林根 《师道》2002,(2):19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奉献”成为人们崇高思想境界的一种标志。作为教师,把自己的爱心和学识奉献给学生,是这种思想境界的表现之一。然而,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奉献”?发生在上海中学的一些事可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纪欣 《当代教育论坛》2005,(20):116-117
当前,“快乐教学”在教育界已成为施行素质教育者的共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大中专历史课的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如何在大中专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有效地实施“快乐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  相似文献   

10.
一、过度理由效应“过度理由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条“依从”策略,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识不协调理论”衍生出来的概念,“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等认知成分的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服感、不愉快的情绪”。“由于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努力减少不协调”。“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最初是…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出现的“赵本山艺术”,是一种以“大众文化形态”为主要呈现方式、“多维性”的文化景观。中国社会的“多元”欣赏者对其进行了“多元性”阐释,使其被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广泛认可,并且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教界曾经有过一个令人振奋的口号,那就是“让高校校长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由于这个口号中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是人们、尤其是一些热切盼望中国高教进步的人们长期的期望,因而这个口号刚一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而为了表达欢欣之情,高教理论界还曾专门组织过这个专题的讨论。[1]而“让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口号其所以受到人们真切关注的直接原因,可以说主要是由于我国建国后在高教领导和管理体制上完全采取“行政化”的原则和模式,致使大学校长的行政角色凸现,教育家角色淡化,使有些大学校长并不象崇奉、敬畏、尊重教育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王寅先生在《认知语法概论》中分析的四个句子为例,探讨了“小王晒太阳”这一结构,得出“晒太阳”这一组合由于人们的认知经验及其自身的特点,已经成为一个固定表达,而且其主语一般是有生命的个体。“晒+0(除‘太阳’)”中的“晒”是“晒”基本义的发展,是通过隐喻使“晒”又获得了一个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血缘作为维系人们关系的纽带作用十分强大,祖先崇拜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祭祀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形成后的父权与君权交叉重叠的渊薮,于是事父与事君的“孝”、“忠”准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内容,并对后继的中国社会以强势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本、互动”等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亮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盈着人文关怀的融洽  相似文献   

16.
在大众文化视野中,“审美狂欢”表达了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认同,而“审美疲劳”则意味人们对当代感性文化的抗拒。解读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审美狂欢”与“审美疲劳”,能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当代感性文化并为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7.
自去年12月份以来,无论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上曝光率高的语词,我想大概非“拐点”莫属。2007年12月13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在北京出席一个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我承认楼市拐点确实已经出现。”此言一出,不仅引发了楼市“拐点”是否出现的热议,而且“拐点”一词也随着人们期望狂飙的房价下降的急迫心理而一炮走红,成为媒体的“新宠”。例如: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话中,“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因触犯天律,被罚缚困于冰冷而凄凉的岩石上“守望”,却依然无怨无悔,始终执于自己的信念,体现的是“人性的完美”。希伯莱的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因人性的过失,遭受了“原罪”的惩罚,于是救赎的等待成为一种道德意志上的教化,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神性的圣明”。“盗火”与“原罪”这两例典型折射出“两希”在民族化上的多重差异。  相似文献   

19.
关于近代中国"女国民"观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女国民”观念提出于20世纪初,是在国民概念的基础上“国民之母”的延伸,反映了人们国家意识和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民国成立后,人们的“国民”意识进一步加强。五四时期,全民性的思想启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子作为“国民”,也是具有个体尊严与独立人格的“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国民与新女性的形象出现了整合趋势,“新女性”成为流行更为广泛的语汇。由于在民族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中华民国始终未能成为民主与法制的现代国家,因此民众的国民意识与国民观念,尤其是女国民观念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20.
“穿胸民”自《山海经》跃进人们的视野,其“穿胸”的迷团便成为最具争辩的我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一。本文认为“穿胸民”因其原始宗教的“穿胸”巫术而得名,现在仍然有许多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