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格的故事     
有一天,辛格和一个旅伴穿越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个山口,他们看到一个躺在雪地上的人。辛格想停下来帮助那个人,但他的同伴说:如果我们带上他这个累赘,我们就会丢掉自  相似文献   

2.
继马克·吐温之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文坛上,又升起了一颗耀眼的短篇小说明星,这就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Singen)。辛格以他“充满了激情的叙事艺术”及“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 辛格于1904年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拉德捷敏地区,父母都是犹太教的拉比(拉比:犹太教教士,负责主持宗教仪式,执掌犹太人的法律,并从事教学和精神治疗)。  相似文献   

3.
辛格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尾是小说艺术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不可掉以轻心。短篇小说的结尾更不能轻待,它的好坏,对于提高和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是关系密切,刘勰“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心不畅”的论述,充分揭示了结尾的重要性。好的结尾应该有这样的力量:艺术创作完成的时候,正是欣赏者再思索开始的时候。它要能充分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个广阔无比的艺术天地,让读者,“有如嘴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使作品主题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国文学中不可小视的一个流派,犹太作家群,这片山姆大叔疆界内郁郁葱葱的杂本林,繁衍出许多蜚声美国文坛甚至跻身世界名作家之列的栋梁之材:索尔·贝娄、马拉默德、麦·哥尔德、约瑟夫·海勒等人。之所以称为“杂木林”,是因为犹太作家群是以血统为划分界限的。其中《寻找格林先生》的作者索尔·贝娄和《第二十二条  相似文献   

5.
辛格短篇小说中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情节的悬止、宗教阐述与现世描写的平行印象、对宗教的认同与怀疑以及不曾解释的超自然现象上。辛格不致力于事实的解释工作以及情节的确定与终结,他深受犹太教文化和超自然现象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中常常表现出具有不确定性的情节因素、宗教因素和超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6.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被誉为"伟大的寓言家和短篇小说大师"以及"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辛格的短篇小说如同一个微缩的世界、一个神奇的魔盒,真实朴素的犹太人民,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的道德阐释,全都汇聚于此,这也是其文学成就所在。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辛格短篇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探讨其蕴含的文化哲理及其精湛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7.
【作家档案】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 ̄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辛格15岁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1950)、《庄园》(1967)和《农庄》(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0)、《奴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1972)和《童爱》(1979)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重要的有《傻瓜城的故事及其他》(1957)等。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8.
六年前,我在育民小学教“戴帽”初中班,发现小学一年级有个身材极矮的男孩子,俨然是大号洋娃娃;名字也怪,叫徐辛格,与当年美国国务卿仅一字之差。这便引起了我的兴趣。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回家,迎面来了一群小学生,中间就有个徐辛格。好奇心驱使我同这个小家伙开个玩笑,便转动车头,直向他冲去,并喊着:“快让开!我这部车子会咬人的!”只见其它同学一哄而散,唯独这个徐辛格,非但没有逃走,反而向路中心跨出一步,巍然而立,挡住我的去路!我忙煞了车。他呵呵地笑着:“你为什么不让车子咬?我就喜欢让车子咬咬!”我不由得暗暗佩服这个孩子的胆识。事有凑巧,六年后,我在骑岸民中,又碰上了他。  相似文献   

9.
谢娇娜 《文教资料》2008,(35):27-28
美国著名作家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是二战后期崛起的犹太作家.辛格作品所反映出的复杂与矛盾的上帝观一直是评论家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辛格代表性的几部小说作品.挖掘他想要表现的不同的上帝观.  相似文献   

10.
赵军  肖永贺 《考试周刊》2012,(38):12-13
辛格是美国现代著名犹太作家,他一生创作颇丰,作品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作为一个犹太裔美国作家,辛格的作品处处充满了犹太性,这也是他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辛格作品中的犹太性主要体现在创作时选择的语言——意第绪语,他对犹太人日常生活、历史的细致描述,以及对犹太宗教问题的表现上。  相似文献   

11.
张继军 《成才之路》2010,(29):30-31
提起20世纪美国文学,有一个名字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坚定地宣称自己是犹太作家,更坚决地捍卫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使得他的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富有犹太性。同时,存在于辛格作品中的现代意识和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也是难以否认的。本文欲从论述辛格创作中的犹太性与现代性入手,对其主要作品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力图挖掘犹太人民不屈的特质,展现犹太民族特有的魅力,希冀追寻犹太文化这一人类古老的精神遗产,使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尽享物质财富之同时,也能保持其精神本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位当代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和艾萨克·辛格文本创作手法的对比和探讨,从心理现实主义的侧面展现犹太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犹太文化同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内在联系,以及由此造就出的犹太文学中特定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而阐释犹太文学潜在的心理现实主义特点和内涵.  相似文献   

13.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12,(18):42-43
艾萨克·辛格在《庄园》和《傻瓜吉姆佩尔》中塑造了两位极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克拉拉和艾尔卡。她们都背叛了自身信仰,成为背叛者的化身和魔鬼的使者,然而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进行批判、否定。克拉拉和艾尔卡通过忏悔、救赎,重新回归了上帝怀抱。这些女性形象揭示了辛格的犹太特性,展示辛格对被同化的犹太人的不认同,对日益淡薄的犹太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担忧,并借此来唤醒犹太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回归犹太传统。  相似文献   

14.
利用tanh(x)函数构造四阶杆振动方程的隐式辛格式并建立相应的迭代解法,讨论其收敛性,最后用数值例子说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四阶杆振动方程的一个多辛形式,并给出两个多辛格式.数值结果表明:多辛格式具有良好的长时间数值行为.  相似文献   

16.
犹太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四千年历史。在犹太文化的发展历程中,男性一直居于主导而女性往往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并不仅是"附属品",更是"救赎者",在男性世界面临崩塌之际,女性起着拯救男性的作用。本文首先从传统的角度对犹太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探讨,进而通过辛格的《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以及《死而复生的人》深入分析女性在犹太社会中所扮演的"救赎者"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中国学界对于郭沫若与爱尔兰戏剧家约翰·辛格的文学关系研究重在对两位作家的创作观念契合和文学风格的比较,忽视对郭沫若接触辛格戏剧历史契机的追溯,缺乏此领域的始源性考据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将研究置于1920年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溯源郭沫若1920—1926年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其文学思想转变、郭沫若与同期其他作家的历史关联与互动,考辨郭沫若启动翻译辛格戏剧工作的真实历史动因。本文认为,郭沫若对于辛格剧作的接受是基于郭沫若思想和文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实践。反观郭沫若译介辛格戏剧时秉持"为我所用"的文化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学术自信"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辛格和《萧莎》——兼论犹太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在世界文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地位和成就。他不仅仅是“美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名的美国犹太小说家”,也是本世纪最为典型的犹太文学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9.
艾萨克.辛格因其小说以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来展现犹太文化以及人类的普遍处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以辛格的短篇叙事故事《巴士》为例,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空间的设置及其他叙事技巧几个层面上来分析辛格的短篇小说,重点探讨辛格是如何通过有限、间断、淡化的时间序列来构建无限、立体和凸显的空间意象,从而达到时间序列叙事作品的图景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辛格在小说创作中潜心关注Schlemil文学典型,以“犹太幽默”的审美态度,突出泛悲剧感和可笑性,这实际上是对犹太传统文化的审视和反思,折射出“犹太幽默”的特殊文化内涵和意义:辛格的叙事文本完成了对其民族伦理道德和文化心态以及处世哲学的悲剧人格的透析,又构成一种超越其上的嘲解;而“犹太幽默”的别题意义和深层价值,则体现为现代幽默精神的“类自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