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2.
3.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一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的至情文,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段段唏嘘欲绝,它是被侮辱被损害者的血泪控诉,是不屈不挠者对黑暗社会的传檄声讨,是伟大民族精英在身处残秽中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宣言!文章催人泪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堪称是一篇千古奇文。学习此文,让我们走…  相似文献   

4.
在司马迁留给世人的巨著中,《报任安书》称得上是一篇精采之作。当任安被处极刑之前,司马迁怀着怨悱愤激之情,给他回了一封长信,意在说明自己“身残处秽”,对推贤进士、出面救援表示无能为力,实则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奋志、荣辱、名节的根本态度。其情感之真切,语言之凝练,譬喻之精当,哲理之深刻,令人赞叹不已。两千多  相似文献   

5.
1什么是人生的悲剧?"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②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激荡心灵而挥之难去的,首先是这种"伟大的痛苦"、悲情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练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①。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②。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③。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④?"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一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士可杀不可辱。有太强大的力量催促司马迁去死。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人活着,必须有人格尊严,必须懂得羞耻。无尊严,毋宁死。腐刑,已把司马迁的人格尊严破坏殆尽。“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且负下未居易,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箠  相似文献   

9.
"忠孝节义"是儒家学说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其中"气节"很被儒士们看重,按照儒家思想来看,"节"就是要求做人要有骨气、有正气。古人云"刑不上大夫",历代的文人士子都以气节自重,以节操自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大丈夫是士子们的楷模与标准。所谓"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舍生取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等就是对气节的最好诠释,是古之士大夫为坚守气节而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生死观是其特殊遭遇与伟大人格的产物。他之所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最终用生命铸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史记》 ,有赖于正确的生死观做为他“腐刑”后继续“苟活”的精神支柱。他的“人固有一死 ,死 ,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的罕譬 ,片言居要 ,百意烛照 ,感悟生命 ,洞明人生 ,彪炳千古 ,震响史册 ,成为照亮后人奋斗之途的火炬 ,激起一个个创造人生价值者的生命巨浪 !  相似文献   

11.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晚年答复任安的一封书信。由信大致可见司马迁生死观的特色;承认生死是客观自然的现象,不反对全身避祸,自我维护,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人的自身尊严;肯定有价值的从容赴死;歌颂“虽被万戮”而无悔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2.
汉代司马迁的古文名篇<报任安书>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词语不好理解,解释分歧或错误.结合古代汉语和其他文献资料,考察辨析和厘正文中5条词语,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栏目主持徐永平【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点拨。2.讨论指导。媒体设计1.课文录音。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司马迁《报任安书》全文,着重说明其“反覆曲折”、“蓄缩变化”的特点,以《汉书》、《文选》为参照诠释文中的难点与歧义,兼及对目前流行的几种《古代汉语》教材做出比较。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向朋友倾诉了自己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袒露了李陵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沉重自卑,以及自己为了著述理想甘受屈辱的“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表示了要发愤著书,“成一家之言”。这种悲剧意识及创作心态深深地影响了《史记》的写作及其史学、文学价值。本文从《报任安书》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世人多认为司马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为了半面之交又千夫所指的李陵仗义执言差点身败名裂。我倒觉得他糊涂一世聪明一时,从郎中到太史令,侍从数载也未参透宦海浮沉,欲以一言之辩挫败众口一词,触怒龙颜在所难免。司马迁用如椽之笔让一个个呆板的名字名垂青史震古烁今,无愧太史之名。然而他让自己卷入一场无妄之灾,迅疾被历史洪流湮没,乃至生卒年无从查考,人生结局成谜,《史记》残缺不全,愧对太史之名。司马迁的辛酸苦楚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只能从故纸堆中寻找蛛丝  相似文献   

17.
在汉代散文中,有两封书信值得一提,这就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与杨恽的《报孙会宗书》。两位作者是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两封书信都写得情怀勃郁,锋芒毕露,桀骜不驯。清人余诚评《报孙会宗书》一文:“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平直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炼,则酷肖其外祖。”其实不只是行文之法,两封书信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司马迁,以一篇《报任安书》喊出了他内心的苦闷,这是一个伟大灵魂向世人发出的自白。文中他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肯定了自我,以发愤著书的方式进行着美的抗衡,为此他不但超越了死亡,而且终于超越了自我。这是司马迁为自己抒写的传记,其中包含的人生意蕴是极为深广的。《报任安书》的思想内蕴必将“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创作《史记》,既不像一般思想家那样通过立言进行思辨,也不像《资治通鉴》那样仅仅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他是要通过"一家之言"表达自己对天人关系的科学认识,从而探求社会历史的更替规律。本文从作家创作的科学意识入手,认识太史公的创作精神,包括家学渊源、创作宗旨、创作态度及原则等。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创作《史记》,既不像一般思想家那样通过立言进行思辨,也不像《资治通鉴》那样仅仅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他是要通过"一家之言"表达自己对天人关系的科学认识,从而探求社会历史的更替规律。本文从作家创作的科学意识入手,认识太史公的创作精神,包括家学渊源、创作宗旨、创作态度及原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