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现行体制是以政府传播为主,这种管理体制过分依赖政治体制,官员化浓,专员化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新体制模拟构建了双轨制.即公益化与市场化结合的体制。这种体制具有统筹管理、任务明确、功能明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媒体也逐渐呈现融合发展趋势。在融媒体时代环境下,科技传播的主体和传播手段更为丰富,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20世纪以来引起过热议的众多科学事件使我们意识到科技传播工作的重要性,而传媒是科技传播工作的重要环节,也将是科技传播工作能否做到深入人心的关键。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的阅读方式也出现了"碎片化"和"快餐化"等现象,获取科学知识也不再受媒体的局限,人们"想要抢先了解"、"不知从何了解"和"何处消息可信"等也逐渐成为科技传播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在这种新环境下,探索出一条将科普深入人心、落到实处的科技传播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也将会为科技传播工作的进行找准方向。  相似文献   

3.
申虹 《今传媒》2010,(8):185-188
电视是最平民化的大众传媒,通俗性是其最本质的传播属性。然而,在娱乐至上的今天,许多电视节目都丧失了应有的文化品格,致使庸俗化、低俗化、甚至恶俗化泛滥。要走出这种误区,必须改革电视体制,强化节目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申虹 《报刊之友》2010,(8):185-188
电视是最平民化的大众传媒,通俗性是其最本质的传播属性。然而,在娱乐至上的今天,许多电视节目都丧失了应有的文化品格,致使庸俗化、低俗化、甚至恶俗化泛滥。要走出这种误区,必须改革电视体制,强化节目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程启厚  朱蔚  张静 《编辑学报》2014,26(3):217-221
科技期刊传播策略是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当前全球科技迅猛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科技传播与交流媒介的要求也越来越趋于高端化,国际化传播是当前科技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必然要面临的课题。文章通过分析国际视角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传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实现有效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生态格局正处于结构型转变的过程中,信息传播日趋多平台化,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冲击着传统电视人,这种冲击可以从各家卫视对“雅安地震”的突发新闻报道中做些梳理。  相似文献   

7.
四、网络传播带来了一种新的传播体制传播体制是传播活动的组织制度,它是传播控制者和管理者在充分考虑传播活动各种要素及相关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的基础上,对传播活动的指导、组织模式及这种模式遵循的原则。规章之总和。在我国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指导。组织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上是一种纵向的、从上至下的传播模式。这种类似金字塔形的从上往下一级一级传递和扩展的传播体制,在传达高层意见,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号召人们开展某项活动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它以告知的方式,将上一级的意见明确地传达给下一级…  相似文献   

8.
孙明河 《新闻三昧》2008,(10):42-43
农村科技信息的“梗阻”,会使农民的“头脑”得不到更新,满足不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对农村旧有的技术推广模式提出了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运用农村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呢?本文以东营市农业科技传播情况为例,对当前农村的科技信息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兴盛的时代,受众地位的研究显然需要重新审视。有人认为受众 与传者的距离正在消解,但事实上受众与专业传播机构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也有人 认为受众的地位已发生质变,而事实证明,这种质变并没有发生。我们仍将面对一 个分众化传播的时代,这种分众传播的时代受众将真正享有信息的选择权,比网络 出现以前的分众化传播更进一步。一个后分众化传播的时代已经来临。 对于受众研究来说,长期以来,它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以  相似文献   

10.
传播的最终归宿是传播效果的实现。科技传播承载着知识传播和化传通的双重使命,其终极目的是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科学化的继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科技传播效果往往难以实现。本拟针对影响科技传播的诸种障碍因素作出分析,以期解决科技传播实践中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淼 《新闻爱好者》2023,(8):110-112
语境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全媒体概念,新媒体语境即依托新媒体创造的环境。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具有碎片化、故事化、个性化、多元化、精准化的优势。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成果颇丰,但文旅文创融合成果的媒体推介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尚显不足,其传播推广应借助新媒体语境优势,融入“互联网﹢模式”,注重海内外传播体制建构,创新推广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准推介。  相似文献   

12.
科技新闻的报道不仅传递给受众新闻信息,还担负着科学精神传播的任务.由于新闻记者的科学素养、伪科学的误区和科技新闻报道手法的呆板化等因素,成为制约科学精神传播的瓶颈,这就需要我们在科技新闻报道中要查找原因,走出误区,使科技新闻报道为科学精神的传播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以 《技术档案管理学》为标志的我国科技档案学是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借助档案学理论创建起来的。它的产生与传播促进了我国“文革”前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初步具备了国家规模的集中统一管理科技档案工作的体制。 1980年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提出了恢复整顿全国科技档案工作的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按专业实行统一管理的体制,要求把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科研管  相似文献   

14.
娱乐化背景下的戏曲文化传播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残曲文化在当今传播娱乐化的社会中出现了传承艰巨的现象,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戏曲,应将娱乐化这种传播方式充分运用到戏曲传播的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通过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发生联系的,具有传播面广的优势,也有一听即逝的弱点。广播中的科技节目是直接传播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专题节目,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容易产生枯燥无味、通篇说教的状况。这种弱点直接制约,影响着节目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接收程度,这就需要广播电台的科技编辑具备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背景下,科学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无论是科学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在快速化、套餐化、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各自寻找渠道和方法,这些供需关系促进了科学传播娱乐化的快速发展。科学传播娱乐化手段的使用一直是这项工作中饱受争议的一个话题,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向往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以娱乐的心态来享受科学传播内容带来的快感。那么,科学传播娱乐化与科学传播娱乐性的区别是什么?科学传播娱乐化在使用娱乐化手段的时候要如何达到传播者和接受者双向对等的效果。分析已有的科学传播渠道可以获知其中娱乐化手段的效果,并分析这种方法的未来可行性。社会环境的转变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了接受者接收传播内容的效率。未来科学传播应用娱乐化手段的创新方式是科学传播工作者们需要在实践中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10):41-53
流行病防控不确定性与人类社会行为复杂性高度相关。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存在社群取向与技术取向两条基本理路,由于媒介化概念兼具社会(制度)属性与技术(资源)属性,预示着流行病防控理念与实践变革的重要方向。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媒介化,使流行病防控具备了媒介化特征:媒介作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构成要素、沟通渠道与物质资源,受到卫生防疫制度的调控与制约;同时,流行病防控体制机制的媒介化,也反过来塑造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与卫生防疫制度本身。媒介化概念为流行病防控提供了一条"双向通路":一方面,媒介与信息嵌入到病毒传播扩散以及社会行为调整过程,建构了"病毒—行为"互动耦合网络,影响了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特征,并为数字化流行病监测提供了新型数据来源及预警渠道;另一方面,流行病防控中的媒介实践作为制度性因素参与到健康概念社会建构、健康知识生产传播过程,为社会行动者提供了话语竞争、意义协商及制度博弈的公共场域,促进了主体关系、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长篇电视剧是当代叙事艺术的主要载体,其艺术问题很有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对长篇电视剧的叙事特征、生产与传播过程以及长篇化趋势、集剧体制以及题材倾向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末,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视觉传播的立体化、 动态化逐渐成为了主流,这种针对传统形态上平面化、静态化的改变,开启了具有多媒体共存、三维立体视角、 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替代传统印刷设计产品的新媒体时代,媒体语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新媒体一词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