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戴望舒,李商隐的情诗比较,力图揭示戴望舒诗歌的传统渊源,作为乱世中的苦难诗人,从深层讲,悲苦的末世情怀是戴承继李的内在因素。至于戴望舒情诗的感伤特质,则从他与李难诗人,从深层讲,悲苦的末世情情是戴承继李的内在因素。至于戴望舒情诗的感伤物质,则从他与李商隐相似的爱情观和情诗氛围的营构得以体现,其区别则在情感和情绪分别成为李,戴表现的不同侧重点,另外,由于他们客观上面临着查相同的艺术上的反判任务,因而导致俩人对含蓄诗美的追求,其结果是造成他们情诗艺象的多义性,略有不同的是,李商隐爱用典,而戴望舒偏爱传统意象。  相似文献   

2.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道路是曲折的。他走的是一条从为个人咏叹到为人民呼号的道路。《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产物,而《雨巷》则运用了象征艺术的手法,意象充满朦胧美,使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别树一格。  相似文献   

3.
回望现代主义诗歌艺术长廊,我们发现戴望舒仍不失为一个正直的、流淌着新鲜血液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中所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质素,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新诗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多少名噪一时的闻达者随着时光的流逝只剩下文学史价值,不再具备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戴望舒的诗虽几经命运沉浮.却始终魅力不减,风流了几十载,其许多作品至今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4.
弄清戴望舒前期诗歌内在精神的探寻 ,理解其精神处境 ,应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和流浪之间、逃遁和无可逃遁之间来阐释戴望舒对精神旨归的关注和冲动 ,从而了解戴诗迥然的诗歌内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的基本元件。每位有造诣的诗人,必有其与众不同的意象群落。本文介绍了戴望舒对意象的选择、分类与组合,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来展现诗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6.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关注个体情感到融入宏大历史书写的情感变迁:作者在少年的时期,将情感倾注于字词,以凝重的笔调、稚拙的手法,描绘出多愁善感的\"少年人\"形象,《旧锦囊》写尽了少年人的感伤和寂寥;震旦大学的革命经历使诗人认识到革命斗争本身的艰巨性,流血和死亡的震撼使1927年至1932年期间的他开始回避实际的政治斗争,对革命的热情逐渐冷淡,他将爱情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我的记忆》和《望舒草》写出了诗人与施绛年爱情中的喜悦和苦涩;抗战的爆发使他冲破了多年以来与政治和革命文艺运动的隔膜,此时的诗歌不再是纠缠于个人的小悲欢,而是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灾难的岁月》呈现了抗战时期作者的沉痛和悲愤。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独特的情绪和现代知识分子隐秘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戴望舒既钟情法国象征主义又青睐晚唐五代诗风,乃至兼收并蓄,继而创造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现代诗歌,确然是有其多方位的理性取舍和成熟考量的,而绝非个性气质、情感创痛抑或时代气氛等单个因素所能决定。戴望舒前期诗歌的朦胧美学,与其说是他对现实人生的一种逃避,毋宁说是现代生命个体对于时代、命运、历史的形而上思考,它确然有虚无主义的回响,但更重要的则是对虚无主义的别样反抗。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的诗歌以抒真情挚情取胜。有对个人际遇的哀怨,有对自由的追求,有对民族苦难的深切悲痛和拳拳爱国之心。从《雨巷》的徘徊到《元日祝福》的自信乐观,戴望舒的诗歌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开创了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透过那些充满哀怨的挚情诗歌,我们更应看到诗人在苦痛的人生历程中执着无悔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以雨巷诗人驰名当时的中国诗坛,继而又被推上现代诗派的领袖人物,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三年分别出版了《我的记忆》《望舒草》两本诗集。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一九四一年他被捕入狱,出狱后,于一九四八年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集《灾难的岁月》。他的这些经历,他在艺术与历史的关系上不同于大众的见解与要求,他思想的前后转变使得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本文力图勾勒出历来评价者的观点,从对戴望舒这个个体的评价过程中展示给大家诗歌评论背后更多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对戴望舒诗歌的“定位”历来颇有争议。文章从纯文本角度解读戴望舒诗歌.追索象征主义在其作品中由“文”入“质”的浸润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托马斯·哈代的爱情诗《献给小巷里的露伊莎》与戴望舒名篇《雨巷》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意象、创作年代、背景、所受理论影响等方面所存在的相似之处。分析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对美学的追求具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作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坛的首领,他强调新诗“应该有新的情绪“.也就是在这种“内在情绪“的牵引下,戴望舒的九十余首诗篇中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拟从戴望舒悲剧意识的缘起、文本呈现及其得失等三个方面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着重从时代与诗歌创作的关系论述了诗人戴望舒在全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大潮中诗风是如何转变的。从朦胧到明朗,从忧郁到乐观。诗人在血与火的炼狱中不断焕发出来的新的感情,确立了他的写实与象征交融的抒情风格,这是戴望舒后期诗艺对前期诗艺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晚唐诗坛上,马戴的诗放射出奇光异彩,特别是他的五言律诗,不但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很高,为后人所欣赏。其边塞诗具有盛唐边塞诗的气魄,同时马戴诗歌又具有晚唐诗人所共有的感伤哀怨气质,即晚唐余韵,这形成了他的诗歌特有的风格基调。  相似文献   

15.
高启提出了诗歌的三要素:格,意,趣。在这一主张的指导下,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沉郁走向了奇丽。在体裁方面更多的是对前人的继承,在语言方面从清新自然走向对冷色字调的偏爱。诗中饱含真情,从直露走向了含蓄。  相似文献   

16.
戴复古的山水诗不仅注重抒写胸中丰富的情理世界,在审美艺术上也取得不凡的成就。总体上看,戴诗不作一般的敷彩设色,而是表现出较强的写意艺术,扩大诗的审美内涵;在审美空白艺术方面也有着过人之处,追求虚静空灵的审美意境,句清意新,极富美的张力。审美空白艺术到唐人手中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美学规范,宋代以后得以深化和完善,戴复古在其间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陶澍知识渊博,学养深厚.收录在<陶澍集>中的1000多首诗歌,不仅内容深刻,是研究陶澍和晚清社会的重要资料;而且极具艺术特色.其诗作衔华佩实,功力纯熟,既雄豪又清新,重风度而不尚秾缛,堪称有清一代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8.
秦诗风貌     
"秦诗"是指春秋时代的秦人之诗,包括传世已久的《秦风》十诗、出于地下的《石鼓文》和《秦公大墓石磬铭文》等韵文。它在内容上偏重对上层阶级的描述,对秦地的自然风貌也有细致刻画,而对民间的抒写稍显单薄。但对秦人内心世界的表现却非常丰富:既展现了民族群体心理,也描绘了个体人物胸臆;既有壮怀激烈,也有婉转深致;既展露出爽朗豪迈之气,也蕴藉了凄切缱绻之风。秦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寻常平直之处,又有婉转入神之笔;在审美风格上,既有整饬的形式美,又有缥缈的意境美。秦诗的总体风貌可概括为:气象激越而苍凉,笔致沉静而灵动。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名诗人,他的诗歌艺术在不同时期显现出所受的不同外来影响。纵观戴望舒一生的学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歌所受的外来影响存在着多元性。主要外来影响是法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法国现代派、国际无产阶级学运动和苏联学。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准确地把握其位置成为戴望舒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张新生先的新《戴望舒:一个边缘化型诗人》,全面,周详地阐释了戴望舒的化品格,诗学特征及其历史流变,是戴望舒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